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皆有地,凡人皆有房——论城市化下的土地矛盾向地产矛盾的转变
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
写在文前:
一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门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语云:三十而立,成就立业仿佛对很多人来说很遥远。当我思考房价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几年前写的,写的一半发现根本没法写下去。
一、从土地是财富之源到资本是财富之源的转变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有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经发出“美国的主要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感慨,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资本是从什么时候取代土地成为财富之源的呢?资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成为财富之源的呢?
土地并不是天然的财富之母,至少在畜牧业出现以前并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曾说:“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信仰制度都与历史密切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过来的,就不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给我们带来很重要的启示。正所谓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也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如果说土地是财富之源,必然要以土地为基本的生活资料,这显然是以土地为生命之源的农业社会的特征;如果说资本是财富之源,必然要以资本为基本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是这一财富来源的转化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土地成为财富之源的核心,是从氏族部落到集中聚居开始的。在畜牧业产生以前,人类生活资料的获取是通过与自然的斗争中获得的,捕猎是主要手段,这也是父系社会的主要特征。早在氏族刚刚形成之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主要为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氏族部落的逐渐壮大,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集中捕猎、团队协作成为氏族公社主要的劳动方式,男性地位也慢慢地取代女性地位。后来,当捕猎劳动偶然生擒猎物或捕得幼仔,人们学会了饲养猎物,这直接导致了畜牧业的产生。
畜牧业与农业哪个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界定,不过无非三种情况,畜牧业先于农业,农业先于畜牧业或畜牧业与农业同时产生。同时,根据考古资料也很难确定它们的先后,而且也并无实质意义。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解释一下它们的先后关系。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通过捕猎获得生存资料的周期不仅要短于农业种植,而且也要短于畜牧业,若要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的能量,就必须通过捕猎这种短暂而实效的途径。如果一只鹿、一只羊或一头牛,最多能满足三五个人一周多的能量需求,可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生活物资远远无法满足,这就迫使畜牧业或农业的产生,所以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与氏族部落息息相关。暂且不考虑人类是否懂得农业种植的技术,单就它们的可操作性上来说,畜牧业更容易被人类所操作,而且周期也短,能够及时满足人类的生活物资,因而,从这层面来说,畜牧业是先于农业而存在的。
当氏族部落进一部壮大,畜牧业的生活资料也难以满足部落人的生存需求,农业可能诞生。农业的诞生,一方面可以解决畜牧业无法从数量的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畜牧业不稳定的后顾之忧,除此而外,也可以解决氏族部落因庞大而无法迁徙的游牧生活。当农业成为氏族部落核心的生活物资来源以后,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
人们发现,不仅通过土地获取财富的方式远远高于畜牧业,而且土地真的是财富之源。这一观念的转变使那些拥有剩余产品的奴隶主,开始开辟荒地,将荒地进一步开辟成财富的来源,这直接导致了私田的产生。私田的产生,逐渐地瓦解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当私田出现以后,地主也相继产生,地主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财富来源,他便会牺牲自己部分的财富去雇佣地农去耕种自己的私田,然后收取地租,坐享其成。地主远不会满足于对财富的追求,他又会利用自己获得的地租开垦出其他的私田,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收取地租,而且他将会以高价进行购买原有的土地,如此以来,便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的情况。
直到工业革命产生以后,大规模的人群集聚,标志着城市的诞生,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传统的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传统的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城市的诞生,致使那些从事非农业的人获取生活资料方式转变为货币,货币作为物物交换的中介,当它高度积聚之后,便形成资本,这意味着资本的诞生。城市化的出现,标志着财富之源的剧变,即由土地转向资本。
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资本的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与有形资产的结合而发挥作用,在有限的土地上,人口急剧增加,商业活动聚集,这便直接导致地价的上涨与成本的上升。城市化也带了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为缓解城市化产生的城市病,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只能由商业中心向四周扩延,如此以来,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住房的建设与供给。在由商业中心向四周扩延的过程中,房地产的开发,交通道路的扩建,导致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城中村的改造催生一批钉子户,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在资金补偿或住房补偿的过程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简而言之,他们丢失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大的利益。换句话说,这是因为中国房产的产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没法得到根本的保障,下文将会做专门分析,此处不再赘言。
人类的财富之源是什么?土地是财富之源又是怎么样向资本转化的?资本又是如何与土地结合而成为新的财富之源的?下面围绕世界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就城市化的形成展开分析。
众所周知,城市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人口由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第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步加强,城市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出现,其后的几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出现,直到21世纪初期,世界城市人口的数量首次超过农村。
无论哪一次工业革命,劳动才是人类的财富之源,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获得财富的方式与效率。劳动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但劳动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徒手的体力劳动到借助劳动工具,一直到今天,以脑力劳动为核心的全新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劳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劳动力的代名词。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劳动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
纺织业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纺织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在当时的英国,圈地运动使大量的土地被兼并,成为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后来历史学家形象地用“羊吃人”形容这场运动。那些被圈起来的土地被大牧场主、大农场主用来放牧,随之畜牧业兴起,羊毛的加工与处理催生了纺织业的兴起,那些丢失土地的农民无地可耕,只能成为第一批工人。随着畜牧业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羊毛的加工已远超出了可供给的劳动力,这为纺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1768年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由于当年他没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赚钱。“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不错,“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了。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羊毛过剩的问题,大牧场主、大农场主们开始采用这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并扩大工作场地,形成工作车间,大量的无业游民或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聚集到这里。这种工作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围绕着羊毛的加工,工厂的工作机制,发生了一系列的链式反应,人群的聚集便形成了小规模的市场,他们的生活方式从吃、穿、住、行、娱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事开头难,当第一个工厂产生以后,第二个、第三个……相继产生,大概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由无数个工厂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催生了新兴的城市产生。
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大牧场主、大农场主来说,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工厂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二是殖民扩张。他们发现,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比正当的方式更有效、更省事。伴随着疯狂地追逐利益的雄心,接踵而来的席卷全球的殖民扩张与扩张,英国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珍妮纺纱机到了畜牧业发展巅峰时期,已无法解决原材料的堆积问题。作为造船作坊主儿子的瓦特,开始思考解决轮船动力的问题,同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纺织机动力的问题。在瓦特成立了自己的小店以后,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对蒸汽机的研究上。早在瓦特之前,当时世界已经存在解决动力的机器,只是效率低下,而且对自然的依赖相当严重,比方要借助水轮来带动。后来他得知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需修理的纽科门蒸汽机,便征得学校的许可亲自修理。
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他想到将冷凝器与气缸分离开来,使得气缸温度可以持续维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温度,并在此基础上很快建造了一个可以连续运转的模型。瓦特并将自己设计的蒸汽机投入生产,但是效果不好。经过瓦特对蒸汽机多次的改良,并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于是,蒸汽机首先投入到纺织业使用,结果备受欢迎。由于蒸汽机在纺织工厂的使用,这也极大地解放了纺纱机的生产力,所以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随着蒸汽机在纺织业的成功使用,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它使用到其它方面,例如将它运用到轮船上面、机车方面等。
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经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轮船的动力问题得到解决,为殖民与掠夺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航行更远的动力保障,使人类摆脱了对于自然风力的束缚,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能源基础。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是继火之后,人类能源方面取得地根本性的变化,时间相差跨度甚大,但是继之而起的电的发明,与蒸汽机的发明却仅差几个世纪而已。
电磁感应的发现开启了电气革命的序幕,一个出生于丹麦药剂师家庭的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物理学,由于受到康德哲学与谢林自然哲学的影响,因而他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在一次晚上的讲座上,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他把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他进一步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于是,奥斯特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电流冲击”。
任何一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发现,无不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在奥斯特发现电与磁之间现象的两年后,对电磁现象着迷的法拉第加入研究行列。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并认为既然电能够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这种逆向思维,就像牛顿当初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样,指引着他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当他企图从静止的磁力对导线或线圈的作用中产生电流时,他的努力失败了。
经过10年的尝试,终于在1831年,法拉第发现一个通电线圈的磁力虽然不能在另一个线圈中引起电流,但是当通电线圈的电流刚接通或中断的时候,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计指针有微小偏转。这个微小的发现给了法拉第极大的希望。他经过不断地尝试,最终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一种无形的力,磁铁周围存在无形的磁场,他称之为“电力线”,后来他发明了一种马蹄形的装置,合理地解释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根据这一发现制造出了最早的圆盘发电机与电动机的雏形。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随着人类对电的掌控,电气革命正式开启。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电气时代的到来,解决了产品过剩与劳动力不足的社会现象。首先,电力的使用取代了对常规能源的依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其次,电灯的发明使人类征服了白天黑夜的束缚,人们的工作时间不仅仅限于白天,晚上同样也可以;再次,电器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使生产效率再次翻倍提高,同时交通工具的改善也为工人提供了诸多便利。
工厂规模的扩大,劳动力的集聚,吃、住、行、游、娱、购的兴起,使得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商品流通则是资本的起点,资本市场催生银行、金融的产生,人们的财富便逐渐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而资本则是无形资产的代名词。当资本家进行赤裸裸地原始积累的时候,侵犯了他们的财产、自由等权力,那些为了众生谋福利的思想家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振臂一呼,呼唤理性,反对愚昧,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人的解放到追求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再到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被写入各国宪法,一场与资本家持续对擂的斗争经久不息。然而,即便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被写入宪法,但是法律始终控制不了绝对利益的诱惑,当权力与资本发生碰撞,官商勾结的时候,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可是,土地是财富之源又怎么会变成资本是财富之源的呢?资本是有形资产的升华,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只能通过有形资产来实现资本的价值,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资本必须与土地发生关系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也可以“无限制的”制造,知识取代资本,人力资源显得比资本更为重要。知识劳工出现,上班族群涌现,成为新一代的劳工主力。每年都会有一批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就像是溪水汇入大海一样,毕业即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步入社会的第一道难题,紧接着就是住房,他们不得不在城市里租房,高昂的租赁费用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最终沦为蛙居。蛙居一词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个阶层的人,直到他们不得不啃老买房,房子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他们的身上。尤其在中国,当一对青年夫妇刚好赶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他们身上肩负着四位老人的养老问题,再加上自己的孩子,可以说他们要被活活拖跨!
纵观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技进步,从火的发明与使用,铁器的出现,再到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直止近几个世纪电力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到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每一次生产力的大幅提高,都是伴随着新工具的产生或能源结构的改变而产生的。目前来看,整个世界对于常规能源的依赖非常严重,不仅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对人的身体也有一定的伤害,诸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今天,尽管已经有许多新能源投入使用,但相较常规能源来说微不足道,未来可能会是以电力核心的能源。如果人类想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能源革命迫在眉睫。
世界土地模式
二、世界城市化的分水岭: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
安德罗·林克雷特在《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一书中说:“2010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超越了生活在农村的人口。”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年12月19日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在《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中明确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与其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介于60%~100%之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介于20%~60%之间,贫穷落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0%。第二、世界未来城市化水平的潜力非常巨大,大概有60%的上涨空间。第三、世界未来会在发达国家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趋势可能是缓解土地与地产矛盾的突破口之一。
三、世界主要国家土地现状分析
英国的土地制度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在英国、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全部的土地从法律上都归英王或国家所有。也就是说英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土地所有人,个人、企业和各种机构团体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英国、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虽然在法律上都属于英王(国家)所有,但拥有永业权的土地持有人实际上就是该土地的拥有者。因此,英国是一个土地私有制国家,绝大部分土地为私人或法人所有,政府和公共部门所有的土地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美国国土面积中私人所有的土地占58%,主要分布在东部;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占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及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占10%。土地以私有制为主,国有土地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土地私有制是由欧洲移民引进美国的,美国有全世界最自由的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分为地下权(包括地下资源开采权)、地面权和地上空间权(包括建筑物大小、形状等),这三部分权益可以分别转让。
当代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地区)都是实行土地私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两大法系影响最大。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他们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等,大陆法系等诸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的私人所有一般占主要成份,私有土地的价值量一般占各国(地区)全部土地资产价值的绝大部分;私有土地虽受政府调节,但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国有(政府所有)、公有和私有土地处在动态变化中。在英美法系国家,诸如美国、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土地所有权则和英国类似。
四、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
以下问题迟疑了好几年,一直写不下去,也没法再继续写……
五、中国的土地现状
1、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2、谁是房地产的实际操控者?
3、中国现阶段房地产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六、中国地产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本上是土地问题的寄生虫
七、如何解决房地产造成的房价问题?
1、影响房价的原因分析:
2、解决房地矛盾的可行性措施与思考
过去,
人人曾有一块田的梦想,
后来他们经过几千年的反复斗争,
他们实现了;
未来,
人人将希望有一套房,
不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而是一个栖息的港湾;
可是现在,
我们都在装作不知道,
我们几乎成为了房子的奴隶,
而这房子正像历史上的土地一样,
蚕食着我们的生命之源。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
凡人皆有地,凡人皆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