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赤星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

本烟草赤星病是由丝孢纲链格孢属普通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发生于烟叶成熟期。发病之初会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圆形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大,颜色加深成褐色,病斑质脆易破,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处枯焦脱落,该病害对烟叶品质与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烟草赤星病于1892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而后在非洲烟草生产中盛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物流业开始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也变得密切,烟草赤星病便蔓延到了全球各大种植区。我国于1916年首次发现了该病害,1963年在河南烟区和山东山区爆发,其所造成的冲击立刻引起了国内人士极大的关注。目前对于烟草赤星病害的防治,主要采取的策略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此,在汉斯出版社《农业科学》期刊中,有学者对烟草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资源进行分离、筛选,目的在于获得对烟草赤星病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的拮抗菌,之后对其进行离体叶片及盆栽防治效果测定,为下一步田间赤星病生物防治奠定基础的同时,期望能为赤星病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

本研究从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筛选出了一株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拮抗菌Y2。通过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结合16SrRNA和gyrA同源性为基础来验证,最终将菌株Y2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其在离体叶片防效试验和盆栽防效试验中表现出了较好得效果防效均在50%以上。同时在对峙试验中发现,该菌株对烟草赤星病菌、烟草立枯病菌、烟草青枯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等4种烟草病害病菌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为下一步田间小区试验奠定了基础。

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初筛,将5mm大小的赤星病菌菌饼倒扣放置于PDA平板中央,将待试菌株分别接在距离病菌20mm处呈十字型的4个对称点,28℃条件下培养5d,观察各菌株是否有抑菌效果,将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单独保存以供复筛。仍使用平板对峙法对通过初筛的菌株进行复筛,将待测菌株接在距离病菌20mm处的2个对称点上,每株菌三次重复,28℃培养5d后观察菌株抑制效果,计算抑制率。

烟草赤星病是烟株生长期间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对烟叶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该病害是否能被有效控制对烟叶生产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控制烟草赤星病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但两种防治措施均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而绿色、低毒、无害、环保的生物防治法就成为了赤星病防治的热点。

在赤星病的防效实验中,盆栽防治效果要好用离体叶片防治效果,推测其原因,认为可能是由于培养箱高温高湿培养环境对赤星病菌的生长及侵染有利,从而加重了叶片的病情,相对就降低了离体叶片的防效。目前该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菌株对于病菌的抑菌机制、菌株的定殖能力、菌株的发酵工艺优化等研究还未进行,应用研究还缺少大田试验,这些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工作。

本研究从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筛选出了一株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拮抗菌Y2。通过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结合16SrRNA和gyrA同源性为基础来验证,最终将菌株Y2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其在离体叶片防效试验和盆栽防效试验中表现出了较好得效果防效均在50%以上。同时在对峙试验中发现,该菌株对烟草赤星病菌、烟草立枯病菌、烟草青枯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等4种烟草病害病菌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为下一步田间小区试验奠定了基础。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1.11506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