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生 | 母亲

 

母亲

文|余修生

我的母亲姓杨,叫杨名申。是邓州市穰东镇刺柏树赵庄,杨氏家族里的姑娘。由于姊妹多,闺女中她排行老四,人们亲切的称她“四姑娘”。
我的外婆叫张文甜。是我母亲的母亲。在六零年饥荒之年,我的外公杨清白去世,留下了遗孀:外婆、三个舅舅、大姨二姨,还有我的母亲。母子七人,相依为命。在失去亲人的日子里,一家人孤苦伶仃,苦度时光。
在苦难的岁月里,他们缺吃又少喝,终日里,穿着补丁摞补丁破破烂烂的衣服。衣服小了破了,改改给老二穿;再小了破了,再改改给老三穿。这就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服,别看补丁摞补丁的。但是,很干净,就是这破烂的衣服可以防御风寒,遮挡风雨,简直是穷苦人家的“传家宝”。白天,大舅二舅和大姨二姨下地做工,勉强度日。晚上,外婆带着几个孩子,在昏暗油灯下,做针线活。
在母亲幼小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庆过生日,也没有看见外婆过生日。甚至都忘记自己的出生年月和生辰几许。只知道,吃饱不饿肚子,就心满意足了。
漫长的岁月,苦难的生活。人类是弱小的。是不禁风雨,也禁不住摧残打击的。但凡是世间的一粒微尘,落在一家身上的时候,简直就是大灾大难灭顶之灾。一是天灾,二是人祸。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确实让人接受不了承受不住。然而,严峻的现实,并没有把外婆一家人压垮。虽然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令人悲泣。但是,大舅杨万和、二舅杨万军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为杨家支撑门户了。我的大姨和二姨随着时间的增长,出落的端庄秀丽,也非常懂事。她们跟着大人学习农活,学习针线,缝缝补补,她们勤劳朴实,在家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那个时候,我的母亲还小,我的三舅杨万春是我母亲的小弟。我的母亲主要任务就是哄弟弟玩儿。在三舅的思想深处,他小时候的童年生活,大多是由这个“小姐姐”带着长大的。以至于三舅杨万春学业有成教书育人,对童年苦难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
一家人,在苦难中磨炼着斗志,在困难中,探索着生活经验。每走一步路,都很艰辛,都要付出辛劳和汗水,接受着严峻的人生考验。苦不苦,不苦;难不难,不难。苦尽甘来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攻克难关是人生冲向幸福的动力。寒暑易往,秋收冬藏。他们经历了大集体,大锅饭,互助组,单干户;她们经历了早出晚归下地“打坷垃”,挣工分,分粮食分蔬菜的喜人场景。
生活赋予人类的总是绝处逢生。他们有苦有泪,她们奋勇前进。留给后人永远无法复制,永远不敢相信的严酷的社会现实。我的母亲告诉我,在生产队时,由于家里人多,能干活的人少;工分挣的也少,分配蔬菜粮食就相对少的多。在一个粮食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靠什么生活?生存都是问题。活着就是奢望。那一年,三舅杨万春饿的坐着门槛上,头都抬不起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与其饿死,不如去地里看看想想办法。”我的母亲自言自语,大着胆子,蹑手蹑脚,手提着烂沿子的箩筐,去田间采摘豌豆秧充饥。据说这个本地豌豆秧,很嫩,很好吃。我的母亲,轻手轻脚的迅速采摘了半箩筐,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因为要是被队长看见,可不得了。
第二次,母亲轻车熟路,又去豌豆秧地里时,结果被人举报,箩筐没收,被那个队长一脚下去,踩瘪了,扔出了很远的地沟里。还连带罚了两个哥哥的伙食费。这件事情,多少年了,母亲说起来,还是气愤难平。对于当年被罚,依然记忆清晰。母亲是开明的。更是明白事理的。那件事,不是记恨哪个人,而是记忆那个饥饿的年代,为了活命真是没有办法。
“人穷志不短,只要人肯干。”我的外婆和母亲一样,没有读过书,我的母亲进了学校半天时间,就被她二哥叫回了家。当时不知道为了啥?后来,我的母亲才知道,由于家穷底薄,供不起姊妹上学,必须有一个做出牺牲让步。我的二舅思索再三,就让我的三舅继续了学业,我的母亲辍学在家,从事了繁忙而琐碎的家务。
勤俭持家,勤劳能干是母亲的特点。这是母亲跟着我的外婆,从平淡的生活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以至于母亲结婚成家,有了我们姊妹三人,还是一直沿用这种良好的习惯。
母亲在镇平县大余营生活,吃苦耐劳,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是个勤奋热心敢于创新的人。干农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修地球,打坷垃。这是几辈子人都经营过的,几亩贫瘠的土地。这些黑黝黝的土地,养育了我们一辈又一辈的人。父亲干活累了。在一边休息。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她会一把牵动着牛,顺着起墒的地方,手扶铁犁,鞭打耕牛,一口气,就到了地的另一头。这一块地耕完了,需要平整,需要耙一下。母亲就会站立在,安装有耙齿的木架上,俗称“耙方”,一般人站在耕牛行走的“耙方”上,晃晃悠悠根本站不住。不是农村种地的“老掌鞭”,你想轻松自如的站着,门儿都没有。然而,我的母亲,却做到极致。父亲在地头吸着烟,看着深翻且很直的土地和平整的样子,似乎还冒着热气的土壤,顺手捏碎了较大的坷垃。
听着轻轻的鞭打耕牛的声音,响彻到天际,划出了好看的弧线;伴随着严肃且温和吆喝,以及对耕牛“打打,咧咧”友好的提醒,汇集成一幅天然的农耕图,实在美不可言。在田间地头,农家人来来往往,母亲会使唤牛,还是第一次,也是女性最突出的优秀代表。在农村里大多数女性,一般不会使用牛来耕地。所以引得人们不住的驻足,不住的“啧啧”称赞,都夸“杨姑娘”种地使唤牲口是把好手!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又购进了手扶拖拉机,代替了黄牛耕地的时代。母亲很好强,总想试试这个庞然大物。机器轰鸣,手拉着离合,放在低档上,母亲还是可以驾驶的。
我在小的时候,爱听大人们讲故事。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她是天波杨府杨家将里的人。因为母亲姓杨,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非常崇拜。杨家将,保家卫国,满门忠烈,万民敬仰。我对母亲,更是充满了爱戴和羡慕。母亲常常鼓励自己,鞭策自己,自己能干的活自己干,自己能做的事情不麻烦别人。农活出来时,戴着草帽的英姿飒爽的母亲,总是一个人一马当先,敢当先锋官的冲劲,风风火火急急忙忙的样子,把我的那个慢性子的父亲,催赶的不耐烦而又不耐烦的神态而心生懊恼。
后来我从历史资料上查到了关于北宋杨家将的故事。那是民族英雄杨业为保大宋江山,英勇抗战抗击大辽国侵犯的真实历史人物故事。而我母亲的老家却在湖北杨三房的地方,当年杨启龙杨启凤弟兄两人搬迁至此,开始发展农业和经济。以至于我在多年后,经过多方考证,才下笔创作《刺柏树下最美杨家人》,发表于《作家》文学平台上。描述了邓州市穰东镇刺柏树赵庄,杨氏家族的由来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天波杨府在河南开封,杨三房却在湖北谷城一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明白了母亲用意和良苦用心。她并非是要攀附权贵,并非要拥有先辈人的盖世英明。她一直以来,总是以杨家将为荣,以杨家将后人为荣,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勉励自己勇往直前。告诫后人:遇到艰难险阻,要有一股冲劲儿,要有一股闯劲儿。母亲深深的知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要积极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勉励我们学知识,长本事,长大了报效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我的妹子丰云,是我们家修字辈分里唯一的姑娘。(慎字辈分四个姑娘:莲、敏、勤、华。恒字辈分两个姑娘:一个汲滩厚坡小白女,一个四户庄。名字辈分两个姑娘:一个四户庄,一个廖赵庄。)
我的小妹,当年经李建新姑父的说合,订婚在八里桥村吕世家族里。偌大的吕氏家族里,我的两个姑姑都做亲于此,可谓是亲上加亲。农村家庭,以农业为生。我们一家人老门老户老实本分,为人诚恳,也别无所求,只愿得这个妹子生活幸福安居乐业,此生足以。
我的父母明智没有过多的干涉,一再劝诫节俭勤劳的生活。现在我的外甥凯凯也上高中了,非常懂事;外甥女笑怡,也上小学了。从这些年看,我的妹妹得到了母亲的真传,既勤劳又能干,节约不浪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惠会过日子”,也算是门里出身,出类拔萃了。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每年很少为自己庆过生日。生活提高了,母亲会张罗着做点好饭,改善一下伙食。更多的时候,她不忘初心,不忘当年吃过的苦头,不忍心回忆过去苦难的岁月。定多生日时,煮上几个鸡蛋,或者几个咸鸭蛋,每人一个,就算庆贺生日了。
在我的记忆里,剩菜剩饭,好像总是母亲的最爱。那些热气腾腾的菜饭,母亲总是说你们先吃。她就喜欢看着我们和几个孩子们狼吞虎咽,自己却躲在厨房里,抽着多年来劳累成疾为解烦忧,已经戒不掉的烟。我们叫着母亲,孩子们去拉着母亲,过来一起吃饭。现在不愁吃,不愁喝的。干嘛还要去吃那些剩下的东西。为了自己的身体,不要再抽那些有害健康的烟了。看着我们苦苦哀求的样子,母亲笑着点点头。
从2003年到2018年,我们在廊坊打工,成为飘荡一族。这飘荡一族就像浮萍一样,是无根状态的人。朋友说:现在叫打工,过去叫讨饭。都是养家糊口,为了生存和更好的活着。现在年轻人趁着国家政策好,都积极的投身于打工的热潮中了。为社会发展为体现人生价值,发光发热,在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们长年累月在外奋斗,对于父母的关心可谓是少之又少。我总以为我的父母是年轻的。一打电话,问及年龄,才知父母年将古稀之人,我听后不由得唏嘘不已。岁月催人老,时光不等人。为了行孝,我们只能每年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买件衣服,或网购一些食物,邮寄回去。一点心意不成敬意,也算尽一点人子之孝。
我和丙辰弟弟都四十多岁了,依然是功不成名不就,让老人家操心费神的,很是过意不去。特别是我的母亲,近几年,得了严重的失眠症,焦虑熬煎。我这个做长子的,总是提心吊胆的。情急之下,我协同妻子带着母亲,开车带着去过南阳南石医院检查,也曾带着去邓州市张楼看过中医,还去过黑龙集协和医院看过医生。
在父母生日时,我们哥俩从来没有给我们的爹妈,布置过一次像样的生日。从来没有过。当我们商量着准备的时候,却被他们阻拦着:“你们日子过好就行了,我们没有事。”父亲说:“一个庄稼人过啥生哩?想吃啥做啥。啥都吃过了。”母亲说:“天天变着花样吃。咱挣个钱不容易,咱不花那个冤枉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七,是一个美好幸福的时刻。母亲生日,我们回了家。在街上给母亲买了衣服,又割肉又买菜。本着不祝贺,不过生,简单吃吃家常便饭即可。同年十一月初五是我父亲的生日。我的弟弟一家四口,从县城赶回来,我们一起和父母吃了一顿团圆饭。
丰云妹子回来,和嫂子一起下厨做菜。我听说,我的妹子每年在父母生日时,都要回来看看的,弄得我这个当哥的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我给母亲说:“妈啊,你说要个儿子有啥用?光让你们二老操心不说,连个起码尽孝的时间都没有。还是要个闺女好,想了就回家看看的。”妹子笑着说:“还是儿子儿媳好!”母亲听了笑起来,连声说:“都好!都好!”
吉星高照,春光满院。顺着母亲的笑声望去,我看见:父亲满脸皱褶,满怀心事的抽着旱烟;我发现:勤劳的母亲头发全白了……
电视节目精彩纷呈,一曲阎维文老师的《母亲》,百听不厌,常听常新,百感交集,泪洒两腮: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余修生,男,70后,汉族,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大余营人。
曾致力于写作二十余年,以散文、诗词,中篇报道,纪实文学,家乡史记为主。
始终热爱家乡,感恩父母,挖掘村史,铭记家史,砥砺前行,牢记使命。
用敬畏之心,敬重语言文学,用文字诉说生活,用善心真情,描绘原本的生活。
倾力挖掘民间原汁原味的素材,书写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热情赞美讴歌人民发展福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多次在河北一家大型企业,内部报刊上发表作品,特约通讯员。
有多篇作品发表于《作家》《当代文艺家》《花洲文学》《西南文学》《今日作家》《九州作家》《泰山青未了诗社》《涅阳文学》《世界经典文学荟萃》等特刊专栏上。
电子作品《岁月情深》已经完稿,编审当中。
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失寨系列传》上部已近截稿。
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失寨系列传》中部正进行中。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科技工业园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余修生  |  最美的歌谣
余修生  |  又到清明雨纷纷
余修生  |  家乡的石榴熟了
余修生  |  家和万事兴
余修生  |  家乡的井龙王
余修生  |  闪闪发光的车轴
余修生  |  我的姑妈余瑞莲
(0)

相关推荐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八十二:上苑,有外婆那幸福的老房子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龙文湘桥上苑一一外婆的老房子,与表哥海泉一起来溜达,这是儿时幸福的港湾,而今此地仅留残墙旧壁-外婆老舅巳归仙,表哥孙女笑嘻嘻嘻! 不可低估这老房子,大表哥嘀咕" ...

  • 思念曾外祖母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些文字总能瞬间触碰到人内心深处的情怀,过目难忘.人在世一生会经历许多生死离别,更深刻的是留下的物,当时 ...

  • 四舅

    我自小从未见过的四舅,经多次申请,终于获准从大西北劳改农场回上海探望他的母亲--即我外婆.一九五七年,我的四舅宋剑虹因右倾言论加历史旧账,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除公职遣送青海共和县,劳改逾十四年之久, ...

  • 张吟霞丨怀念舅家婆

    舅家婆,是妈妈的妈妈,是外婆.我们家乡提及外婆时,会说舅家婆.那年我虚岁十八,像田地里一根青绿的草,舅家婆去世的悲哀像秋霜一样,让我蔫了好多.有时梦里找她,找不见,就哭醒了.三十多年过去了,她老人家的 ...

  • 谢家往事(下)

    谢家往事(下) 作者 ▏ 易安 上次在平叔闲谭中发表的<谢家往事>,很多看客朋友留言道欲知后事,今天就再次摆一下谢家往事. 上次主要摆外婆的父辈的故事,这次摆下谢家四姐弟的故事. 我的外婆 ...

  • 道不尽 对外婆的怀念

    外婆,清明节快到了,无论天气怎样,我都会回乡下去祭拜您的. 您4 岁时就被父母送与外公家做童养媳,6 岁时被外祖父一根扁担挑着,一头箩筐里装着外公,另一头箩筐里装着您,从山东逃荒来到黑龙江.在黑龙江一 ...

  • 余修生 | 母亲是幸福的牵挂

    母亲是幸福的牵挂 文|余修生 四月十七日,是我母亲的生日.我用文字的方式记述母亲的生活点滴,感恩母亲,敬仰母亲,崇拜母亲,跪谢母亲,大恩大德,永志难忘. 伟大的母亲十月怀胎给我们生命,给我们关爱,给我 ...

  • 余修生 |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文|余修生   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阳,一个叫做张林镇大余营的地方. 那里有我深刻的记忆,记忆里有美丽的洋槐花,还有我那勤劳的父亲母亲. 小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有一个黑龙集乡,那里曾是方圆几 ...

  • 余修生 | 我的姑妈余瑞莲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我的姑妈余瑞莲 文|余修生 我的姑妈,名字叫余瑞莲,是我父亲的大妹子,是镇平县大余营村余氏家族的好姑娘. 我的姑妈,婆家是邓州市穰东镇八里桥村,姑妈是吕氏家族吕家的好媳妇 ...

  • 余修生 | 闪闪发光的车轴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闪闪发光的车轴          文|余修生 在我的老家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个旧式拉车的下盘.它是有两个轮子,两个车胎,两个半截车轴,一个轴筒组成.说起这个拉车的车轴,还有 ...

  • 余修生 | 家乡的井龙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家乡的井龙王 文|余修生 镇平县张林镇大余营村,是我可爱的家乡.这里文化灿烂,民风淳朴.村里阡陌交通,风景秀丽.据传说,村里的水井里居住着人人敬畏的"井龙王&q ...

  • 余修生 | 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  文|余修生 常言说: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 邓州市穰东镇是医圣张仲景故里,是闻名遐迩的服装批发大世界.传说自明清时,就有"商贸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的说法. ...

  • 余修生 | 家乡的石榴熟了

    家乡的石榴熟了 文|余修生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吉星高照,天赐吉祥:秋到神州,家乡石榴熟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缘认识了一位文友,据说,是在一家上市的大企业做经理工作的知识型女性.她智慧聪颖,善言 ...

  • 余修生 | ​又到清明雨纷纷

    又到清明雨纷纷 文|余修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细细品味着作者恰逢细雨,春衫尽湿,以及触景生情的复杂的心情.不知不觉中,现实生活里又到了 ...

  • 余修生 | 最美的歌谣

    最美的歌谣 文|余修生 最美的歌谣,是能留在人骨子里深情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往事.是打上了时代印烙的风景,那略显稚嫩的童真童趣,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峥嵘岁月,人生过半.抚今追昔,回忆从前:翻江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