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5)

本篇要目:

*********************************

1751.临江楼

1929年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1752.闽西工农银行

1930年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旧址

1753.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

1933年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1754.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

1934年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

1755.永安抗战旧址群

1938--1945年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1756.五更寮土高炉群

1958年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

1757.同文书院

清至民国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

1758.陈宝傲、陈三立故居

1831年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1759.盛公祠

1898年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

1760.总平巷矿井口

1898年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

***********************************

1751.临江楼

临江楼,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江镇临江路52号。风景如画的临江楼,曾经是“广福隆”货栈旧址,也是行栈业老板的别墅。该楼占地约300m²,高三层(外三层、里二层)。


1929年10月,身患严重的疟疾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被几个赤卫队员一路护送着,从永定县合溪镇来到刚刚解放的上杭城,就住在临江楼二楼的东厢房。10月下旬离开,途经水西渡、将军桥,前往苏家坡村(上杭县古田镇)。


1929年10月,居住在临江楼的毛主席,第二天清晨,仁立“临江楼”二楼正厅前,迎着深秋劲风,汀江烟波荡漾,对岸漫山遍野盛开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红四军入闽半年多来的战斗历程和闽西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景象,触景生情,创作了《采桑子·重阳》词。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临江楼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2.闽西工农银行旧址

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位于新罗区东城街道。原是军阀陈国辉于1927年在龙岩建设中山路时所建,龙岩商人李连斋在此开设泉利布店。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四层砖木结构骑楼式。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高利贷被废除,国民党中央银行等银行和发行的纸币被取缔,但新的金融体制尚未建立,因此,出现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又借贷无门的窘况。为了稳定金融秩序,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闽西工农银行。


经过紧张筹备,11月7日,在龙岩城下井巷正式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阮山、张涌兵、曹菊如、邓子恢、蓝为仁、赖祖烈、黄维仁等7人为银行委员会委员。阮山为主任委员,下设会计科等部门。


随即印制发行纸币,并通令取缔非法流通的劣币。在银行成立的大会上,将四项任务用红漆写在银行门口的四根大柱子上,以鼓励和激励广大的工农群众和银行工作人员。开始营业的那天,收兑首饰银器,兑换现金,一整天熙熙攘攘,颇为热闹。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时,成立了一个印刷厂,印制一元的主币和一角、二角的辅币,以闽西工农银行的名义对外发行。


闽西工农银行的成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在调剂金融、缩小剪刀差、稳定苏区财政金融等方面立下大功。是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建设中创办较早、时间较长,办得较好的股份制银行。该旧址见证了闽西红色金融的建立,也是研究红色金融的重要实物依据。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3.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北部,该馆是以旧址陈列宣传毛泽东在才溪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专题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18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光荣亭、列宁台等史迹。


光荣亭


列宁台


二七会议旧址


毛泽东故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4.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问题,早在1951年版的《毛泽东选集》注释就清楚说明是“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可是,近些年在报纸杂志上不提福建长汀、宁化,而只说江西的瑞金、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显然,这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在这里将中央红军第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出发长征始末作一简要论述。

中央红九军团隶属红一方面军,是其中5个军团之一。1933年10月,由红三师和红十四师在福建建宁附近地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并于同年11月7日在福建将乐县举行了成立大会。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遵义会议后为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湘怜(不久为黄火青)。全军团9000余人。


红九军团经常配合红一、红三主力军团作战,是一支机动部队,人员精干,轻装简从,机动灵活,配合作战好,曾单独完成了许多惊人的战斗使命,如广昌固守战、鸡公山守备反击战、两次进入东方作战、金华山防御战等等,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曾受到周恩来总政委的赞扬,被誉为“战略骑兵”。

长征前在福建长汀的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福建长汀的中央红军有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3万多人。红一军团是在广昌战役后的1934年6月,在国民党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以北、东两路军分六路向中央苏区推进时,奉命东进福建,转战建宁、泰宁,而后来到长汀的。

红九军团也是参加广昌战役后,执行中革军委命令,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而被留在福建长汀的。1934年7月,红九军团从广昌转移到石城,7月11日从石城大猷出发,经宁化、清流到达永安,接替红七军团包围永安之敌,掩护红七军团顺利通过敌防线后,即撤出永安之围,向前推进至尤溪,8月1日占领闽江沿岸重镇樟湖板,并沿江上下展开攻势,以保证红七军团继续前进,俟红七军团渡过闽江,并一举击溃国民党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8月7日占领罗源县后,遂向浙江方向前进。至此,红九军团胜利完成护送任务,满载缴获的炸药、食盐等大量物资,于8月28日回到苏区姑田,尔后来到长汀。红二十四师的前身是在闽西成立的新红十二军。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十二军一度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直属总部第一团。1933年冬,在瑞金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直属总部独立第二十四师。红二十四师成立不久,便奉命执行“保卫连城”的战斗任务而来到长汀。

1934年10月7日入夜,红九军团继续西移,从古城至瑞金20多公里,于当晚8时许到达红都瑞金。8日,白天在瑞金歇息,黄昏从瑞金夜行军,于次日拂晓抵武阳。当天,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从中央开会回来,军委已决定将粤赣军区主力红二十二师及于都补充第一团均拨给红九军团建制,这时,全军共有11538人。但是,红二十二师仍驻守在会昌的站塘、中村一带,没有到武阳与红九军团集结。10日晨,红九军团南移会昌朱子坝、狮子坝一线。11日,折向会昌西北面的珠兰埠,在此休整6天后,于10月16日下午4时许,全军从珠兰埠(红二十二师从安远河之长沙圩附近渡河)同时出发,是夜,从工兵连架起的浮桥上大步迈过濂江,向西疾进,从此,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是长汀,具体地点是钟屋村。告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离开地是会昌,具体地点是珠兰埠。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5.永安抗战旧址群

永安文庙在当时的身份为省办公厅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永安抗战文化遗址群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挹秀楼、渡头宅(羊枣被捕处);羊枣等12位文化人士囚禁处;文龙村复兴堡(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春谷山庄防空洞旧址(当年省主席陈仪、刘建绪公馆);刘氏祖屋(《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材排厝(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职员居住地);上新厝(福建省高等法院旧址);团和厝(福建省高等检查署官员居住地)等20余处,其中12处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抗战时期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


防空洞 省主席公馆


萃园也是永安抗战旧址群之一。抗战时期,这里是省卫生防疫大队旧址和制药厂所在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永安抗战旧址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6.五更寮土高炉群

五更寮炼铁高炉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村。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县在五更寮设铁厂,建24座土高炉。由于所炼钢铁不合格,次年被县委决定停产。之后这里的土高炉多被拆往他处,现尚遗留8座。它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

海拔八九百米的书洋镇五更寮,这里四面环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只见土烟囱般高耸的土高炉,由南向北呈“一”字形排列,现存8座,前后有四五十米长,高度不一。经测量,单体炉最高达4.8米,最低仅2.2米;炉壁厚度最薄28厘米,最厚42厘米。圆柱形炉体,炉身全部用红砖浆砌而成,内层抹有耐火泥;底部设有投柴口、进风口、出铁口。

南靖县文博馆简馆长介绍说,五更寮土高炉从1960年停产后即废弃不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炼铁区开辟为农田。因垦荒种植等人为因素影响受到破坏,加上受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影响,8座土高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炉顶塌陷,有的底部遭严重掏空,摇摇欲坠。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五更寮土高炉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7.同文书院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为九江二中(同文中学)所在地。

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尔利陶理、吴恪矩等经清政府同意创建于城外土桥,命名为“埠阆小学”。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选择城内南门口甘棠湖畔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定名为“同文书院”,为江西省第一所教会书校。教授内容除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外,还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长库思飞在该地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三大坛唐开元古钱,他把这些古钱拿到美国换得巨款,加上美国教会本身筹集的一部分钱,建教学楼(今九江二中实验楼),并更名为南伟烈大学,以纪念其父。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1951年6月11日,改名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9-1962年,一度在此办九江大学。现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为九江二中(同文中学)所在地。

著名校友有革命家方志敏、傅烈、谢贤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饶漱石,中国第一批留美女博士石美玉、康成,学部委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亚运村总设计师、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熊明,我国第一代同步通信卫星通信系统设计者、解放军总参通讯部副部长杨千里,以及中共中央委员、中将周遇奇,医学翻译家王贤才等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同文书院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8.陈宝傲、陈三立故居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修水县宁州镇桃里竹塅村,始建于公元1792年。陈氏故居为两栋并列的大屋,均建于清朝,保存完好,其一名“凤竹堂”,为清乾隆时期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两重。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二是一栋新屋,为清光绪年间陈宝箴所建。凤竹堂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和一座进士墩。进士墩上还刻有楷体“光绪己丑年主政陈三立”十个大字,那一年(1889年光绪十五年)陈三立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

陈宝箴(1831-1900),义宁州(今修水)桃里竹塅人,出仕后屡因功绩得以迁升,最终官至湖南巡抚。他锐意创新,响应和支持戊戌变法,为慈禧所不容。陈宝箴长子陈三立(1853-1937),出生于竹塅故居,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授吏部主,因淡于名利未实际就职,积极参与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主要代表人物。陈宝箴、陈三立均在竹塅故居生活数十年,二人均名载《辞海》、《世界名人词典》等典籍。陈三立后裔陈衡恪、陈寅恪等亦青史留名,誉满天下。

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地处偏僻的江西修水县在近现代涌现出的“陈门五杰”即其中一个著名的文化世家。“陈门五杰”是指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近代书画大师陈衡恪,国学大师陈寅恪,我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陈寅恪侄子)。

“凤竹堂”,为清乾隆时期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两重。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二是一栋新屋,为清光绪年间陈宝箴所建。

凤竹堂门前有一对旗杆石和一座进士墩。按清代客家风俗,凡科举获得贡生、举人、进士功名族人的都要在祖祠或所居住房屋前竖旗杆石、放置进士墩,以彰显其家族的实力和望族地位。据陈家大屋的义务守护人欧阳国泰先生介绍,旗杆石比较常见,但是进士墩很罕见,这座进士墩上还刻有楷体“光绪己丑年主政陈三立”十个大字,那一年(1889年光绪十五年)陈三立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

思補轩

陈三立(1853-1937)             陈宝箴(1831-1900)

陈隆恪(1888-1956),字彦龢。诗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散原次子,陈师曾二弟,国学大师陈寅恪次兄,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与陈寅恪一起考取官费留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一九二七)陈隆恪四十岁,任南浔铁路局局长;(一九二八)隆恪任汉口电讯局主任。(一九三一)陈隆恪任九江税务局主任,继又改任江西财政厅科长、秘书。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后院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陈宝傲,陈三立故居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9.盛公祠

安源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为原萍乡煤矿总局旧址,1898年煤矿开办时建造。初为矿局总公事房,后为矿局所聘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住房。1916年汉治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盛宣怀,将此屋命名为盛公祠。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遗迹。该建筑物为德国样式,因建立山坡顶部,显得突兀雄拔,三层砖木结构,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1896年,买办官僚盛宣怀在接办汉阳铁厂后,为解决燃料问题,派湖北候补知县张赞宸和德国矿师马克斯、赖伦等到萍乡安源一带寻找煤源。1898年3月,盛宣怀在安源创办了“萍乡煤矿局”,并凭借朝廷给予的特权,以安源为中心,圈定土地,封闭土井,向德国礼和洋行借款400万马克,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购买德国机器,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开井建矿。与此同时,动工兴建了这幢楼房,作为萍乡煤矿办公大楼。

办公大楼系两幢相连接的砖木结构建筑,前幢三层,后幢两层,中间一条通道相连。前幢第一和第二层四周有宽3.7米、长92.8米的走廊,外沿建有拱形圆门孔30个,中部上端为一吊楼,并设有旋转楼梯上下,别具一格,屋顶为白锌皮覆盖,颇像西欧的天主堂。总面积为2623平方米,大小房间共39间。楼房四周有高2.3米、长110米的砖围墙,楼房前端8.5米处为圆拱形大槽门和两个小槽门,这是进入此楼的唯一大门。整座楼房看上去既像一座缺少十字架的教堂,又有古典宫殿的风采,庄严、肃穆、气度不凡地俯瞰整个矿区,煞是威风。

萍乡煤矿办公楼建成后,矿局总办、职员和德国矿师等工程技术人员都在此办公。因地势太高,除少数高级职员和德国矿师乘轿沿100余个台阶而上外,其余人员均徒步上下,十分不便。1906年,矿局又在山下另建一办公大楼——公务总汇。此楼改为矿局所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部分高级职员的住房和临时招待所。

盛宣怀(1844_1916)近代买办官僚,江苏武进人,秀才出身。1870年(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曾被清朝廷任命为铁路总公司督办、清廷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尚书、邮传部大臣等职。1921年,汉冶萍公司为纪念盛宣怀,决定在安源为他建立祠堂,铸字立碑,萍乡矿总局即将空出的办公大楼改为盛公祠,在二楼设立了盛宣怀的铜像,并铸铜字“盛宣怀”,每字重200斤,盛公祠即由此而得名。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盛公祠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60.总平巷矿井口

安源煤矿井口总平巷建造于1898年,坐南朝北,是用红砖砌成的牌坊形建筑。井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醒目大字。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开拓者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多次到总平巷下矿井考察。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考察,从这里下到井下工作面,和工人促膝交谈,了解工人的苦难生活,向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

1922年9月14日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井下工人在接到罢工信号后,手握岩尖、斧头,高呼罢工口号,像潮水一样涌出井口。工人监察队在井口上方竖起了“罢工”大旗,用煤桶堵塞井口,日夜严加把守,不准任何人下井,直至取得罢工胜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总平巷矿井口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