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迎来“生死劫”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近日,网上一张截图搅起来一股不小的漩涡。

截图内容大致表示为,“从新规发布日起(即3月22日)到6月底,涉及武侠、玄幻、历史、神话、穿越、传记、宫斗等题材的古装剧不允许播出,已上线在播的古装剧退出首页推荐。”

据悉,此次对平台古装剧“一刀切”的整改方式,是因为2019年第一季度个平台对于宫斗的调控力度不够造成的。

虽然这个理由特别像插科打诨的小学生没写完作业被加罚多写几遍,但后果却很相似,那就是“爸爸”这次真的生气了!

截止21日晚,原定于27日播出的古装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已宣布撤档,而风头正盛的《东宫》等作品也已经悄悄的被从视频网站首页推荐列表上移除。

《长安十二时辰》等待播影视作品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延期,上线时间遥遥无期,据了解,2019年被迫滞留的古装剧达20余部。

可影视动荡不止一两次,政策整改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台调控,广电总局为何单单对古装剧尤其是宫廷剧生这么大气?

1、背景华而不实,考证不符历史

众所周知,古装剧不仅需要凌驾于现实的想象,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背景及细节更是依托于历史长河而设立,通过艺术手段向观众呈现古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民俗习性等。

而且无论是经典故事还原还是个人传奇人生,亦或是华美的服饰装饰乃至当时的语言风格,都是有历史考究并且有迹可循。

但在近些年的影视发展中,历史古装剧出现了太多争议点。

如在保守至极的古代衣着暴露、说话方式不符合时代特色,甚至出现半文言半现代的尴尬情况。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但确实与历史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不符合历史传播的需求。

2、吸睛另辟途径,“野史”妄图正名

中国历史自唐朝以来就分为正史和野史两部分组成,正史的资料来源于历代史官的记录,而野史则是经由市井传播,可能有多人掺有主观色彩的改编。

因此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来讲,正史是作为传统历史进行世代流传的经典,而野史则更像是没上户口的孩子,随便看看也无伤大雅。

可历史毕竟年代久远,有些事情传着传着就变了味道。

纵观近几年的古装影视作品,很多作品为博眼球纷纷往野史方向靠拢,披着历史的外衣说着自己的故事。

同一个皇帝在不同的剧里面对不同的女子一往情深,恨不能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这种神操作引得网友纷纷吐槽“仿佛看了一个假历史”。

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架空”“穿越”等猎奇的类型开始充斥着整个影视市场,古装剧是虚是实一时间很难辨别。

历史剧一点儿不让改编会影响影视的发展与再创造,但半依附于朝代背景而自圆其说,看个热闹还行,但对于像小编这样的历史盲来说,很容易造成历史知识混乱、历史认知错误的危险,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分清什么是“真历史”,什么是“假历史”。

3、无视警告?出来混是要还的

其实“限古令”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3年,广电总局发布的《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中就提到过关于“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和年度播出的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和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原则上不得接档、连续排播两部古装剧。”古装剧整改的相关政策。

长远看来,古装剧其实算是大陆在各大类型的影视作品中比较占优势的类型,即使多有限制,但几年间还是有《花千骨》《甄嬛传》《楚乔传》《琅琊榜》等多部高口碑高水准的古装剧诞生。

可尽管精品频出,但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需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的,于是当时还自查自审的网生市场便成为了古装、盗墓等敏感题材的避风港。

但随着去年视频平台自审自查的权利被广电总局收回,网生作品的审核过程实现并轨,审查机制变得严格。

之前,《北京日报》就曾点名批评宫斗剧,并列举了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辉;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以及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等五条罪状。

但相对于2018年古装剧的暂时消停,2019年开年,由《知否》《皓镧传》《东宫》《独孤皇后》《扶摇》等领衔的多类型古装剧仍占据了第一季度的主要收视。

因此和年初宫廷剧受到限制不同,如果说年初的时候还是“警告”,那此次的“限古令”可真的是“操刀”了。

据最新消息表明,从2019年2月的电视剧备案来看,古装剧备案数量大大减少,而风头正盛的宫廷剧备案数量更是为0。

有消息称,针对古装剧6月份以后会开流,每个平台每天限播1-2部,虽然杯水车薪,但目前看来,这也是解手里握着古装资源的片方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

如今回想起古装剧“霸市”的疯狂,小编只能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