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生日
母亲的生日
母亲70岁生日来临之际,恰是父亲去世30周年纪念。 因为全家大小18口每年都会热热闹闹的给母亲过生日,所以谁也不曾想像到:30年前,在埋葬了住院长达7个月,欠下巨额债务,最终病逝的父亲后的那几个雨雪天,那个破旧的土房子里,母亲揽着嗷嗷待哺的我们姐弟5人,她是如何度过了自己的40岁生日。
母亲是外婆生下的第五个女儿,解放前的北方农村,家里没有个男孩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母亲生下来没几天,外婆就从自己的亲妹妹那里抱养了一个比母亲大一岁多的男孩。两个都是吃奶的孩子,当然是要紧着儿子了。寒冬季节母亲就在土炕旮旯里微弱的哭着……
母亲邻居家出嫁的女儿在夭折了3个孩子后急急的跑来,把母亲抱回了她家。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在这个新家享受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
母亲的养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泥瓦匠,专门在城里给一些大户人家修建房子,所以家里的光景要比周围其它人家好一些,加上母亲长得茁茁壮壮,聪敏伶俐,养父母对她格外疼爱,尤其是养父的老父亲,对这个精灵古怪的孙女更是宠溺有加。养父从城里给爷爷带回来的好吃的总会在母亲睡觉的时候从被窝里翻出来;夏天睡觉的时候爷爷摇着的蒲扇刚刚停下,已经睡着了的母亲会忽然睁开眼睛让爷爷继续扇……
从母亲3,4岁的时候她的养母接连给她生下了2个弟弟和3个妹妹,母亲天性善良,从小就对父母非常的体谅对弟弟妹妹非常的疼爱。养母身体不好,经常牙疼,心口疼,上了小学的母亲就帮着养母照顾弟妹,放学后干一切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担心养母受凉,下雨天她会用特制的小桶跑很多趟提前给母亲提满水缸;知道养母做饭时烤了灶膛里的火会牙疼,母亲用竹筐从外边提回够用很多天的柴火,临出门前会无数次提醒母亲,千万要等她放学回来她烧火再做饭……
有一次最小的舅舅中耳炎发烧,外公不在家,瘦弱的外婆只能无奈的带着几个大些的孩子在家等着刚上了中学的母亲回家,母亲看到哭闹和烧的满脸通红的小舅舅,,心里非常担心:如果不及时给弟弟看病,小弟弟会变成聋子,烧成傻子……她二话没说,抱起弟弟就去了镇上的医院。大夫给小舅舅打了一针后告诉母亲,这个针要连打3天才有效,可是第二天周末他们休息,最好带孩子去别的地方打。母亲回家就去了村里的医疗站,但是医疗站的医生告诉她,他们没有注射用水,不能打。不过却告诉母亲几里地外有个诊所,以前打过这个针,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打……
回到家里,母亲把情况告诉了养母,养母说实在没地方打就算了,等镇上医院上班了再去,母亲却不同意,第二天她带着小舅舅就去了医生介绍的那个诊所。到了才发现医生家门口的帘子上挂着红布条:诊所的大夫刚生了孩子没几天还在月子里,她的屋子外人是不能进的。大夫的婆婆给母亲说明了情况让母亲回,母亲抱着小舅舅,急哭了,说弟弟还发着烧呢,如果打不上针会聋的……就在母亲无奈的转身离开时,从产妇屋里传来一个声音:是孩子的姐姐吧,进来吧,我可以打……
寒假里母亲过了她13岁的生日,养母破天荒地给母亲煮了一个鸡蛋,母亲舍不得,把鸡蛋分成6小块,和弟弟妹妹一起吃掉了。忙碌的假期总是过的很快,当母亲收拾好书包准备开学报到的时候,养母把她叫到了面前:“珍,你也看到了,你爸不在家,我一个人实在照顾不来你们6个孩子,你现在也长大懂事了,咱能不能不上学了,回家来帮妈照顾弟弟妹妹……”
母亲呆住了……她是多么喜欢上学啊,不是因为她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她个子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而是因为她爱读书,从书里她知道了世界很大,有很多她没有去过的地方;她喜欢古典文化,大篇大篇的诗词和文言文她都能倒背如流;就连绕口的俄语,她也学得有模有样……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努力学习,像大自己几岁的表姐一样考上大学……
母亲忍住眼泪默默的收拾了书包,她已经长大,清楚地知道:当初如果不是养父母把自己抱回家,自己可能已经饿死了。
在家里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一段时间后,母亲被村干部百里挑一的选中,参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社教运动。在外出参加这个运动的一年多时间里,母亲学习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更是练了一笔好字;和一名资深的会计学习了独特的会计记账计算方法;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各种人,包括乡镇的领导,县长甚至市长,当然还有接受社会教育的世代乡绅……
社教运动结束后,回到家里年仅16岁的母亲就成为他们村历史上最年轻的会计。此时,经过历练见过世面的的母亲,更是出落的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方圆几里尤其是家世好些的人家都慕名前来提亲。可是最终母亲的养母没有给她挑选家世好但是彩礼普通的人家,而是把绝世聪慧的母亲许给了家境极为贫寒但彩礼高的父亲。年长母亲7岁的父亲那时已经23岁了,是家里的长子, 因为家里贫困,弟弟众多,本已经上过技校参加了工作的父亲放弃了正式单位的工作回到农村帮助父母照顾弟弟们。眼看着同龄人都娶了妻生了子,父亲自己就有些着急,从一个亲戚那里了解了母亲的情况后,父亲狠下心跟朋友借了彩礼钱交给了母亲的养母。
18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结了婚,来到我们家徒四壁的家中。爷爷奶奶和四个叔叔住在一间土坯房里,父母结婚的另外一间小土房还是父亲临时借钱盖起来的。母亲没有嫌弃这个穷家,婚后不久甚至把自己结婚时置办的新棉衣拆了给年纪还小的小叔叔作了冬衣。因为远近闻名的工作能力,母亲到我们村后自然的也当上了会计。大集体的生活虽然很贫穷,但是因为母亲的能干和在村里的地位以及在家的贤惠,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直到母亲接连生下3个女孩,而二婶和三婶相继生下堂哥们时,奶奶的谩骂和婶婶们的嘲笑让母亲度日如年,迫于压力的母亲又生下了我——第四个女孩。家里其他人都劝说母亲把我送人,说孩子多,负担重,父亲身体又弱,把我送给别人,如果想生还可以再生个儿子。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不想我经历她的人生——完全可以考取大学却被养母断送了学业。
母亲在爷爷奶奶和四个小叔弟媳的大家庭里谨小慎微的活着,任何一位婶婶都会把母亲没来得及收拾的我的尿布扔到地上,边踩边说:一窝臭丫头还有脸在院子里晒尿布!……没有生出儿子的缺憾甚至掩盖了母亲自身的光华:整理落实土改错划成份家庭的档案时,全县几十个乡镇,几百个资料整理人员整理的资料里,只有母亲的那一份是合格的,县长亲自将母亲整理的档案打开当做范本给其他工作人人员看:工整隽秀的字体、标准规范的格式、完整清晰的内容,严谨有力的证据……谁都想不到这竟出自一位农村妇女之手;凡是全乡有大数据计算之类的工作,三人同时计算验证,手里只持一架算盘的母亲,永远是两个得出正确数字中的一个人;生产责任制分产到户,全村只有母亲可以清楚快速的计算出各种不规则地形的面积,对算出差田和优质田的搭配比例;她还参加过第8次全国人口普查……终于在婚后的第13年,弟弟出生了。
压在母亲心头这块无形的石头终于卸了下来,尽管因为超生,母亲丢了很有前途的妇女主任的工作。可是生活的严峻却现实的摆在了眼前:分产到户后,父母带着我们姐弟5人,耕种着7、8亩的农田,因为上边四个大些的孩子都是女孩,本身没什么劳动力不说,还都在学校里,而父亲身体又不好,干不了重活,实际上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力。可是母亲从没抱怨过苦和累:干活的时候她总是挑最重的干,只让父亲搭把手,别人家干一天的活,母亲干两天,别人7点下地,母亲就5点偷偷爬起来先去干一会,晚上别人收工回家了,母亲会就着月光再干一会;家里的白面和过年时才能吃上的一顿肉,母亲都会先紧着父亲吃……贫困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好在我们姐弟几个学习都好,回回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我们拿回的奖状成为母亲脸上最灿烂的笑容。
弟弟九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次将母亲用来给他看病的钱给我们交学费后病倒了。急诊手术住进了医院。
医院一次次下了病危,平时倔强骄傲的母亲第一次低声下气的向全村和亲戚朋友借遍了钱,她要救父亲!她的孩子们不能没有爸爸!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母亲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多少挖苦和冷嘲热讽,竟然让一个偏远农村来的农民在省城最大的省医院住了近7个月的医院!花费了天文数字一样的医药费。因为病情的延误,父亲最终还是没被救过来。
在父亲住院期间再难从没掉过一滴眼泪的母亲,强忍着悲痛妥善处理了父亲的后事,当父亲的灵柩被抬出家门后,母亲第一次放声大哭,哭声响彻整个村庄……在漫漫冬夜里,对着父亲的遗像,看着熟睡的五个孩子,母亲写下这样的诗句:
昨夜三更做一梦,永别的夫妻喜相逢。
脸儿相依一枕语,手儿相携一床风。
只恨雄鸡啼破梦,再看寒床半边空。
有亲戚朋友给母亲出主意说可以把小点的孩子送人,让大些的女孩辍学外出打工,这样日子可能才会过下去。母亲再一次拒绝了这些劝告,对着大家郑重地说: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帮助,也请大家放心,欠下的债务我一定会还清,孩子们我自己可以照顾。没有人知道,就在那几天,母亲度过了她的40岁生日。
母亲找了一个离家较近的工厂,一边做会计打工挣钱一边照顾年幼的我们。农忙的时候,母亲从不舍得把姐姐们从学校里喊回来,自己一个人强撑着干所有的活:她像男人一样在烈日下割麦,扬场,因为劳累和高温的炙烤,牙齿肿的张不开嘴;一个人上上下下在高高的麦垛上堆秸秆,在漆黑一片的玉米地里浇地……每到月末,领过微薄工资的母亲会带着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遍遍细数攒下的钱,盘算着先给谁家还给父亲治病时欠下的账……父亲去世的第一个春节,母亲曾写过一首诗:
锣鼓喧天又一春,世间万物依旧存。
唯有夫君九泉去,触景生情更伤心。
有心随夫驾鹤去,丢下儿女靠何人。
父亲去世的这一年,大姐高考二次落榜。落榜后的姐姐拒绝了母亲让她继续复读的建议,去了外地的叔叔家给两个堂哥补习功课。第二年临近高考的前几个月,大姐给妈妈发回一封信,说她辅导堂哥们复习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复习的不错,看到人家出门去上学,自己心里很难过,如果有机会能参加考试她可能会考上。姐姐给母亲说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向母亲说一下自己郁闷的心情。不想母亲却上了心,她马上回信让姐姐好好复习,自己则马不停蹄的奔波在附近各个学校之间:不厌其烦的问老师们有没有多余的报名表……看着一次次骑车赶了半上午路风尘仆仆来的母亲,一位曾带过我们姐妹几个了解我们家庭情况的老师实在不忍心,千方百计想办法给母亲向别的学校要了一张多余的表。姐姐回来参加了考试,结果一下就考上了。
第二年我和初三复读的三姐同时中考,快要考试了,教育局却通知:复读生不能参加中专考试,得知消息的三姐一下就急了:母亲供养我们姐弟5人上学的负担太重了(二姐当时在读中专),为了尽快减轻母亲的压力,读中专快点参加工作挣钱是当时唯一的出路。三姐之所以复读就是为了上中专,如果不能参加考试,只有回家种地一条路了。母亲得知了情况后,对三姐说:你只管学你的,中专不让上,妈供你上高中,咱们将来考大学!……平时在家里当男孩用的三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论学习,在几个孩子里她是相对差一些的,第一年没考上中专母亲给了自己复读的机会,现在居然还要供自己上高中?那得要多么大的开销呢?母亲喃喃说,我不想让一个孩子留在农村受苦……
我的中考成绩很快出来了:418分,只比当时的录取分数线高了一分。得知别的同学已经陆续拿到通知书后母亲如坐针毡,生怕分数在边缘的我被别人挤掉中考落榜。但是在家里干着急也不是办法,母亲各方打听后了解到那年的中专录取工作是在外县的一个酒店里进行的,她二话没说,骑了自行车就往外县赶。到达地方后,举目无亲身份卑微的母亲只能守在酒店门口,只要看到有人出来就会鼓足勇气过去询问,有些人会躲避着离开,有些人甚至还会训斥。害怕错失任何机会的母亲顾不上这些,她不敢上厕所,不敢去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就这样连着守了三天。酒店门口看门的老头看着母亲着实可怜,给母亲说他知道哪些人是负责招生的,中午他们出来吃饭的时候他会指给母亲。母亲感激的给人家买了一盒烟,开始耐心的等。人终于出来了,母亲急忙迎上去询问,可能是母亲起满干皮的嘴唇和一个母亲焦急的神情触动了那位工作人员,人家记下了我的考号,答应吃过饭帮母亲看。结果出来了:我的成绩虽然上了分数线,但是之前报考的学校学生已经招满了。工作人员对母亲说,孩子这么优秀,上不了中专上高中将来考大学也挺好啊!“不行的”!母亲急切得喊出来,给人家大概说明了家里的情况,说如果这个女儿上不了中专,要上高中,另外一个女儿可能就要失学,因为她无论如何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县城住校的高中的……那位工作人员看着母亲写给他我的姓名和考号的那张纸说:你上过学读过书?母亲点了点头。工作人员说我进去看看情况,有消息了告诉你。
天快黑的时候,母亲终于等到人家出来了:“我和另外一个学校招生的人商量了一下,他们学校刚好还差一个学生,孩子就到他们学校去吧,回家等通知……”母亲惊得半天没说话,等人家都走远了,才回过神来“同志,你是那个单位的,回头好去谢谢你……”“不用……”
三姐参加高考的第一年没有悬念的落榜了,母亲分析了原因后,不但没让三姐放弃,反而决定给三姐转学到教学水平较高的一所市里的学校去复读。为了支付三姐更为高昂的学费和住宿费,母亲到了一家离家更远的建筑工地去做会计。建筑工地的生活条件相当的艰苦:住的是还没盖好四面透风的房子,吃的是民工大灶没有油水的饭食,更要命的是,每当民工灶有人请假时,母亲就得顶替进去,在40多度高温的简易厨房里给几十号工人做饭。往往是做好饭了,母亲不能受热的牙却肿的什么也吃不下……
最终,复读的三姐也考上了大学。
家里只剩下读高中的弟弟,弟弟天资聪颖,母亲认为儿子考上大学是意料之中的事,可是高考过后,全家人都傻了眼,弟弟以出乎意料的低成绩落榜!问及原因,少不经事的弟弟说,他根本不想考什么大学,他和几个同学都商量好了,他们要像台湾的音乐人一样组建一个乐队……母亲把弟弟叫到面前,首先说因为自己忙于挣钱疏于对弟弟的陪伴和管教,向弟弟表示歉意,下来和弟弟聊当时大家都喜欢的音乐人刘欢。弟弟吃惊的看着母亲,惊异于母亲居然还知道刘欢!母亲说她不仅知道刘欢,喜欢他唱的很多歌,还知道刘欢在作为一个音乐人的同时还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用她自己的理解告诉弟弟:每个人都有理想,也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和奋斗,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首先要考虑生存,只有有了安身立命的技能和养活自己的职业,才能考虑理想的实现……弟弟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安心的复读了,后来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那一年,母亲50岁,是父亲去世的第10个年头。
全家人为母亲过50岁生日的时候,母亲给父亲上了一炷香,对父亲说:“他爸,咱的5个孩子现在全部考上了学,你在那边就放心吧……”
把孩子全部送进大学的母亲依然没有停下来,还是坚持种地种菜卖钱和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姐姐们一起供我们上学。后来我们都相继的参加了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母亲还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她会少种一点玉米和各个季节的蔬菜,给我们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5个子女的7个孩子,每一个她都带过。她经常说自己是救火队员,谁家需要就去谁家:加班的,孩子生病在家无人看管的,需要开家长会请不到假的……母亲最享受的时光还是每到周末,我们5家都带着孩子回到村里去看她。她会提前准备很多我们爱吃的饭菜,一如既往的不允许我们进厨房给她帮忙,说怕弄脏我们的衣服……快70岁的母亲总是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大口的吃着她做的美味,吃的越多她越开心……
夏日里她会给看电视的孙子们摇着扇子,会蹲在地上给50岁顾着玩牌的女儿擦蚊虫叮咬的药膏;冬天她会把土炕烧热,把烤好的香喷喷的红薯拿到炕上让我们吃……她还和年轻时一样不喜欢在人堆里闲聊,一个人的时候就戴起老花镜看各种让我们给她带回来的书……
我们每年都会给母亲过生日,今年是她70岁的生日,母亲说她要好好的活着,要把父亲没活够的时间补回来!我们祝愿亲爱的,历经磨难的母亲长命百岁,洪福齐天!
越来越好的日子慢慢让我们淡忘了过去艰难贫苦的生活,唯有母亲的爱越来越清晰的刻进我们生命的年轮里。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张变利,女,陕西西安人。
唯有读书,运动,写字不负余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