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外孙(27):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

“六一”儿童节我给外孙买了两样礼物:足球和《米小圈上学记(四年级)》,本来想给他一个惊喜的,女儿女婿说漏了嘴,把买足球的事说出来了。外孙很开心,足球,正是他想要的礼物。好在《米小圈上学记(四年级)》他不知道。我问外孙,“还有一样礼物,你猜猜看是什么?”外孙先后猜了悠悠球、斗兽棋、飞行棋、玩具等,我说不对,提示一下,这件礼物与爷爷最想叫你做的事情有关。外孙脱口而出地说“健康、快乐!”全家人被外孙逗笑了。我说,傻孩子,爷爷当然经常说要你健康快乐,可是健康快乐网上能买到吗?外孙突然恍然大悟地一拍手说,“我猜到了,是读书!”

外孙非常喜欢读《米小圈》。女儿告诉我,一至三年级的他都读完了,正盼望着读四年级的呢?于是,我就买了这套《米小圈上学记(四年级)》。

有的家长有时会为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合适而发愁。其实,一切的一切(包括给孩子买礼物)只要顺着孩子的意愿就一定不会有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始终不能接受这样一条简单、朴素而又伟大的真理。这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应该由家长做出决定的,否则,做家长的就是失职,就是不负责任。正是在这样一个逻辑思维的指导下,家长不知不觉地控制了孩子的一切。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段名言:“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我认为,弗洛姆的这段名言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一旦想着控制孩子,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每一个孩子都会不断地犯错误。孩子不断犯错误带给家长一个错误信号:孩子总是犯错误,不管能行吗?

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批评孩子:“我都对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你想挨揍是不是?我告诉你,下次再敢这样,就别怪我不客气!”其实,这样的批评不会起任何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会不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乃至态度。在这方面,孩子天生是非常敏感的。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敏感视而不见,觉察不到,以为孩子啥都不懂,全靠父母教育。这种想法和做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时刻注意接收孩子传递过来的信号,孩子敏感的天性就会得以保存下来。家长时刻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孩子时刻感受家长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亲子关系就给良好的家庭教育铺就了厚厚一层光明的底色。相互在意的结果必然是相互尊重,相互都想让对方满意。有了这样的亲子关系,不用说对孩子吼叫了,哪怕是一个不易觉察的责怪的眼神、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不那么开心的表情,孩子都会敏感地认识到:一定是自己哪个方面做得不够好,从而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毫不夸张地说,我和外孙之间就已经建立了“相互在意,相互尊重,相互都想让对方满意”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外孙和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粗枝大叶、毛手毛脚、贪玩心切。因为我坚信,外孙的所有“缺点”都是“有价值的”,都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尽到最大努力控制住自己想“操纵”外孙的冲动,给外孙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我和外孙之间,相互都不需要刻意做些什么,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我希望外孙做作业争取一次完成,不要写了错,错了擦,擦了再写。外孙在悄悄地向我的“希望”靠拢;外孙知道我喜欢读书,他就尽量独立完成作业,还安慰我说,你安心读书吧,我会认真完成作业的。

当然我也得实话实说,我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事实证明,每当我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我就站到了教育的对立面。就在上周,我又一次地“站到了教育的对立面”。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接外孙回家后(在门口的苏宁小店照例给外孙买了吃的喝的),给外孙读郑渊洁的《皮皮鲁变身记》。外孙一边听我读书,一边吃着喝着,忙个不停。外孙吃薯片的咯吱咯吱声、喝酸奶的咕咚咕咚声对我的读书形成了干扰。我批评外孙,“我读书的时候,你就不能不吃东西吗?”外孙大大咧咧地说,“没事,你读你的,我听着呢!”我说,不行,要听我读书就要专心,不然我读的什么内容你根本听不进去。外孙很无奈地放下了薯片和酸奶,坐到了我身边。当我继续读书的时候我又发现,外孙坐在沙发上也不老实,一会坐一会起,一会站在沙发上,一会跪在沙发上。我的火气“噌”地一下上来了,厉声对外孙大吼:“叫你安安静静地听我读书就这么困难吗?”外孙看我发火了,也就真的一动不动地听我读书了。然而我注意到,外孙的眼里已经没有了充满活力的光芒,神情也显得有些倦怠,还时不时地无声地打着哈欠(尽管他打哈欠的动作很小,不想叫我发现)。我开始有些后悔了。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去做作业了?外孙很痛快地说,是的!我心里明确地知道:今天的读书失败了,今天的教育失败了!在以后的三天里,因为外孙有校外班的课以及双休日,我都没有机会给外孙读书。然而在这三天里,后悔的情绪啃噬着我的心,让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我在反思,我读过的教育学知识都跑到哪里去了?我明明知道儿童就有这样的功能——一边做着其他事,一边一字不漏地听大人说话,怎么到了外孙身上我就不能容许了呢?反思的结果是:那一刻,我还是在不自觉地想“操纵”外孙,让他像成年人参加重要会议那样聚精会神。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一,下午我接外孙回来,照例买吃的喝的。回到家,外孙把《米小圈上学记(四年级)》往我手里一塞,说,给我读米小圈吧!我连忙愉快地答应了,同时告诉外孙,大热的天,你在学校里待了一天了,现在你放松一下,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我开始读米小圈了啊!外孙舒舒服服地盘腿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说,赶紧读吧,别磨叽了!谢天谢地,外孙已经不计前嫌,“小人不计大人过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不断矫正错误、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对如何认识儿童的错误有着更详尽的阐述:“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才可能。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

带着欣赏的心情去看外孙,就连他吃薯片的咯吱咯吱声、喝酸奶的咕咚咕咚声都成了美妙的音乐,他那顽皮的笑容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2021年6月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