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瓜井遗址觅“仙踪”
瓜井遗址觅“仙踪”
袁福成||江苏
“瓜井”,因凿井、取水、浇瓜,而得名。“瓜井仙踪”乃是江苏盐城古“十景”之一。
瓜井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中学校园内。三十多年前,笔者在江苏省盐城中学任教,受庞天仪老校长指派,曾带领全班学生挖地三尺,使文革中被深埋地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瓜井”,重见天日。五年前,适逢盐城中学建校九十周年大庆,全校师生戮力同心、多方筹资,又将“瓜井仙踪”修缮一新。“瓜井仙踪”的正门,灰墙黛瓦,清新庄严;圆形拱门之上,古篆体“瓜井仙踪”四字古拙悠远、遒劲有力;瓜井之内,碧水如镜,清澈见底;瓜井之上,瓜井亭古色古香,巍然耸立;瓜井亭中,知名书法家题写的楹联匾额寓义隽永、回味绵长;瓜井四周,新栽种的南瓜藤牵叶绕,生机勃发;北侧的背景墙上,还镌刻着《瓜井仙踪记》、瓢城(古盐城)城池图和清代“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赞美“瓜井仙踪”的七律诗文。驻足品读,怀古幽思之情油然而生,硕大厚重、斑驳陆离的古城砖默默见证和无声诉说着“瓜井仙踪”近两千年的历史沧桑。
瓜井本是一口寻常之井,凿井者孙钟也本是一介布衣【随其子孙坚举家由会稽(今杭州)北迁来盐渎(今盐城)】,缘何将再平常不过的一口水井冠以“仙踪”的美名并成为盐城的古“十景”之一?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寻觅“仙踪”的由来,还得从孙钟的儿子孙坚和孙子孙策、孙权说起。
据《盐城县志》记载,孙钟之子孙坚,是盐城置县291年后的首任县丞。西汉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近黄海的区域单独划出设县,取名“盐渎”。公元172年,年方十七的少年孙坚,因率众平息会稽人许昌称帝之乱有功,受朝廷委派,北上盐渎出任首任县丞。其父孙钟也随其子举家北迁,在盐渎城外结庐而居,广植林木,凿井浇瓜。并将所居之处命名为“聚仙堂”,“仙踪”之名当由此始。孙坚这位“娃娃县丞”在盐渎一干就是八年。据史学爱好者朱冬生先生悉心考证(详见《盐渎》总23期第51页,朱冬生:孙坚盐渎八春秋),孙坚堪称“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青少年奇才。孙坚之子孙策、孙权兄弟更是三国时期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
盐渎是孙坚从政生涯的起点,在长达八年的县丞任上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为盐渎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孙坚在盐渎任上主要政绩有:(1)关注民生,为民请命,轻徭薄赋。东汉末年,国家政治衰败、官场贪腐、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平民百姓屡遭兵灾、匪患。孙坚到任后目睹盐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次向郡守力陈时弊,终于为盐渎百姓争得减税轻赋的优惠政策,将朝廷规定每户纳三税(土地租税、盐税、铁税)战时按每户全年收益的十五分之一,平时按三十分之一收取的征收标准降为平时战时均按每户全年收益的三十分之一征收。免除成人每年一个月无偿劳役和戍边三日的徭役,还将每人每年向朝廷“献费”63钱的标准降低三成执行。为防止市(镇)、里(村)官员擅自巧立名目、层层加码,孙坚将新的税赋征收标准铸成上百块铁碑公布于众。上述轻徭薄赋政令的实施,切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极大调动了盐渎境内的农民、盐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税赋负担相对减轻后,逃税、偷税的人少了、主动纳税的人多了。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后,随着百姓实际收益的增加,盐渎向朝廷贡献的税赋总量不降反升,孙坚因此还受到朝廷的嘉奖。(2)添丁添亩、鼓励生育,广纳流民,促进人口增长。东汉末年,军阀割剧,中央政权形同虚设,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抛荒,无人耕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足够的劳动力是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面对极为严峻的人口形势,为了给盐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孙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的优惠政策。一是添丁添亩。每户不论生男生女,每增加一个人口,均奖励可耕地一亩。二是添丁减赋。各户每新增加一个人口,减去全家总税赋十分之一,添丁越多,所减税赋成倍增长。三是鼓励流民落户。凡在盐渎县境内落户的流民在获取佃田、缴纳税赋方面均与本土住户享受同等待遇。此外,每个新生儿家庭还可获政府赠送的百枚红蛋(将鸡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用于向亲朋好友报喜)、50斤糯米的奖励。孙坚在盐渎八年,盐渎县净增人口达60%以上。盐城至今仍在流行生孩子向亲朋好友送“红蛋”和糯米粥(方言称毛米粥)的风俗习惯。(3)屯田垦荒,开发滩涂,推行“永耕田”。为大力发展盐渎的农业生产,孙坚自任县丞开始就着力推行屯田政策,以万亩为数,专设“田官”管理屯田,明文规定凡自备耕牛屯田者,生产所得与政府平分;无耕牛者由政府提供,生产所得六成归政府、四成归己。还免除屯田户的各种徭役。为提升屯田户务农的积极性,在公元176年又推行土地新政,男丁自16岁起,可向政府佃农田40亩,桑田20亩,女丁可佃农田20亩,桑田10亩。农户所佃田亩,人死后不必归还政府,成为“永耕田”。对无田户而言,“永耕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特别是外地来盐的“流民”就可落地生根,这对稳定和扩大农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4)兴办学校,尊师重教,让更多平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东汉时期,国力衰危,公办学校少,若干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孙坚到任后,率先在县衙公署内辟出场所举办县学,还要求市(镇)、里(村)都必须举办学校,市、里学校负责招收本地15岁以下的学龄儿童入学,县学通过考试招收15岁以上、22岁以下的学生。县、市、里学校的教师均从读书人中选拔,从教者免除家中一人的税赋,政府还另外给予补贴。凡由市、里学校考入县学者,食宿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如从县学考入太学者,免除本人的税赋徭役外还另奖励稻谷两担。盐城地区素有“行船十里路,不绝读书声”的重教传统,这和孙坚当年在盐渎大兴尊师重教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此外,为了保境安民,孙坚还尝试召募培训兵员达千人之众。在孙坚从军时,便将这支上千人的队伍带出盐渎,随孙坚父子南征北战,幸存下来的兵丁,后来成为孙坚父子的私家兵丁和家养死士。
孙坚在盐渎任职八年后又赴下邳、盱眙各任县丞两年。十二年从政生涯结束后步入长达九年的军旅生涯。公元184年,时年29岁的孙坚率军参加镇压黄巾起义,任佐军司马、别部司马;公元186年参加平息景川叛乱任参军事、议郎;公元187年镇压长沙人区星叛乱任长沙太守;为解宜春之围,起兵驰援,被封乌程侯;后率兵讨伐董卓,逼死刺史王睿,杀南阳太守张咨,升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公元192年,阳人之役大胜后进入襄阳,在岘山竹林意外中箭身亡,时年三十七岁。孙坚的一生叱咤风云,短暂而辉煌。从政政绩斐然,从军军功卓著。更为重要的是孙坚还培养出两个出类拔萃、名留青史的儿子——孙策、孙权兄弟。在东汉末年的诸候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风云中,孙策、孙权弟兄驰骋疆场、纵横捭阖,最终成为雄踞东南的一代霸主。孙权在东吴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孙权在建立吴国之后,还将其父在盐渎施政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全盘加以继承并贯彻到治理吴国的实践之中,孙坚实际上成了三国时期吴国兴盛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孙坚的施政实践,为孙权后来治理吴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和实践版本。
所以,现今的瓜井遗址,既是孙坚的故居,又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居之地。更为神奇的是,这块“潜龙之地”还与“落凤之所”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落于此)毗邻。“潜龙”和“落凤”前呼后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后人将这一历史遗迹冠以“仙踪”的美名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优良传统,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的,官员也好,百姓也罢,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并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去弘扬他们的大功大德。基于孙坚父子对盐渎、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将瓜井遗址命名为“瓜井仙踪”;真可谓实至名归。修缮之后的“瓜井仙踪”为大美盐城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