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终评项目 || 陕西宝鸡陈仓下站秦汉祭祀遗址

(海报设计:熊芊芫)

▲陕西宝鸡陈仓下站秦汉祭祀遗址视频资料

发 掘 单 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陈仓区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

游富祥

从2015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考古队,在宝鸡地区寻找雍五畤,相继发掘了凤翔雍山血池、陈仓吴山祭祀遗址。2018年至2020年,联合考古队在陈仓区渭河以南磻溪镇下站村又揭露出一处内涵丰富的秦汉时期祭祀遗址,根据发现祭祀坑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秦汉时期密畤。

▲发掘区正摄影

下站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北距渭河河道仅800余米。遗址东西宽540米,南北约430米,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发现各类祭祀坑总计1400余座。

2020年6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联合对下站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现祭祀坑、房址以及灰坑等遗迹总计70余处,出土大量马、牛、羊祭祀用牺牲、铺地砖、瓦、瓦当以及少量玉器、铁器和青铜车马器。

祭祀坑总计52座,依据形制主要分两大类型:

A型祭祀坑

南北平行排列的长条形祭祀坑,发掘7座,开口宽约0.5~0.6米,深0.3~1.1米,横截面呈U形。坑内填土为五花土,较为致密,填土内不出任何遗物。坑底主要埋藏牛,大约1~2米一头。牛呈跪伏状,四肢折叠整齐,头向北。部分牛骨保存不完整,缺失颈椎和腰椎,头、四肢和躯干(包括胸椎、脊椎和肋骨)基本都有保存。除牛之外,长条形坑内隔一段距离(距离不等)还放置一只羊,牛与羊叠放,多数被牛压在,骨骼不全。

▲A型祭祀坑

B型祭祀坑

主要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发掘45座,依据坑的尺寸和埋藏牺牲可细分为三类:

Ba型,36座,平面东西向长方形,略偏东北西南向,竖穴土坑,口小底大,长约1.8~2.2米,宽1.6~1.9米,深1.7米。坑内填土为五花土,较为致密,填土内不出任何遗物。坑底埋藏四匹马,马头向东,排列较为整齐,多数侧卧,多数坑四匹马互相存在叠压关系。

▲Ba型祭祀坑

Bb型,2座,平面东西向长方形,略偏西北东南向,竖穴土坑,口底一致,长约1.7米,宽约1.2,深1.2~1.3米。坑内填土为五花土,较为致密,填土内不出任何遗物。坑底埋藏四只羊,骨骼保存较差,可辨认每个坑均埋藏四个个体,摆放较为杂乱,个体之间互相叠压。

▲Bb型祭祀坑

Bc型,7座,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略偏西北东南向,竖穴土坑,口大底小,长约3.0米,宽约2.4米,深1.9~2.2米。坑内填土为五花土,较为致密,填土内不出任何遗物。坑底埋藏四头牛,骨骼保存较差,头向西,侧卧,个体之间有叠压。

▲Bc型祭祀坑

▲B型坑清理

房址3座,均属于半地穴式,椭圆或近似圆形,长径长约2.1~3.3米,面积较小,打破A型和Ba型祭祀坑。在房址右侧拐角处设有灶和烟道,西侧设有进入房子的踏步,从灶和烟道的红烧土判断,房子是经过较长时间使用的。

▲房址

灰坑20余座,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口大底小,形制大小不一,打破祭祀坑。

祭祀坑内埋藏牺牲经鉴定均为幼年个体。灰坑、房址填土内还出土大量砖、瓦、瓦当、陶器、铁器以及少量玉器。砖瓦、瓦当都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流行的样式风格。陶器以生活用罐、盆、鬲为主,少数罐、盆表面刻画隶书“陶文”,目前可辨识的最重要的陶文是“密”字,“密”应当是密畤之称。铁器主要以农具和兵器为,农具有一字形铁锸和带肩的铁铲,兵器以铁质短剑为主。玉器主要出土玉人、玉璧和玉璋三件,均残破,玉人属于玉璧改制;玉璧纹饰是秦汉时期典型的谷纹(蒲纹),边缘阴刻凤鸟;玉璋灰白色,切割精细,表面素面。

▲棫阳瓦当

▲长乐未央瓦当

▲羽阳千岁瓦当

▲“密”字陶文(残-上部)

▲“密”字陶文(残-下部)

▲铁锸

▲铁铲

▲玉璧(残)

▲玉人(残)

通过本年度发掘可知:A型坑分布向西止于砖瓦堆积区域,B形坑向东的分布也止于此,二者在交错分布的区域有互相打破关系,Bc型坑打破Ba型坑,二者共同打破A型坑,A型坑年代最早。砖瓦分布区发现3座半地穴房址和多座灰坑,房址和灰坑同时打破了祭祀坑,是遗址内最晚的文化单位。从出土遗物判断,房址和灰坑的年代不晚于西汉时期,则遗址的年代下限不晚于西汉时期。

▲五铢钱

▲半两钱

▲遗址环境

下站遗址的祭祀坑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分布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与血池、吴山祭祀遗址大同小异,表明下站遗址与血池、吴山遗址性质相同,都是畤祭祀遗存之一。它们之间的共性说明了雍五畤祭天的这个共同属性;不同则显示了五帝分别祭祀的不同特征。据《史记》记载秦宣公四年(672B.C.)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密畤是文献记载唯一地望相对确定的畤祭祀遗存。下站遗址恰好位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山前台塬之上,地点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遗址出土的“密”字陶文更进一步明确了下站遗址是密畤。

▲绘图

▲开工合照

来源:十大考古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