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物,物非物

讲古诗。讲“峨眉山月”、讲“落花时节又逢君”里的“落花”、讲“遥怜故园菊”的“菊”、讲“不知何处吹芦管”的“芦管”时,给孩子们讲“意象”,讲这些东西都是饱含情感的物。于是我说:“物是物,物非物。”物是物,是一般性的陈述,交待事实;物非物,那物含有深深的情感以及让人沉思的哲理。读懂“物非物”,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用心。

这样的课并不鲜见,所以讲过也忘记了。但翻看学生周记,才知道学生围绕此课却有诸般写法。

先看谢舒婷同学的:

“先别急着写!听我讲!”老聂大声吼着。

只见他面目狰狞,身体微曲,右手用力地张开,放在胸前:“作者是把他满腔的情感抓出来,”老聂右手紧紧握拳,“把它放在这儿!”老聂像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右手往身前一“扔”,“这就做到了'物非物’!”

老聂真不容易啊!为了让我们身临其境有深切的感受,他的表演也够尽心尽力了!

舒婷文章的语言富有力度,把讲课投入的老聂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虽说我记不得这是不是当时的语言与动作,但是也明显感觉到了“物非物”这一观念对孩子们的大脑的冲击。

印在脑袋里了,在生活中是否可以使用呢?再看陈泽敏同学的文章:

中午,到食堂去买份米丝。

我刚想伸手去端那碗米丝,却看老板娘又多加了几块肉给我。

我微笑着向老板娘说了一句:“肉是肉,肉非肉。”

老板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肉是肉,肉非肉。”泽敏张嘴即来,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表达了对老板娘的感谢。这种表达,实在太美!

魏晓琳同学的文章则用另一种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物非物”:

今天早上,小白(班主任老师的外号)看了我们的留言墙。

墙上许多五彩缤纷的便利贴中,有一张垂了下来。小白看到了,用手按了按,想把它粘好。不争气的便利贴刚粘好,又垂了下来。小白又按了按,这次比上次更用力些。然后他走上讲台,却又不放心地转头看了看。

但是不久,便利贴又垂下来了。

我不希望这张便利贴就是我们6班:小白用心扶持,我们却依然如故。

加油!

此文有这么个背景:前段时间六班有点调皮,小白老师花了不少心血。晓琳同学先写小白老师尽力粘住便利贴,最后却不经意地一转——我不希望这张便利贴就是我们6班:小白用心扶持,我们却依然如故。转得自然天成,毫无痕迹,却又让人警醒!

三篇小文,由课内到课外,由概念到内容,由形似到神同,充分诠释了——

物是物,物非物!

妙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