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会印刷流通的一本论,今日开始第六本书写,不觉间,已经写掉了五本至少1.5厘米厚的宣纸本,笔芯又买了一打。每天不多,用那本早些年金陵刻经处印刷的古老本子为母本,每日抄写两页,有时候时间不足会间断,但大多时候,都有坚持,换一本新的本子,忽然发现这已经是第六本,剩下的再抄一本,大概整本书就能结束,原本也可以还回图书馆了。抄经是笔墨落在纸张之上,抄过了,留有痕迹,看着写满字的经文,忽然满满的成就感。忽然想,假若将所诵的经文,能如抄经这般直观的可见,就像每一个字停留在空中,是否满世界都是所诵的经文,这些字迹布满虚空,再也盛不下。六祖坛经机缘品中,僧法达前来参学六祖慧能大师,顶礼大师却头不至地,大师诃斥说顶礼头不至地,心中必有一物,这里的一物,大师指这位前来参学僧人内心定有值得自己自豪傲慢的地方,大师问,你蕴习何事耶?法达说,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六祖大师和这位前来参学的僧人一番问答,当法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至最后欢喜踊跃,连连赞叹道,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在六祖大师顿根法门中,记录其中参访六祖大师之人,各个都如僧人法达一般,言下大悟。他们的大悟,果真只是根基过利吗?也果真只是六祖大师寥寥数语就欢喜踊跃,开悟了吗?不尽然,正如法达参学六祖大师前,七岁出家的他,早已诵了3000部的《法华经》。阿难曾对佛说,佛陀您生在帝王之家,在树下念道六年就成佛了,这样成佛,真的挺容易。
昔有长者。居甚大富众宝备具。唯无赤真珠以为不足。便将人入海采珠。经历险阻乃到宝处。刺身出血油囊裹之悬着海底。珠蛤闻血香唼食之。乃得出蚌。剖蚌出珠。采之三年方得一佩。发还到海边。
同伴见其得好宝。欲共图之。俱行取水。众人推着井中覆之而去。
堕在井底久。其人见有师子从傍穴来饮水。
其人复惶怖。师子去后寻孔而出还到本土。
其伴归到家。呼曰。卿得吾一佩无人知兼欲见害。卿可密尽相还。吾终不言卿也。
其人怖懅尽还其珠。
珠主得已持还。
家有两儿着珠共戏。共相问曰。此珠出生何处。
一儿曰。生我囊中。一儿曰。生室瓮中。
父见笑之。妇曰何笑。
答曰。吾取此珠勤苦乃尔。小儿依我得之不识本末。谓生瓮中。
佛告阿难:汝但见我成佛。不知我从无数劫学之勤苦。至今乃得谓之为易。如彼婴儿谓珠生囊中矣。是以修诸万行。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
佛陀比喻中,为得一珠,经历的可谓九死一生,而不知得此珠勤苦的小儿只以为这颗到手的宝珠本生在家中。修行之事,正如佛陀所说,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很多时候,日积月累,是最好的努力,那些积累,装入脑海,终有一天他会倾泄而出。莫言写过一本小说,几十万字,一气呵成,只用了43天,被采访时,莫言说那本小说在我心中可能已经酝酿了43年。昨日翻看封闭寺院四十多天时的文字,忽然被那些单纯的记录触动,当初付诸笔端,仅仅几个月之后,再读,那些笔端的细节琐碎在记忆中已经淡漠,感叹——原来当时是这样的,忽然就想继续点这样琐碎的记录。起床开门,感到整个外面似乎笼罩在一片说不清的红色之中,而四合的楼层,抬眼只看到巴掌大的天空,这样的天象连续几日,网络说是霞光。天象反常,炎热继续,近大暑,顿感,以前的热,都只是序曲,而非高潮。从中午的院落经过,大铁门换了一把黄色的锁,用了半年,那把风吹雨淋的锁,估计是下岗。空旷的大门外空无一人,而大铁门侧面的石台上,放置了两盏玻璃杯的酥油灯和三根用塑料密封包装在一起的长香。酥油灯表面已经被高温晒成液体。将其拿至大殿前,大殿前的石台上是一包膨化食品。被塑料袋装着,如同这盏酥油灯的来历一般,或许也是被人放置门口为供佛,又被师父们拿进。无论酥油灯,还是一包小小的食品,对于寺院,每每供佛总是大批的定制,专门的盘子摆出一定的花样。见惯了在佛前十分庄严的供佛场面,对于这样塑料袋的一点点食品,常常会被忽略,而对于供佛人却慎重,就想在佛前供点什么。有师父曾说,有一年他们去北方参学,一溜人统一的僧装,戴着斗笠,从一所小县城的街道经过,步行去这所县城边上的一座寺院。一位小卖部的人,看到师父们经过,一样的僧装,一样的静默步行经过,忽然被感动,看着师父们经过愣怔了好久。师父们走远了,这位小卖部的老板忽然冲进店铺利索将店铺里的饮料打包好多,准备供养师父们,但是当他再冲出店铺,师父们沿着那条街道,排着队伍,看似一步步走,却早走出很远。这位小卖部老板果断从边上拖过一辆自行车,拉着饮料,追了师父们一路,最后,终于成功将每一盒饮料递入师父们手中。等他返回,才发现,自己追出来,竟然忘记店铺无人关照。师父说,这件事,让他们感动很久,为这位追出来专门送一盒饮料的人,饮料没什么,但就是那份心和他的行动让师父久久不能忘怀。近日,多省洪涝灾害,抗洪救灾,军人经过,沿途的父老乡亲总是想给兵哥哥送点什么,军人说,我们纪律有规定,不能随便拿人民一针一线。一位子弟兵安慰一位老伯说,有机会可以参观我们军营啊,我们什么都够,国家提供的保障很好,包括来救灾,后勤保障都很好,不用送东西给我们。就像那位撂掉小卖铺生意追出来为送师父们一盒饮料的人,也像佛前供一袋膨化小食的人,送点什么给子弟兵,不只是送的东西,而是那份通过一点东西所表达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