后疫情时代的艺考困局
在这几年的年终,我习惯性的都会发一篇推文,来总结一年的教学工作。这既是对自己教学的年度记录,其实也会搭搭便车写上三言两语的生活感悟。政府的基层工作现在常说“留痕”,我这姑且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吧。通过总结得失,让自己的成长有迹可循。
从去年春节前后开始算起,新冠疫情侵入我们的生活已经将近一年了。我想,时至今日,恐怕已没有人能否认人类所卷入的这边“看不见的战争”,永远的改变了这个世界,无人幸免。
“后疫情时代”是眼下学术研究当仁不让的热点。不论远的、近的,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在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疫情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仅和所有读者们一起完整的经历了这次疫情,更是和2020级考生一道,见证了艺考全面线上开考的历史性一幕。不得不说,2020是“活久见”的一年。
我没有足够的勇气说,疫情给艺考带来的变化会是永久的。但显而易见会是长期的。我认为,疫情更像是一针催化剂,让艺考行业的一些沉疴加速浮出水面。不仅仅是学生的技能学习本身,也包括行业从业者所主动或被动展开的广泛思考。我想,这些都可以被纳入艺考的“后疫情时代”。
事实上,我对艺考难度增强的最初感知与疫情并无关联。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近几年纷纷把文化课设置为初试时,其对艺考院校报考格局的影响就已注定。只不过,疫情期拉开的全面线上考试大幕,更进一步地推进了我的这个认知——考试更难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院校、培训机构等等关联方的旧有思维的一次全局化改造。
就拿我自己举例吧。我的核心讲授科目是即兴口语。这些年来,我逐渐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先新后稳”。确保学生在分秒必争的艺考现场最快速地形成思维结构、最敏捷地抓住表达亮点,要分外关注张嘴的头三十秒。唯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面试考场里,让老师在“习惯性打断”前,愿意给你时间去做出更多地表述。即,头的意义远大于尾。
“后疫情时代”为这个培养思路踩下了刹车。因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已经从现场的、聚集的、可交流的,转变为了单兵作战的线上录制。学生们不再需要去体验人山人海的报考人群所带来的心理震撼,同时,“考场”里也没有人再去喊cut。一个项目录制两分钟,系统会扎扎实实记录满120秒,这期间,任你发挥。我觉得,这样的转变,对于艺考人的心理震撼是显著的,不论是考生还是教师。
我开始了我的行动。以往,我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一个漂亮的开场+一个独到的观点”,至于能不能撑满90秒甚至更长,不是最重要的选项。疫情之后,学生们在我的要求下,开始了迈向两分钟的征程。这意味着,除了一鸣惊人的开场、匠心独具的观点,这一切还要被包裹在精巧的叙述结构之中。显然,还要包括对结尾的处理,比如是对全篇内容的总结?是对自我观点的重申?这都是新技巧的传授与掌握。总的来说,就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更全面了。以往片面求新求快速战速决的教学思路需要进行升级。同样带来压力的,还有固有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考试样态对学生镜头感的考查大幅提升了。考生一切的表现,都将面对那颗小小的手机摄像头去演绎。新的难题出现了,那就是在手机前的表达模式与传统的上镜课一样吗?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教师们去探讨的领域。不仅如此,在移动传播鼎盛的当下,这更是困扰全体播音教育参与者的大课题。
继续聊聊学生。我这两年尤其感觉到艺考的同学们没有做好几个至关重要的准备。第一,缺乏对现今传播环境的思考。这个题目对00后其实并不难,为什么呢?即使是稚气未脱的他们,也完整经历了21世纪初到现在,传统媒体的日薄西山和新媒体的独占鳌头。他们是身处变革核心的弄潮儿,所有的信息科技他们都在第一时刻体验着。按理说,聊起这类话题,00后考生应该是有着丰富的,极具个性化的见解,毕竟这是他们即将投身的、也是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行业。可惜的是,我所能听到的大多数,依旧是“新媒体让我们可以听到也能看到”“新媒体比传统媒体传播地更快速了”之类的早不新鲜的论调。没人能说出“新媒体这个词已经发生了迭代,就像是原来人们定义的网页新闻,现在就已经是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了,可见所谓媒体的新与旧只是相对的”,更遑论提出“移动传播就像是人人都有了一支麦克风,这让公民记者一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样的颇具批判性的认知。
第二,其实是上一点的延伸,那就是学生们没有结合现状去思考自己的未来。移动传播百花齐放的年代里,你究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传媒人?依旧是那款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新闻播音员?可是即使是新闻播音,在你肉眼所及的范围内,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不是吗?传统的坐姿变成了站姿,近景变为了远景,一贯的宣读式变成了讲述式,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正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引导听者去理解和接纳信息。那么,你给自己在这个传媒的大世界里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去想,去思考,然后尝试着去表述给你将面对的考官,这才是你期待找到的与众不同。
最后的一点空间我想留给我的同行朋友们。
一不留心,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我很不愿承认,但岁月无情地告知我,我再也无法用少不经事去为自己开解任何事情。回望同播音结缘的这些日子,我想收获是巨大的。一方面,它让我切实明白了,在人生后半场到来前,找到自己兴趣的重要性。我喜欢它,方才会为之契而不舍地付出,去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往复,才有抓住那微乎其微的机会去实现质变的可能。
另一点,是要保持清醒、行动果断。播音从业者是很容易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一群人。的确,这本身就是一个只要想忙就可以一年忙到头的工作。就像是我做时政新闻记者时,早上开编前会,上下午各跑一条片子,中午和晚上播了,一天的工作齐活。你说忙吗充实吗?我觉得很忙很充实,下班回家倒头就睡。或是我在教艺考时,从暑假前后开始每天九小时的连轴转,一直干到来年开春,这已经不能单纯用忙来形容,简直就是996+007的顶配版。可是我内心的隐忧与日俱增,因为我发现所谓的忙碌已经成为了一种“勤奋的懒惰”,甚至阻碍了我产生想要主动改变的动力。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怎么办?或者更残酷的,有比我年轻,能力更强的人出现时,我的工作会不会被替代?我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恐吓过自己:“搞不好哪天不需要我们这帮人了那可咋办。”
没人能想到,这一天竟然以新冠疫情的面目降临了,不仅仅是艺考,整个教育培训业都面临了灭顶之灾,行业洗牌不可避免,教师们必然受到波及,毕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看,命运就是这么残酷,它想要颠覆你时,根本不会打一句招呼。新冠对艺考如此,移动媒体对传统媒体也是如此。这次疫情带给人们很多的思考,“危机意识”和“风险抵抗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不如就从解答“我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这道题开始我们的破局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同样适用于这个专业。社交媒体、短视频媒体、自媒体呼啸而至的年代,作为从业者,必须要跟上脚步,找到自己的专业优势,并结合现在的新型传播环境去夯实它。早早地为人生做出布局,逆风而上,把一个个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它的内在价值,唯有危机到来时,才能显现。那个时候,你会感谢你曾经有过的每一份拼搏、每一次付出。
就说这些。在我而言,我既不想贩卖焦虑,更无意熬制鸡汤。就像我开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一样,把我经历的、想到的,原原本本的分享给读者。让其他人能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少走弯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021来了,加油,后疫情时代的播音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