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与黄金圈模型结合,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性,说服力更强

不可否认,金字塔原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理论。用此方法撰写出来的方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非常有说服力,很容易打动客户。

不过,金字塔原理跟其他理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局限。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小结,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它。

一、整个金字塔原理更加适用于观点类作品

个人觉得,金字塔原理并非适用于所有作品(演讲或者文章),它运用在商务类、观点类作品比较合适,像观念提倡类演讲、问题解决类方案等,理由如下:

首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也就是一开篇就亮明观点,这种写法(或者说开场白)毫无新意,吊不起读者的胃口,不能让听众深陷其中。

其次,在撰写文章或者做演讲的时候,你不可能采用4-5级的标题。笔者在撰写书稿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就明确规定,标题不能超过3级,因为那样的话,读者读起来会很累。因此,笔者曾经自作主张,将金字塔原理纵向结构中的论据层次,设定为不超过三层。

再次,金字塔原理中,最精彩的理论要数MECE法则。它要求论据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说白了,就是要求论证的观点不重不漏。这意味着:论点不重复,那你做的都是有用功,提高了思考的效率。论点不遗漏,那你的思维很严谨,滴水不漏,思考有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仅把金字塔原理的精华部分——MECE法则,导入黄金圈模型就可以了。

二、MECE法则能让黄金圈模型更有说服力

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黄金圈模型的主要内容为:就某一主题进行当众演讲或者发表意见时,仅说三个要点。

而现在,MECE法则的主旨却是:每一层的论据(观点、思想等),它们之间必须做到:不重叠、不矛盾、不遗漏、不多余、有边界。

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就某一主题进行当众演讲或者发表意见时,仅说三个要点,并且这三个要点之间还必须符合“不遗漏、不矛盾、不重叠、不多余、有边界”这个要求。

这么操作,是否可行?能否让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不过,我们还需处理一下,即根据不同的逻辑顺序选择不同的处理技巧。具体方法如下:

1、演绎顺序

演绎顺序的主要形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问题、原因、方案。前者是标准形式,后者为改良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要素都是三个,并且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一个闭环。另外,黄金圈模型并没有要求第二层论据也必须是三个。因此,演绎顺序的本身就符合黄金圈模型的要求,无须再对其进行改造。不过,在运用演绎顺序的时候,我们仅仅采用其改良形式,即问题、原因、方案。例如,下面这个案例(见图3-11)。

图3-11

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出——

企业需要推行新绩效制度。

目前,企业在进行绩效改革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领导不提倡,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不支持、听到员工很多抱怨与抵触;员工不配合,发现奖励不像描述得那么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并且原因与问题一一对应:老板觉得效果不佳,过去曾经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收益甚微;经理担心出现负面效应,员工会计较工资,并且相互比较;员工发现目标订得越来越高,根本达不到,压力非常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让企业顺利地推行新的绩效制度呢?具体措施有三个:

首先,把新绩效制度的草案发给全体员工,让大家提意见,同时告诉大家,出于战略考虑,企业必须进行绩效改革。

其次,要求全体员工分批来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就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改革。目的是通过培训,打消员工的疑虑。

最后,开始推行新绩效制度。为了能让制度稳妥地推行下去,新的绩效考核先从业务部门开始。

——《如何推行新绩效方案?这个方法非常管用》

大家看到了吧!演绎顺序跟MECE法则结合在一起,可谓是无缝接轨。

2、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的主要形式为:过去,现在,未来;第一、第二、第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首先,其次,再次,从次,最后。等等。

确切地说,要把时间顺序嫁接到黄金圈模型中来,这个难度可不小。首先,有些时间顺序的因素是四个、五个……不符合黄金圈模型所要求的三个。其次,有些时间顺序的因素之间,并没有形成闭环,像“第一、第二、第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像“首先,其次,再次,从次,最后”要改为“首先,其次,最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要改为“年初、年中、年末”;“第一、第二、第三”要改为“首先,其次,最后”。等等。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全脑记忆GLPS法则的内容为:文字概括化(Generalization),概括层次化(Layering),层次程序化(Procedural),程序情境化(Situational)。

① 概括化(Generalization):对要熟记文章中每一段的文字进行概括,概括之后的词组字数为3-5个。为什么字数要压缩到这么少?因为人脑记忆容量的最佳数字是7±2。

② 层次化(Layering):给这些概括之后的词组(或者短句)进行归类并分层,同时,每层词组的数量不能超过5组。为什么要分层?还是刚才那个理由:词组的数量一旦超过9个,就超过人脑记忆容量的上限。

③ 程序化(Procedural):概括并分层好的词组是需要有先后顺序的,否则,我们记不住它们。如果这些词组看上去根本没有什么顺序可言,怎么办呢?我们必须从时序上、空间上、程度上等等,给这些词语的次序找到一个合适又充分的理由。

④ 情境化(Situational):为了能更牢固地记住这些词组,我们还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给每一组词语添加一个画面,并让这些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一部情景剧。

全脑记忆GLPS法则这个理论可能有点枯燥,我们列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比如,要记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唐诗。

其实,想记住这句唐诗,非常容易。大约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背下来了。但是,想终身记住它,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还需按照“全脑记忆GLPS法则”的程序走一遍。

第一步,概括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唐诗可以概括为“鸡店月,人桥霜”。说句实在话,由于文字太少,这个概括的意义不是很大。

第二步,层次化。这句唐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环境:鸡、店、月;一个层次是诗人:人、桥、霜。

第三步,程序化。第一个层次里面三组词语的次序是从低往高,也就是从地上到天上。即先从地上的鸡、到地上的店、再到天上的月。第二个层次里面三组词语的次序是从远到近,首先出现人,接着发现桥,最后看到了桥上的霜。

第四步,情境化。积极地展开联想,让这个动态画面丰富起来:在荒凉的驿站里,只有几家茅店供人住宿,旅客们往往还没睡够,就被乡村的鸡鸣声吵醒了。门外,破晓前的景色很苍凉,天上挂在一弯斜月,凄白的几乎失去了光泽。尽管天渐渐地亮了,但已有行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前行,一路上没有碰到别的人,前面的小桥上,铺满了白霜,人踏过去,留下孤独的脚印……

——《拼命看了很多书,为何最终记不住?因为没有使用麦肯锡全脑记忆法》

大家都看到了吧!上面所提到的“全脑记忆GLPS法则”一共有四步,根本不符合黄金圈模型的要求。怎么办?我们只好忍痛砍掉其中不是很重要的一步(其实是把第一步和第二步合并在一起了),变成如下的样子(见图3-12)。

这么一修改,它就符合黄金圈模型的要求——“三个要点”了,同时,相比起原文,也没逊色多少。

图3-12

3、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的主要形式为:左边、中间、右边;下面、中间、上面;外面、中间、里面;东、西、南、北、中。等等。

一般来讲,MECE法则,非常适用于空间顺序。因为,在具体的空间范围之内,很容易做到“不遗漏、不矛盾、不重叠、不多余、有边界”。所以,我们只想方法把空间分为三块就可以了,没必要去考虑把它分成四块或者五块。如果是已经分成五块、七块的,我们就采用合并法或者删除法,让它变成三块。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只由文字组成,它的意涵上还包含着五个层面,依次为:

文本层。即作者写出来的既完整又有系统的一系列句子。换一句话说,文章是由很多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完整的,它们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成为一个系统。

句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形式层。即文章有它固定的体裁。如果按照写作方式划分,它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四大类。如果按照写作内容划分,它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大类。

相同内容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它的阅读对象是不一样的,阅读对象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信息层。文章一旦发布,它的内容就不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知道了。它马上变为信息,被流通、被传播、被评价、被监督、被反馈。

文章被很多人传播之后,可能成为爆文。所以,文章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读者评价,也很正常。

期望层。即读者在阅读到该篇文章时,希望能从中获取到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经验或者知识。

如果阅读该篇文章之后并没有任何收获,读者就会很失落,可能会留下毫无客气的评论。

价值层。即文章给读者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利益。

作者在写作之前,必须明确这篇文章能否给读者带来什么好处,否则,没必要动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供的价值跟读者的期望值不一定吻合。

——《如何写出对读者有价值的文章?这三点很重要》

显而易见,上面这个案例是将整个空间分成五个圆圈,根本不符合黄金圈模型的要求。怎么办?我们只好去掉中间那两个不是很重要的圆圈,让它变成三个圆圈(见图3-13)。

大家看看,这样是不是效果更佳。

图3-13

4、程度顺序

程度顺序的主要形式为:优、良、中、可、差;黑、灰、白;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等等。

个人觉得,要把程度顺序引入到黄金圈模型中来,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我们所选取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差距,这个真不好确定,因为它们没有时空的特性。其次,如何让这三个要素形成一个闭环,并且做到不重不漏,这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了能妥善地解决上面的两大难题,笔者的经验是这样:将自己已经撰写好的内容,通过“比拟”、“类比”等修辞手段,往一些现成的模型上套。现成的模型有:“个人、社会、世界”、“固体、液体、气体”;“穷人、中产、富人”;“愚人 常人 智人”;“本我、自我、超我”。等等。如果实在没办法,就套这个模型——“最重要、次重要、其他”。

为了能很好地理解这种操作方法,我们决定举一个案例。

个人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亲自实践,次要来自于他人指导,剩下来自于间接学习(见图3-14)。

亲自实践。在职场中,个人成长大约有70%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其中包括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任务的完成与常见问题的解决等。个人成长,绝大部分靠企业培养,企业培养员工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 岗位专精。即企业通过专项任务、科研难题攻克等活动,激励员工在原工作岗位上做纵深专精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② 横向轮岗。即企业为了让员工对整体业务有全面的了解,而安排员工到同部门的其他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原岗位上工作。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员工成为多面手,如果实习的岗位缺人,他可以顶替。

③ 纵向轮岗。即企业为了培养接班人,而安排员工到同部门的管理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这么做的目的是:本部门的某一管理者辞职了,就有员工马上顶替。

他人指导。在职场中,个人成长大约有20%来自于他人的指导。这个“他人”就是导师(也称教练)或者直属领导。对员工来说,导师主要有如下三类:

① 业务导师:一般由部门的业务能手担任,负责指导员工的业务技能。

② 成长导师:一般由员工的直属领导担任,负责考核员工的绩效。

③ 成才导师:一般由集团的HR团队担任,负责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间接学习。在职场中,个人成长大约有10%来自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 线下培训。即报名参加线下的培训班学习。

② 网络培训。即报名参加网络课程学习。

③ 阅读书籍。即通过看书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

——《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方式你必须知道》

其实,个人能力的提升方式不仅仅包括亲自实践、他人指导、阅读(间接学习)这三种方式,像参观、行动学习,等等方式也非常不错。但是,为了能自己的演讲内容符合黄金圈模型又符合MECE法则,我们只能套用“最重要、次重要、其他”这个模型。于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方式就只包括三种方式了。

图3-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