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流放的南北之别:为何明朝是南方,清朝却是北方苦寒之地?

本       文       约 2465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曾戏说朱棣将一众靖难遗孤发配到奴儿干都司做苦役,奴儿干都司地区,也就是现今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这段内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明朝,犯人大多被发配到南方地区,也就是岭南一带,何况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一个最高地方的军政合一建制,主要是管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真正喜欢将犯人发配到东北地区的是清朝,比如我们熟知的宁古塔,其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地区。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
为什么明朝君主大多将犯人流放到南方,而清朝君主则流放犯人到北方呢?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对犯人实施流放这一刑罚的存在,例如《尚书·尧典》中,描写舜平“四罪”的功绩,“四罪”指的就是共工、三苗、鲧和驩兜这四罪,而他们最后的结果就是遭到流放,“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将这“四罪”流放在四方边远地区,也就是最早的流放犯人的记载。
汉唐宋元几朝,流放发配这一罪罚更是常见,李白、刘禹锡、苏轼都曾遭遇流放,甚至由于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连皇帝、驸马和王爷等皇亲贵族都曾遭遇过流放,足见流放这一罪责的波及范围之大。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明代,流放已经变成君主对待犯人的常用刑罚,明清前大多数的流放地区都选择在潮湿或者干热的南方一带。
一是因为南方在宋以前,即经济重心南移之前,所开发和发展的状态一直不如同一时期的北方,大多是人口稀少,开垦程度低的地区。
二是古代南方的气候恶劣,流放之人一般都是戴罪之身,古人对于流放的讲究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北人迁南,南人迁北”的说法,所以南方在帝王决定流放地点时一度成为“热门地区”。例如苏轼就曾被贬到惠州,惠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广东惠州地区。
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
明朝时,大多继承了前朝传统。除此之外,明朝将人流放到南方,受政治和版图势力的影响更加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元朝后,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地区,残存的一些元朝旧贵族大都北迁,占领了中原北部的一些地区和现在的蒙古及俄罗斯等地。
明朝地图,标注处为“奴儿干都司”
后来北元渐渐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东北地区,那些本来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不堪元朝的折磨统治,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的元朝首领纷纷率部归降明朝,并于永乐年间被朱棣设置奴儿干都司统率,这才有了明政府管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大机构,这时的东北地区正式归属于明朝统治。
奴儿干都司及附近地区驿站分布图
朱瞻基在位时,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减少了对奴儿干地区的控制,又因为蒙古势力的崛起,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不受明朝控制,所以说,明朝真正的完全掌握东北地区的时间很短,不过数十载而已。17世纪,努尔哈赤兴起,奴儿干地区渐渐归女真所掌握,成为孕育清朝的摇篮。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
东北地区管理不顺畅,北方地区又有蒙古势力的虎视眈眈,所以北部地区在明朝时作为战场多于作为流放场地,而南方的相对安定则令明朝统治者更加愿意将犯人发配南方。
清朝,东北地区是其发源地,所以说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势力范围也较为浓厚。后来顺治皇帝由盛京迁都北京,建立全国政权,同时南北方的统治都较为稳定,此时,经济成了一个重要因素。
晚清犯人
由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虽已完成,但发挥作用更为明显的却是明清时期。经过明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明中期,经济就已经有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在农业方面,占城稻和双季稻的扩大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而明穆宗的废除海禁政策更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更有明中后期江南地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更为明代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到了清代,虽于明代相比经济较弱,但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经济程度早已超过北方地区,以前将犯人流放至的岭南地区发展程度也较高,显然不适合成为流放场所。
宁古塔旧貌
而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上稳固的统治基础,是流放犯人的最佳场地,古装剧多出现的宁古塔地区,成了清朝著名的流放地之一。
从明清两朝不同的流放地区可以看出,流放场所主要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多种条件影响。

经公众号“历史D学堂”(微信ID:lishi1600)授权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