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再聊聊舒适圈

和孩子再聊聊舒适圈

有两件说大不大的小事情,让我再次想到“舒适圈”这个名词:

1、一百天的笔墨书画打卡群,最早的时候定下的规矩,一天不打卡就退出,这一次因为春节,也因为疫情,群主宽容了许多,打卡全勤率却有所下降了。大人离开了监督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

2、之前一个经常焦虑的家长,现在不焦虑了,她不焦虑不是因为孩子突然内省了,不是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而是因为天天在家上课,没有考试没有排名。所以她看到孩子每天也上网课,也做作业,也看看书,还知道自己做饭,简直就是完美的宝宝嘛,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可能她忘了,假期怎样放松,开学考就会有多虐吧。焦虑不好,放任也不好。

因为这两件事,再加上每天对希希念叨的种种,让我更深刻理会到“舒适圈”的含义。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会很快找到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圈子里有你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做着你熟悉的事情,所以你得心应手,过得比较舒适。

一旦需要你扩大舒适圈,或者跳出原来的舒适圈时,你可能就会不适应,会从内心抗拒,但是只要你有意识去做,你就会找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舒适圈,并且很快适应。

比如一个从不收拾书桌的人,她的书桌上会堆满了各种试卷和书籍,老师要找的那张试卷从来都是找不到;另一个人每天做完功课,随手就整理了一下书桌,可以很轻松地找出任何东西。这两个人都是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只不过舒适圈的各自定义不同罢了。

我和希希聊起舒适圈这个话题,我说,你至少要知道自己在某些地方是欠缺的,是需要改进的;然后着重在一两个地方去做出改变,跳出你现在看起来还算努力的舒适圈,这样你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就好像一支队伍,如果你一直用同样的步伐在走路,那你在这个队列就永远处于同样的位置,要想进入前面一个梯队,你必须让自己小跑起来,当你冲进前面的梯队,就可以很轻松的和他们一起前进了。

跳出舒适圈,不是和之前一样努力,而是比之前更努力一些些。懂吗?她点头说懂了。

谈话的第二天中午,希希告诉我,上网课的时候一次都没有去厕所;上课的时候,手机一下也没有碰。

我说,很好很好,值得表扬。

要知道她以前的理由也说得可正当了,上厕所还能不给上啊?手机只是偶尔瞄一眼,也没耽误听讲。殊不知,上厕所很明显会影响上课的专注,手机瞄一眼更会走神,如果瞄一眼的频率有点高的话,那一节课也许就瞄了40多眼,这差的可不止一点点啊。

给自己一点点小动力,扩大你的舒适圈,你会发现,其实你可以做的更好。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END—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欢迎关注“希希成长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