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论文:抗血小板聚集,纳豆是如何做到的?

上次我们说过,纳豆激酶居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那么,纳豆激酶是如何做到的呢?一篇发表于2014年的论文,“纳豆激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50-51],也许可以解释。实验动物为SD大鼠,分5组:对照组:蒸馏水纳豆激酶(NK)小、中、大剂量组:纳豆激酶500、1000、2000 IU/kg(国际单位/公斤体重)阳性组:复方丹参滴丸,67.5 mg/kg(毫克/公斤体重)灌胃,每天1次,连续10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获得富血小板血浆和血小板。结   果1、细胞外液不存在钙离子时,纳豆激酶对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的抑制组别荧光强度1分钟3分钟5分钟对照组3.2243.6643.654NK5002.9983.1663.406NK10002.1962.4842.630NK20001.5581.7022.0202、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为1.0 mmol/L时,纳豆激酶对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的抑制组别荧光强度1分钟3分钟5分钟对照组3.3563.6383.778NK5003.0423.3363.546NK10002.3762.6902.896NK20001.7622.2082.348从表1和表2数据看,细胞外液无论是否存在钙离子,纳豆激酶在中大剂量是都会显著抑制血小板内钙离子的释放。钙离子的释放,是血小板聚集、参与凝血的必要步骤。3、纳豆激酶对大鼠血浆ET-1和NO的影响组别ET-1NOET-1/NO对照组73.4020.183.61NK50067.6926.643.00NK100056.8935.751.57NK200030.1739.250.83阳性组48.5737.611.49中剂量和大剂量的纳豆激酶,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ET-1水平,增加NO水平,使得ET-1/NO的比值显著降低。表现为剂量依赖方式。ET为一种促栓物质,内皮素(endothelin)。内皮细胞释放NO和ET,二者的平衡相互制约。纳豆激酶降低血浆中ET水平,提高NO水平,降低了ET/NO比值,这会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4、纳豆激酶对人血浆GMP-140和vWF含量的影响组别NK剂量,IU/mlGMP-140vWF对照组-13.2220.1268NK组512.0420.08761010.1370.0698208.1860.0652407.2170.0607805.5060.0302纳豆激酶在40 IU/ml和80 IU/ml时,,可以使得人血浆GMP-140和vWF水平显著下降。同样是剂量依赖关系。GMP-140即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vWF即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GMP-140,被认为是最具有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记物,在炎症和血栓形成中菌起着重要的作用。GMP-140水平越高,说明血小板活化的程度越高,血栓形成的风险也越大。vWF的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和受损程度。纳豆激酶降低GMP-140水平,也就是降低了血小板的活化水平,同时减少vWF的产生而抑制血小板黏附,抗血小板聚集。

写在后面凝血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但从分子过程看确实很复杂。引起凝血或参与凝血的因子有很多。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都会引起凝血。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会引起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纳豆激酶抑制血小板内钙离子的释放,可能是纳豆激酶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之一。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下的蛋白基层暴露,血小板被激活。激活后的血小板通过其表面的膜蛋白GPIb与vWF结合,启动血小板内信号传导,一系列分子过程启动,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间形成桥,ADP释放,凝血烷TXA2参与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NO,由血管内皮合成释放,具有舒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的作用,可防止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当然,ET与NO,可以说是有拮抗作用的。vWF也主要来自内皮细胞的合成。参与血小板黏附,诱发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映,促进纤维蛋白原合成,增加血液粘滞性,等等。由此可见,纳豆激酶至少通过这几个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或者说成功抗血小板聚集。第一,抑制血小板的钙离子释放。第二,增加NO,减少ET。第三,减少GMP-140和vWF。第四,我们知道,纳豆激酶还会影响凝血烷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的水平。除此以外,还影响了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