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续:椒壳、椒目
余读本草视之如饮食菜蔬,这完全是承神农之本意。花椒更不例外,因花椒以干燥成熟果皮入药,其椒目也入药,为了便于区别,余称其皮为椒壳,其子实为椒目。如此,也就容易将壳、子辨别清晰。花椒,则是整个果实,包含果壳与子实。如果不信,汝且杂粮铺走一走看一看,买上二两花椒,那肯定是既有果壳又有子实的。神农氏将花椒按照产地不同分为秦椒、蜀椒,秦椒为产于陕西者,蜀椒为产于川渝者,后世延用之。聪明的祖辈之所以将之按产地分类,是源于二者形貌的不同与功用有别。道哥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就说“(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简洁明了的将蜀椒的外貌及充沛的力道也便勾略了出来。学士哥苏颂在《本草图经》也说“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烈耳。”花椒以蜀地为优,川者,风水佳境也,联想到那三星堆神秘莫测的文明,令我不仅浮想联翩,莫非真有史前文明么?如此,如何理解春秋楚地、大汉中原以及神秘的蜀地文明对汉医药起源的影响,每念及此,都无法那掩盖我那卑微的茫然与无解的困顿。
古人用椒,既有椒壳,即花椒,也有椒目。《神农本草经》列秦椒为中品“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蜀椒为下品“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其中的“温中”“寒湿痹痛”奠定了后世延续至今的温中止痛功效基础。儒哥仲景善用椒,大建中汤、赤石脂丸、白术散、王不留行散以蜀椒温里散寒,乌梅丸、升麻鳖甲汤用蜀椒引火归元,恐怕这是现今这些拿着中药当杂草卖的中医大仙们学不来的奥妙。如果你认为仅仅到此为止就扼腕而叹了,那可不行。仲景哥回手就是一记乾坤大挪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椒目利水祛痰平喘,瞧,仲景哥用药就是这么潇洒。而今,花椒温中散寒可抗溃疡、抗腹泻、 保肝及对肠肌活动的双向调节也是对先贤用之的解读了。另外,花椒水提物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凝血酶时间,也无怪乎《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用之温经活血。可见花椒温中之后便有散寒止痛、活血抗凝的功用了。现代研究证实椒目也有抗血栓、抗高脂血症的作用,此外,丹溪大叔用椒目劫喘也是传世经典。现今研究发现椒目榨油的平喘效果强于水煎剂,难怪仲景哥之后药用椒目多炒研为末了。噫!经验的积累有时是需要几代人艰辛努力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