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书法家王铎的小怪癖,必须边吃边写

黄道周说:“书字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

倪元璐说:“堕唐宋习气数年来,始知学为汉魏。”

王铎说:“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

王铎 网络图片

虽然是专论王铎书法,却不能不带上黄道周和倪元璐。此三人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1年)同榜进士,他们志同道合,时人称其为“三株树”和“三狂人”。书法的原因,应是有此一称谓的主要因素。他们异口同声地提倡,学书要学古。不难理解,就是对当时风行的赵孟、董其昌书法的不满。

清王铎临帖草书轴

他们三人决意要与赵、董分庭抗礼,另走一条路出来。在这条充满风险的途程上,三人走得似乎并不顺畅,如福建漳浦铜山的黄道周,和浙江上虞的倪元璐,虽也钟情于书画,却总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能和王铎一样坚定踏实、始终对书法进行探索和变革,甚至置他人加于他“乱世之风”的批评不顾,公开宣言:“他人口中嚼过的腐肉,不堪再嚼”;“虎跳,熊奔,不受羁约”;“文要胆。文无胆,动即局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而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

清王铎行书五律轴

飞舞着的王铎,好不快活自乐,他在京师之内,呼朋引类,把与人书法当成了一项结交的手段,有人请他登门写字,少不了给他置酒列席,盛以巨盎,侧旁又还摆放面食、蒸饼如许,他是一边大吃大嚼,一边大写特写,写到食尽,桌案的纸也要尽了的。

他这人食量大,字不赖,京师中人就夸他: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这就是河南孟津双槐里的王铎了。

王铎书法 网络图片

据说他在写字时,还特别好吃煮鸡蛋,主人家给他煮十枚、二十枚也不嫌多,写字时,一枚不剩的都能吃进肚子里。好像是吃了煮鸡蛋,字便会写得更入神。

这王铎该不会是饿死鬼托生的吧?

我这话说得刻薄了,但却是个事实。童年时的王铎,的确挨了许多时日的肚子饥。祖居双槐里的王家,有记载的是王铎的祖父之长兄,在万历二年(1574年)荣登进士,然而天不作美,49岁即死于沉疴。祖父王作,也欲图仕进,却一直未能如愿。

王铎书法 网络图片

到他父亲王本仁时,虽耕读传家,但遇着了晚明时期近乎疯狂的土地兼并风潮,把祖上传下来的“有田二百亩”,让人构陷争夺到仅余“贫时十三亩”的程度。王铎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靠着黄河南岸的那点沙土田,根本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家境困危时“不能一日两粥”。

王铎书法 网络图片

无可奈何,王铎的母亲陈氏把陪嫁来的“钏珥链柎鬻于市,以供朝夕。”当时的境况毫不掩饰地记录在后人的笔记中,“麦稻缺,买犄饼,不能遍诸儿。半儿饱,母略茹藿,则腹饥矣。”

慈母怜子,仅以野菜充饥,而饼少嘴多,仍不能喂饱儿女的肚皮,这便是王铎少年贫寒饥苦的生活窘态。直到成年,王铎取得了大功名,仍念念不忘母亲说的话:“子勿忘我饼尽腹饥时,女勿忘我钏珥鬻币时。”

原文作者:吴克敬原文来源:《紫禁城》2010年11月刊《凄苦离乱乱笔墨——王铎书法故事》(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