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故事‖现实教育容不下“巴学园”
温柔要有,但是不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数日前,在某私立学校讲课,活动结束后,和老师们在操场上闲逛,讨论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转眼到了下课时间,偌大的操场、绿茵茵的操场却只有寥寥几个同学。问其原因,原来是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规定了若干个条条框框,其中就包括下课不允许学生蹦蹦跳跳、奔跑打闹,如果哪班有这样的情况,是要被扣分的,一旦扣分就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更牵涉到老师的工资和奖金。
所以学生下课大部分都在本班的门口活动,说活动好像有点过分,因为学生只是在班级门口站着说话,并没有做其他什么动作。到操场玩耍简直是妄想症患者想要做的事情,操场那么远,你走不到操场就上课了,如果用跑的,那是要被扣分的;即使走到操场,上课铃声响,你也走不到教室,迟到也算是大错,说不定也要说出一二三个理由来。
我相信,在这样的纪律下,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安全的,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可在这样的政策下,我们真的能培养出体格强健的孩子吗?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的机器,更或者是我们的奴隶?
安全重于泰山,我们都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可是我们为了安全,尽职尽责的让所有的孩子失去了玩耍的权利。许多学校的班主任群里,餐前饭后、大课间的活动时间,领导班子、值班教师、德育处教师等等都在分区域看管学生,学生走路不敢大声言语、不敢跑跳着走,越来越多的学生少年老成,走路仿佛也心怀鬼胎。
可家长,喜欢这样的管理。喜欢这种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喜欢这样听话、懂规律的孩子;喜欢孩子在稚气的年龄做出的老成的样子。
我记得小学时候,学校在清明节带我们步行十几公里去扫墓,每个同学背包里都带着许多好吃的零食和饭菜,中午同学之间交换着吃。下午和同学在小树林里疯着玩,树枝挂烂了衣服,却并没有影响玩耍的乐趣。
我记得儿子学前班跟着我上学,冒着蒙蒙细雨在花坛里面玩泥巴,泥土粘在鞋子上,也挂在裤子和衣服上。站起来的时候,脏脏的小手拉着裤腰往上提,然后再用手摸一把脸上的雨水,裤腰上、脸上都是泥巴的乐趣。可这些,让他更加快乐的成长,更加亲近地接触大自然。
但是,儿时的踏青活动、孩童时期天性的释放,越来越多的被禁锢起来。有些研学旅行,变成了学校淘金的手段;有些踏青活动,变成了奖励优秀学生的手段;有些家长,眼睛里面已经不能融进一粒沙子,不能看到孩子身上有一丁点水渍和泥点,否则就会找老师的麻烦。
2017年春季,学校进行了校园整理,围墙边上有一点儿沙子没有用完,便靠墙堆在那里,于是那里便成为一年级孩子的乐园。我看到下课铃声响起,那几个小男孩便飞奔似的跑到沙堆旁,用细嫩的小手接触有粗糙的、有温度的沙子,用这些沙子堆砌成小房子、山洞等,玩得不亦说乎。我想阻止,但我更愿意看着他们游戏,感受他们的快乐,陪他们一起成长。我甚至想,索性再买一些沙子,在墙边修一个沙坑,供孩子们玩耍。
可家长的来访最终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两天时间,两个家长找到老师,询问老师为什么孩子手上有沙子,责备老师为什么上学会把裤子鞋子弄脏,并且质疑学校的管理。于是,十分钟的时间,那堆本就不多的沙子便从校园里消失了。我再也没有看到一年级的男生游戏时那满足、投入的表情。
还有,还有,那些因为奔跑时候摔伤的孩子,那些在厕所因为一句话争吵而打架的孩子,那些因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互相碰撞的两个孩子,那些因为玩耍过于投入走路撞到墙的孩子。。。。。。这些磕磕碰碰,都不可避免地惊扰了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我们为了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只能更加负责任地看管学生,也就会更多地限制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行为。
或许,那些有温度的教育,只出现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里。那些电车教室,吃饭时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走出校门的散步,用小铲子把粪便掏出、再送回原处的行为,还有露天夜宿的经历,都只能出现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
我想,巴学园的消失,并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越来越负责任的恶果。
作者简介:
一个钟爱QQ联系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