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再少年》答作者所感及其他
羲和,何许人也,不详,非不详也,或为网络时代之隐身者,或为痴心此名别有故事人,种种皆为鄙人之猜测也。
景王大街,隆福寺,广义修笔店,美术馆附近的街道以及胡同,也是我曾经多多少少熟悉的地方。就在前几天,和朋友还聊起,如何尝试着描写城市的风景以及故事。在网络社会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或者热点事件填满了空洞的大脑。而我们曾经的碎片化记忆能否唤起他人些许的情感触动呢?
显然,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毕竟图像的视觉冲击给普通人过多依赖了。所以,文字的写作模式似乎也在跟着变化。朋友说,我发现文字呈现图像化场景的时候,画面感的东西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还有更加精准的语言,更多简短的句子,毕竟短句子有助于理解。而长句子给人一种思维黏连的错觉,以至于读者没有耐性看下去。
文具店,修笔店这两者都写的很详细,而修笔店觉得不够细致,比如墙上挂着某某单位或机构或个人对于修笔人的感谢信或者报纸报道的信息,还有各种笔的分类等等(倘若故意省略另说)修笔人的一些修笔的工作状态,或者修笔的时候对笔主人传授的一些保养钢笔的技巧呀,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涉及。(或者修笔人并非主线描写)修笔人的工作时间或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修笔逸事等等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涉及……
我们写作城市的一大弊端是,之前作家写作乡村的那套方法诚然是不适合的了。比如从文先生写翠翠,或者像歌里唱的小芳来到城里,你想写好城市里的董小姐或董小芳,你得尝试着如何写成一个有故事的人儿。而这个有故事的人儿,又必须融入到这个城市的建筑森林里,交织在森林的日常生活或活动派对中,才能呈现出一个立体城市的董小姐。
文中因病夜就医的情景或者对旧报纸的描写,我相信多多少少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事。
我不敢说,写得多好,起码能够引起我的记忆。或者说,看一遍,两遍……
我再试着过了十多天才写凭着脑中留存的记忆写就我的偏见。
风吹着,狗尾巴摇。这诗意的句子,瞬间想起周迅《飘摇》中的歌词和旋律。倘若,我舅的爱情在之后是无果而终,可能这是最好的伏笔了吧。伏笔类似人设,起码我理解是这样了,或许误解了两者的区别。一个好的伏笔就像讲笑话时候的铺垫。这个铺垫决定了笑话设置的巧妙,讲到哪里才决定双方(意会者)都达到开怀大笑的共时点。笑点太高或者太低,都影响了整个聊天的气氛。铺垫亦如是。
说到伏笔,顺便提提留白。视线回到小说父母婚前,关于找房子一章节中,其中有一处:
妈跟我爸说:“你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房子了?找得着就行,找不着这事儿就算了吧……”妈指的是分手。爸一听就着了急。
其中“妈指的是分手”我认为是情感留白的不够,或过于简单化处理,爸妈两人当时的行为以及内心的纠结心情似乎都没有太多细致化的描写。
再者说一个所谓的情景插入或思维嵌入的事情。
「我想起奥登《战地行纪》里的一段话,“舷房的舷窗犹如一个画框。我们一登上船,那黄铜包边的景色就变得荒诞而虚假。雨中那暗沉浑浊的河流,穿着黑色蝙蝠袖斗篷的船夫,海滩上那长着树冠的宝塔,薄雾中的连绵山岭——这是旅行者的梦中风景;它们是神秘的远东。未来数年的记忆将乐于记住这绝对戏剧性的画面,而不是过去岁月所有那些微妙而纷乱的印象。这景象,我想——抛开我们已经看到、听到和经历过的一切——会是我对中国留下的最后记忆。”这段话,我在去年乔亚学院举办的远东问题国际会议上引用过。彼特后来告诉我说,他以后每次见到这段话都会掉眼泪。」
很多时候,我们大脑有大多情景式的画面呈现。我认为好的情景画面的插入就像是诗歌中的用典一样,好的用典能够达到画龙点睛之笔。反之。
写实的东西的时候,我似乎在婚礼的一节中看到了作者尝试借鉴新凤霞写婚礼的语言模式。或许是我的错觉,然而我的第一印象是平原师说话时候的画面。
写实的东西是自己内在的感觉,不管是青春期主人公是什么名字,他们的情感表露的呈现多多少少是作者内在经历的一部分,而一部分的巧妙运用决定了主人公的情感是否令读者刻骨铭心或留下一个不一般的印象,这方面的人物塑造似乎没有给予我有这样的感觉。
人物性格的不突出,仍然需要更多笔触的完善。诚然,我们不需要塑造所谓的高大全的形象。可是,读者仍然希望在人物的只言片语或行为动作(外貌)中给以其外在的脸谱式的人物。当然,也不是说是刻意追求脸谱化,当你塑造了脸谱式的人物中,又从塑造的模式中走出来而不受此束缚的时候。我也相信你会找到那种超然。虽然我如是说,但是我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起码在目前做不到。
殡仪馆的部分也过于简单化处理。人物内在的冲突张力似乎没能表达出来。其实你也发现,像我这样段位的读者也只能用似乎好像感觉之类的词汇来与你探讨,或者探讨都谈不上,毕竟我没能像作者那么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祖辈,父辈,我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或者家族故事,依然有很大的补充余地。很多时候,我相信好的作品,是在现有的故事骨架中反复易稿而成就出来的。
诚然,我也在作品中学习了。比如,对用词、句子的揣摩,段落的安排……
可是我又是健忘的读者。所以凭着粗线条的记忆写就此篇以向作者请教。
小说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ebook/35752045
文|阿威 编|西子
第9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