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血糖控制不好的总是那些人

“没有控制不了的血糖,只有管理不了的人”-----这是我现在感觉大约只有70%是正确的一句话。
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像刚刚毕业的医学生,认为这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血糖高,我有胰岛素在,哪有降不下来的道理?的确,有来院时血糖都高达60mmol/L的,不都在一两天之内降到安全范围了吗,哪有什么困难可言。
大咖都说了,控糖有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还有糖尿病教育。有什么难的?
为了糖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吃饭?如何运动?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监测血糖的方法、技巧、时间点及如何分析?如何预防、早期识别和治疗并发症?等等,陈刚大夫在1998年9月,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健康讲堂”。那个时候,我深信:让糖友掌握好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关系,就是血糖达标的必经之路。
一转眼已经21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也从电脑的“甜蜜家园”论坛时代,跨入了微信群和“陈刚大夫讲糖”。很多糖友经过积极的学习,逐渐在“优良可劣”的段位中,逐渐提高到“良”和“优”的层面。
(大家可以参考陈刚文章: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
血糖控制劣等的糖友,也是层出不穷。
对于整个群体而言,血糖控制欠佳更多的原因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医患结合”的失败。我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科普教育”,就是希望糖友能更完美的掌握更多的抗糖技巧,纠正错误的“理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希望改变一个人多年来形成的“理念”或“行为”,有时候也觉得陈刚的行为很是愚蠢。
就放在那吧,一切都是缘分而已。
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血糖控制欠佳的一些原因:
1、胰岛功能很差的人:比如1型或者很严重的2型,完全依赖外援型胰岛素,血糖波动常常很大,近年闭环胰岛素泵的上市对这方面有所改善。
2、升糖激素搅乱:这里面包括甲亢、库兴氏综合征等疾病,也包括一些不得不使用的一些“激素”药物,如强的松等。我更想说的是不良心态、睡眠、鼾症、寒冷、月经期、妊娠、外伤、疼痛等导致的血糖难控,而心态、生活的快节奏等因素在非肥胖糖友身上可能更加明显。而对于胖糖难控的,除了饮食运动“难以管理”之外,胰岛素抵抗和睡眠、鼾症可能更常见。
“胖着减肥,瘦者调心”,是我的常用语,只是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喝酒喝多”的人。
我把以前的一篇文章有重新发了一遍,“糖友,您了解应激性高血糖吗?”是因为有个咨询我的糖友,还在检测餐后1h、2h、3h、4h、5h、6h,有人糖化6.0%已经急得不得了了,“应激”无处不在。

3、饮食运动不规律:
包括主动因素:有人就是想吃就吃,没有办法,这属于自我不管理的群体。
当然新得糖友在开始时候,对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也是常见。我都是建议这部分糖友,要在血糖控制“良”的状态下,慢慢学习和理解,操之过急就是“应激”状态。
还包括一些被动因素:比如倒班(夜班)人员,长途车司机、餐饮人员等职业因素。生活就需要这样,我已经越来越不建议“喝粥喝了一辈子的80岁老糖杜绝喝粥”了。虽然有人因为我的建议,已经放弃了长途车的职业。
4、医生的责任和用药:患者做自我管理,不包括药物的制定。有糖友在自己“模仿”糖友用药,大错。药物的使用,岂能儿戏!古有论,“用药如用兵”啊。
昨天有糖友住院,胰岛素预混打了2年,说起胰岛素也可能要换成4针的时候,极度反感,问起原因,说是“肚子都没办法打了”,一看方知:他只扎肚脐外5cm的那一圈,哈哈。你可以想想那是什么形象。
咋教育的?咋学习的?哈哈
我一再建议糖友:不分析原因,一看血糖高就让你加量的大夫,最好远离。
医患结合,也很难。
大家可以读读两篇文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
不管怎样,把它尿出去再说。SGLT2这类药又成新一轮神话,真正控制不好的,不妨试试加上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