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妪为何穿嫁衣入葬?十几年后,孙儿揭开爷爷离家不归的谜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流传在燕赵大地之上,很多人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往往难掩内心的震撼和哀痛,这种痛来源于我们对那个时代最深沉的感动,以及对那些先烈们,发自内心的无比崇敬。

1996年冬,这一年的冬天相当寒冷。
河北省西南部, 行唐县庄头村的一户人家发生了火灾,八十二岁的老奶奶——付三妮被困屋中,不幸被大火烧成重伤,其后,虽经医院方面全力抢救,却最终宣告不治。

悲痛的家属们含泪将老人拉回家中,众人团簇在她的身边,悲戚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然而,即便在不吃不喝、不能输液的情况之下,七八天过去了,老人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看着老人身受苦楚却一直苦苦支撑的样子,在场的所有人都难过地泣不成声,全村老少也都过来看望、安慰付三妮,却没人能够解开这位耄耋老人的临终心结。
趴在付三妮床边的外甥女擦了擦脸上的泪,将嘴凑到付三妮的耳边,颤声问道:
“三姨,你是不是还在等我三姨夫的信儿呀?”

已经身处昏迷弥留状态的付三妮,在听到了外甥女的这句话之后,竟然努力地睁开了眼睛,她那干瘪的嘴唇颤抖着,虽然无法说出话来,却丝丝地吐着粗气。
众人这才明白,这位已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即便临终前,还是苦苦挂念着,自己那个已经失踪了六十四年的丈夫——崔志尧。

年少有为

1914年,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的一户崔姓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这已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相比长子崔喜尧,此番家中得子,大家除了多子多孙的喜悦之外,对眼前的这个男婴更多了一层殷切的期盼,随后,男主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崔志尧。
崔家属于传统的耕读之家,崔志尧的爷爷、父亲都曾念过私塾,虽然没有考中功名,家中条件也算一般,但他们对于家中子弟的教育,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小崔志尧自幼在爷爷、父亲的文化熏陶之下,文化素养比村中的同龄伙伴们要高出很多,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村头围着崔家孩子听故事的时候,人们都会羡慕地夸赞道,崔家这个老二,从小读书都不一般,啧啧,你看人家,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
在众人的夸赞声中,小崔志尧逐渐地成长起来,成绩在校内也是一直遥遥领先。1927年,哥哥崔喜尧考上了正定师范,而崔志尧则考入了保定二师。

1920年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大门和西下关街

一家考入了两个师范生,俩人以后出来就是有编制的公办教师,既端公家的铁饭饭,又有体面的社会地位,这让崔家上下欢喜不已。
喜讯传来的那一天,崔志尧的爷爷亲自拉着两个孙子,前去祖坟磕头烧香,祈求祖宗保佑,让两个孩子日后可以光宗耀祖。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年轻的崔志尧,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与爷爷等人所期盼的安稳,相去甚远。

接受革命的青年

崔志尧的爷爷希望两个孙子日后能够本本分分地生活,然而他却忘了,二孙子崔志尧的性格,非常刚毅,从小就有别于常人。
早在崔志尧在行唐高小读书之时,充满正义感的他,对社会的黑暗非常不满,当他看到军阀和奸商之间互相勾结,坑害小民百姓之时,崔志尧随即组织校内进步学生,一起上街游行,并鼓动周围的群众们,敢于和奸商作斗争。随后激昂的百姓们,当街砸了奸商的商铺。
为此,崔志尧被官府以煽动群众闹事罪名抓捕,并扣押了起来。
得到消息的崔家上下,顿时慌作一团,众人四下找人托关系,找门路搭救崔志尧。崔家的家境本就一般,后来,崔父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使得崔家更是每况愈下。当年为了疏通关系,崔志尧的爷爷无奈之下,从地主家借了100块大洋的高利贷,才最终算是把这个“惹是生非”的孙子给救了下来。
崔家自此欠下了高利贷,生活一直很拮据,然而两个有出息的孙子最终考上了师范,这个又让崔家上下,再次看到了一丝未来的曙光。
然而,这丝曙光最终还是黯淡了下来,因为崔志尧的眼睛里,他追寻到了另外一种,难以抗拒的希望之光。

红二师的历史沿革

崔志尧所进入的保定二师,当时被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后来与湖南第一师范、南京晓庄师范并称为“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被后人称为红二师。
这所学校之内,建党之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学校之内的党员、团员、党外组织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当时的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立在二师的校内,因此这里也被时人称为“北方的小苏区”。

二师革命先烈

在红色底蕴深厚的环境之内学习、成长的崔志尧,逐渐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年轻的崔志尧开始冲破家庭传统思想的束缚,逐渐将志向放到了忧国忧民的方向上来。
1929年,15岁的崔志尧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入组织之后的他开始频频参加革命活动,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全国革命运动陷入低潮的情况之下,二师师生的革命热情却依然炙热。
1932年,二师八十余名爱国学生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悍然开除,为了团结进步学生,学校共产党员开展了轰动全国的“保定红二师学潮”,崔志尧和其他同学们一起,积极进行着爱国护校的斗争。
7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派出军警进入校内镇压,在整个过程当中,8名共产党员、1名共青团员牺牲,4名共产党员被捕之后,英勇就义。

七六护校革命纪念馆

随后,国民党当局登报宣布,开除二师的五十多名爱国学生学籍,而崔志尧自然也被列入其中,同时,作为爱国学生中的主干人员,国民党当局还对之下达了通缉令。
崔志尧闻讯及时逃脱,然而,他却不知道,他被通缉的消息传回庄头村后,崔家的命运,也随之被彻底改变了。

家遇大变

崔志尧被通缉的消息传到庄头村后,崔家上下再次陷入了深深地恐惧当中,当年为了搭救崔志尧,一家人费了多大力气,还欠了高利贷才把他解救出来。
如今省府下令缉拿,让崔家人焦虑不安的同时,也深深陷入了绝望当中。崔志尧的母亲得知儿子下落不明,五内俱焚,随后大病一场,离开了人世。
而一心盼着孙子们光宗耀祖的爷爷,在得知二孙子在外犯事,被政府通缉,不知革命为何物的爷爷,陷入了深深地绝望当中,他连夜写信将在外地上学的大孙子崔喜尧叫回家中,希望他日后能够在家,安安稳稳继承家业,不要再出去惹是生非。
爷爷的身体,经此打击,便开始萎靡不振起来,随后渐有不起的样子。临终前,爷爷将崔喜尧叫到床前,告诉他自己已经卖掉了五亩地,还清了高利贷,后人们也不用背着债过日子了。

爷爷本想着,今后大孙子守着三亩薄田,和那头骡子,虽说清苦,但家里也能过的下去。然而他却没有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他更没有想到,大孙子崔喜尧的性格,是如此的脆弱。
崔喜尧是家中长子,自幼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也没有从事过任何农活,爷爷去世之后,一家老小都将希望寄托到他这个“当家人”的身上,这让他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当时的骡子对农户来讲,非常重要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本已十分困难,家中那头耕作的骡子,却在一天清晨突然跑出棚子,跌入一口大水井中,淹死了。

在当时,农户家里的农活、力气活,全都要靠牲畜来协作,如今骡子死了,今后的农活该怎么办?生活又该怎么办呢?
崔喜尧坐在骡子身边,呆呆地看着地面,他感觉自己陷入了绝望当中,家里没钱买牲畜,而农活还得做,家人们还指望着自己吃饭呢。
年轻的崔喜尧感到了一阵恍惚,绝望中,他仿佛看到了爷爷,他喃喃地对爷爷说:
“爷爷,我真的受不了了。”
第二天,崔家人在骡棚里,发现了上吊而亡的崔喜尧,这下,崔家上下可就顿时崩溃了。接下来,周边的邻居们看到了崔家快速败落的场景,崔喜尧的媳妇撇弃尚在襁褓的孩子,逃回了娘家,而崔喜尧的奶奶,则因为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急火攻心,最终得了偏瘫......
周边的邻居们都摇着头感慨着,崔家,恐怕是要完了。
直到一个深夜,一个年轻人从风雨中走进了破败的崔家,他抱起了衣衫褴褛的子侄,跪倒在了偏瘫的奶奶面前,嚎啕大哭。
“奶奶,孙儿不孝,回来晚了。”
这个匍匐在地,嚎啕大哭的男子,便是崔志尧。

一对夫妻

崔志尧回到家中之后,挑起了家中的重担的同时,依然不忘将革命的火种继续撒播在附近的群众当中,此时国民党当局已经撤销了对他的通缉,因此他在庄头村学校应聘当了一名教师,一面教书养家,一面利用工作之便,为进步青年、农民们宣扬革命思想。
为了拴住孙儿不安分的心,崔志尧的奶奶托人为他寻了一房媳妇,后来媒人按照崔家奶奶的要求,给他说了门亲事,女方是贾素村的,名叫付三妮。
当时的媒人往往是两头瞒,尽往好了说,媒人对付家说,崔家书香门第,家有良田十几亩,崔志尧一表人才,而且还是一个教师,女儿嫁过去,亏不了。
因此,当时的付三妮家里觉得,自家这是攀了高枝了,为了不让女儿去了被人看低,母亲还专门给三妮做了一身布料上乘、龙凤呈祥的红色嫁衣,出嫁那天将自己的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1932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十七岁的付三妮对未来满怀憧憬地坐上了花轿,当她跨入崔家的大门之后,她才发现,这个家跟媒人说的,大不相同。

一个偏瘫的奶奶,一个不能干活的公爹,几个半大的小叔子、小姑子在地上爬得灰头土脸,还有大嫂留下来的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侄女,一直哭得人心里发慌。
眼前的景象让付三妮感到了一阵天旋地转,她觉得糟透了,但新婚当晚,洞房里丈夫的那句话,最终让付三妮觉得,心里安静了不少。
崔志尧看着付三妮,感叹道:“你穿这身嫁衣,真好看。”
这句话让付三妮羞涩的同时,也感到了一阵温暖,对方是个性情中人,知暖热,还是个老师,自己也该知足了。
随后,崔志尧有些歉意,他感慨道:“你嫁给我,以后是要受苦了。”
付三妮这一次胆子大了起来,她抬起头,轻声说道:
“有你在身边,我什么苦也不怕。”
十七岁的付三妮嫁入崔家第二天,就脱下了嫁衣,进入厨房,开始为崔家这上下近十口人的吃喝,忙活起来。农忙之时,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劳作,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到家中。
那段时间,付三妮觉得,虽然辛苦,但有着丈夫的陪伴,苦也是甜的,特别是自己的丈夫和农村其他男人不同,他知书达礼,尊重女性。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崔志尧都会教付三妮读书,他教妻子认字,并给她唱自己编的歌:
“穷人苦,穷人苦,穷人起来斗地主......”
崔志尧当时是行唐县团委书记,他经常会以“读书会”名义,召集同志们在家中秘密开会,而这个时候,怀有身孕的付三妮便主动担任起放哨的职责,为屋里的人放哨站岗。
付三妮坚信丈夫所说的,未来,穷苦人们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生活,而头顶的这片天,也会变得光明而充满希望。
然而 ,她却没有想到,这个未来虽然最终到来了,但丈夫却不能陪自己一起去迎接了。
1932年6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激进政策,要求北方各地发动革命暴动,建立红色政权。中共直中特委为了贯彻北方会议精神,决定在正定、新乐、行唐、藁城、灵寿五县发动暴动。

博古

崔志尧接到上级组织命令之后,开始积极准备暴动的思想、宣传工作。
然而,因为后来叛徒的出卖,导致五县联合暴动最终失败,随后,国民党反动派随后出动军警疯狂镇压,一时间,行唐县上下被笼罩在浓浓的白色恐怖当中。
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上级党委决定,崔志尧等暴动领导人立即秘密转移,迅速离开行唐县。崔志尧接到上级通知的当天晚上,他告诉付三妮,自己将会离开一段时间,至于什么时候能回来,不好说。
付三妮忍着泪水,拿出了为丈夫做好的一件蓝布长衫,她一个扣子,一个扣子给丈夫扣上,动作很慢,很认真,很留恋。
崔志尧摩挲着妻子孱弱的肩膀,妻子此时已有身孕,正需要人照顾,自己却要离她而去,留下一个大家庭的摊子,让她一个人挑起来。
崔志尧愧疚地对她说:“这个家今后就交给你了,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
付三妮点了点头,说:
“我一定等你的。”
两人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等,竟然足足等了六十多年,而崔志尧的这个承诺,最终再也没能兑现。

心如死灰

崔志尧离开不久,付三妮便生下了一个女儿,怀着身孕的付三妮,即便在生产的前一天,还在为家里的老小们的生活,忙碌不停,她每天从清晨干到深夜,如同一个陀螺一般,忙个不停。
为此,她给自己的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忙妮儿,虽然家庭的生活压力如同大山一般,压得付三妮喘不过气来,但每每想到,以后丈夫回来,自己和女儿、丈夫一家团聚幸福的时刻,付三妮就感觉,身上又充满了力量。
忙妮儿从小对爹爹的印象,也都是从母亲的话语中得到的,付三妮教孩子说的第一个字就是“爹”,晚上,付三妮都会抱着忙妮儿,给她讲崔志尧以前在家的故事。
每天晚上吃饭,忙妮儿都会多拿一双筷子放在自己的碗边,非常期盼地说:
“等俺爹回来,俺要让他挨着俺吃饭。”
每到过年之时,忙妮儿都会问,“娘,俺爹咋不回来。”这个时候,付三妮总会抱紧女儿,撒着善意的谎言:
“妮儿,别急,今年你爹回不来,明年一定回来,你爹可疼你了,他到时候会给你带很多糖、还有花衣裳呢。”
忙妮儿就在母亲的轻言安慰声中,一年一年地等待着自己那个从未见面的父亲,她为父亲准备了很多小礼物,小泥人、小花朵,然而这些东西,最终却都没能送到父亲的手中。
忙妮儿四岁那年,出麻疹后转为痢疾,开始腹泻不止,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医生看后,摇了摇头,让家人做好思想准备,忙妮儿的三叔跪下求大夫:

“您一定想想办法,俺二哥不在家,二嫂就指望这个女儿,她要有个闪失,俺们家就完了。”

医生最终无奈又开了两个方子,让他碰碰运气,当三叔拿着药,兴冲冲地跑回家,大喊着:

“妮儿、妮儿、药来了......”
却看到,嫂子抱着已经咽气了的忙妮儿,嗓子都哭哑了。付三妮永远也忘不了忙妮儿临终前的话,忙妮儿虚弱地问母亲:
“娘,俺爹咋还不回来看俺。”
付三妮擦了擦眼泪说:
“你爹在路上呢,很快就回来了。”
忙妮闭上了眼,对娘说了最后一句话:
“娘,俺困,爹回来了,记得叫醒俺。”
但付三妮却再也没能叫醒女儿......

苦撑大家庭

忙妮儿走了,付三妮的娘家人劝她,你才二十来岁,趁着年轻,再走一步,找个人家,再生个孩子,老了也好有个依靠。
但付三妮总也忘不了忙妮儿生活过的地方,她呆呆地看着女儿曾经玩耍的地方,有时候能一看一整天,她经常抱着女儿睡过的枕头,闻了又闻,不舍得放下。付三妮舍不得这里,而且她一直觉得,丈夫也应该快回来了。
付家的人不久后,又来叫她离开,他们不想让女儿在这个火坑里熬下去了,然而当付三妮跟着家人,准备硬着心踏出崔家家门之时。
屋里的小姑子哭着跑了出来,“二嫂,二嫂你别走,我离不开你......”
付三妮回过头,崔家上下都在身后看着她,偏瘫的老奶奶拄着拐棍,他们看着付三妮,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不敢说。
付三妮突然感到眼睛热了,她想到崔志尧临走前的那句话,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
我走了,清爽了,这个家怎么办,孩子没有了,志尧的亲人还在呀,现在扔下他们,以后丈夫回来了,自己又该怎么面对他呢?
付三妮挣脱了家人的手,毅然地转过身留了下来,崔家老奶奶顿时老泪纵横,她招呼着孩子们:
“都给你二嫂跪下,孩子呀你心善,你不容易。哎,希望志尧早些回来,你们以后再生几个孩子,咱们家也就热闹了。”
付三妮就这样等呀,等呀,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冬夏。

她在后面的日子里,伺候、送走了多病的老奶奶、送走了偏瘫的公爹,后来又帮着张罗了几个小叔子的婚姻,嫁出了小姑子们,她就像一棵老树,输送着自己全部营养和芳华,让崔家最终枝繁叶茂。
这些年,很多人都曾劝付三妮,离开崔家吧,别等了。但付三妮总是倔强地说,我等他,他一定会回来的,就是不见人,也要见到他的尸骨我才甘心。
付三妮五十四岁那年,崔家小叔子们商议,将老五家的孩子崔大平,过继给了付三妮,虽然大家平时都能照顾她,但总得有个孩子在身边为她尽孝,以后养老送终。
崔大平的妻子是付三妮的亲外甥女,因此夫妻俩对老人非常孝顺,而他们的儿子崔建强也成了老太太的心肝宝贝,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崔建强从小便是奶奶一手带大,祖孙俩的感情非常深。

崔建强

在崔建强的记忆里,奶奶一生就打过自己一次,那是自己五岁那年,奶奶把红色嫁衣拿出来洗完晒晾,自己回家看着好玩,便穿到身上,跟小伙伴们当戏服玩耍。
结果奶奶从屋里看见之后,大吼着冲了出来,照他屁股上就是一巴掌,打的崔建强哇哇大哭,随后,奶奶也心疼地哭了起来。
当晚,奶奶便给崔建强讲了嫁衣的故事,讲了爷爷崔志尧、忙妮儿的故事,那天晚上,崔建强躺在奶奶的怀里,对奶奶说:
“奶,你放心,我长大了,一定帮你找回爷爷。”
然而,谁能想到,崔建强还没来得及帮奶奶找到爷爷,奶奶就出事了。一场大火,最终成为了最深沉的遗憾。

穿着嫁衣下葬

为了帮助付三妮了却毕生心愿,崔家上下经过商量,找来一块新砖磨光滑,在上面刻上了“崔志尧之灵位”,然后用红布包着放进了骨灰盒内。
崔建强的母亲捧着骨灰盒,拿到了付三妮面前,安慰她道:

“三姨,我姨夫早就过世了,大家怕你伤心,所以一直也没敢跟你说,这是俺姨夫的骨灰。到那边,你就能和俺姨夫、忙妮儿一家团聚了。”

蓝包袱里装着付三妮的嫁衣

付三妮听了,干涸的眼眶里突然涌出了清泪,她将目光转向了炕边的蓝色包袱,手指头动了动,一旁的崔建强看到此景,突然想起来,当初奶奶曾经给自己说过:
“我百年之后不穿寿衣,你们把我的嫁衣和头饰穿戴上,你爷爷走时候,我才18岁,他心里还是我年轻时候的样子,几十年没见面,穿上寿衣到了那边怕他不认得我。”
崔建强把奶奶的心愿说了出来,随后崔家女眷们取出了蓝包袱里的嫁衣、红绒花,将嫁衣穿到了付三妮的身上,并给她梳了头,带上了红花。
崔建强母亲给付三妮说:

“姨,都穿戴好了哩,可好看。”
付三妮听罢,将头慢慢转向了枕边的骨灰盒,使劲睁了睁眼,长吐了一口气,又流下了两行清泪,最终撒手离去了。

寻亲之路

送走了奶奶,崔建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一想到自己最亲爱的奶奶,等了爷爷六十四年,最终陪伴她的却是一块冰冷的砖头,崔建强的心就像针扎一样刺痛。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爷爷,不管他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找到他,给奶奶,也给崔家人一个交代。

谁成想,这一找,就找了十几年。
在其后的日子里,崔建强不停地追寻着,却始终没有找到与爷爷相关的明确线索。2010年春,在行唐县党史办的一份资料里,崔建强找到了爷爷在1938年,曾给介绍其入党的苏一夫写过的一封信,信封留的地址是:江西高安。
第二年四月,崔建强便抱着奶奶的遗像,踏上了前往江西高安的寻亲之旅,因为高安当地从1980年才开始整理党史,所以之前的资料非常匮乏,这让崔建强寻亲困难重重。
崔建强在当地寻访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找到关于爷爷的任何消息。一天他在街上,跟当地老人们闲聊,老人们无意间提到了,当年抗战时期,这里曾有很多私立学校,不少共产党就以教书为名,从事地下抗战工作。

团山惨案幸存者闵信贤领着众人参观遗址

同时,1939年,这里还发生过一起“团山寺大惨案”,当年六百多逃到寺院的同胞,遭到了日寇的屠杀,事后很多无名尸身被当地民众掩埋。
这个信息让崔建强如获至宝,冥冥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抓到了一丝可能,爷爷应该就在那里。

团山惨案遇难同胞纪念塔

崔建强立即赶往到“团山寺惨案”遗址,在遇难同胞纪念塔前,他诚挚地祭拜着,他在心里默默地问:
“爷爷,你在这儿吗?”
当地人得知崔建强千里迢迢赶来寻亲,便带他来到了当地两位年事已高的长者家中,这两人是当年团山寺惨案的幸存者——93岁的邓芒英和83岁的闵翠娥。
在与两人的交谈中,崔建强发现了两人口中,都提到的一名教师——崔先生。
当年这位崔先生在附近一所学校教书(实际从事地下工作),惨案发生之时,他和几人将数百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寺院避难,结果闻讯而来的日寇将寺院包围得水泄不通,并在寺院外面堆起木柴,准备烧死里面的百姓。

连环画《团山怒火》讲的就是这段惨案

危机时刻,崔先生挺身而出,踹开庙门,指挥百姓向外突围,自己赤手空拳,与冲来的敌人英勇搏斗,结果被敌人当场刺杀,壮烈牺牲。
当时的闵翠娥因为躺在父亲尸体之下,没有被机枪射中,躲过了一劫,因此也目睹了崔先生英勇牺牲的一幕。
崔建强问两人,这个崔先生有什么特征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他的眼睛一个大一个小。”
而这个特征,正是崔建强爷爷崔志尧的特征,当时因为这个特征,家里人还经常叫他“大半儿”。听到这里,崔建强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大声说道:
“我找到了,他就是我的爷爷崔志尧。”
当年,惨案发生之后,当地民众将遇难群众尸身进行了掩埋,死里逃生的闵翠娥和母亲一起,安葬了父亲和崔先生的遗体,并在坟头做了标记,希望有朝一日,崔先生的家人能够过来寻他回去,这么多年,闵家年年给崔先生上坟,却始终没能等到他的家人前来寻找。
第二天,崔建强抱着奶奶的遗像,来到了爷爷的坟前,他在坟前嚎啕大哭:
“爷爷呀,爷爷,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和奶奶从老家来接你回家,你们终于团聚了。”
随后崔建强挖出了爷爷的遗骨,将其包在奶奶的蓝包袱里,放入了骨灰盒内,最终带回了家。

崔建强父亲和崔建强迎回爷爷崔志尧的遗骨

临行前,闵翠娥老人小心翼翼地从坟头捧了一捧土,交给了崔建强。
“你爷爷在这里这么多年,别回去水土不服。回去安葬你爷爷,放一些进去吧。”

下葬当天,乡亲们在看崔志尧的生平展览

2011年6月,崔志尧的遗骨回到了阔别78年的故乡,与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付三妮合葬在了一起。这对有情人,在分别了七十余年之后,最终重逢在了一起。

当时有一位江西网友,听闻崔志尧和付三妮的感人事迹之后,曾在网上借用苏轼的词作,悼念这位飘零在江西数十年的英烈以及苦等他多年的妻子付三妮:

夫妻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到年年断肠处,明月夜,嫁衣裳。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不少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而在这首赞歌的背后,其实还包括着这些人的妻子、儿女、父母、亲朋的大爱奉献,他们同样也是这曲赞歌里面,最令人感动的质朴原色。

谨以此文献给为抗战捐躯的崔志尧烈士和在英烈背后默默付出一生的付三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的荣光,离不开当年为国牺牲的英烈先辈们、以及那些英烈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亲人们。

致敬先烈,砥砺前行!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让英烈的事迹广为流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