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反思:“透镜”研究性学习设计思路

“透镜”一节课主要讲述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为后面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做好知识的储备。本节课主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了解透镜的种类;2.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能画出两种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下面结合暑假远程研修的优秀作业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将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思路梳理如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1: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光学仪器,例如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观察并思考这些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什么?

学生活动2:观察自己佩戴的近视镜和老人佩戴的远视镜在构造上有何区别?(友情提示:在触摸镜片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镜片,用洁净的眼镜布轻轻触摸。)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老师从保温杯里拿出一块冰,让同学摸一摸,“呀,好凉啊!”,老师却说:我能用这块冰点着一张纸!教师展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呀!果然着了,冰能生火呢!真奇怪!”(此环节可以结合“削冰取火”的视频进行,效果会更好。)

2.引出问题:

冰为什么能够“生火”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冰太冷,也易化,我们换个东西你们自己体验一下如何?

3.学生活动:小实验

实验1:同学们用桌上的装水的杯子从两个方向观察课本上的字,一次是从侧面看,一次是从杯口向下看,两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2:用桌上的近视镜和老花镜看近处的字,又有什么不同?

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学习今天的知识。

(二)课堂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活动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1.学生活动:分发给学生多个镜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镜片,然后给镜片进行分类。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中。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观察到这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试着把这些透镜分分类?

3.学生讨论后交流:根据厚薄来分:一类是是中间厚边缘薄的,一类是中间薄边缘厚的。

概念: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4.教师利用PPT课件介绍两个概念:

(1)光  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2)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

探究活动二: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1.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凸透镜,观察光斑的大小,让手电筒的光通过凹透镜后观察光斑大小。

学生们透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老师紧接着补充: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一起说: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2.展示概念: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3.反思课堂开始:我们用冰取火时那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什么?(焦点)。进而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利用太阳光粗测焦距法。

探究活动三:两种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同学们利用你桌上的激光手电筒和两种透镜来探究这几种情况下光线是怎样传播的?

1、让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过透镜的光心入射

实验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并用下图形象化固定:

2、让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平行与主光轴入射:

实验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思想实验:如果我们把实验二的光路逆转过来,你认为光线会怎样传播呢?

最后总结如下图:

第三环节:课后探究

探究活动一: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学生回答: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手摸法);第二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折光法)。

探究活动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自己解释通过水杯,为什么有时字会变大,有时字会变小?

学生回答:从侧面看,水杯和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字有放大作用,从上面看,水杯和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字有缩小作用。

探究活动三:在树林里游玩时,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怎么解释?(结合课本P85“科学技术社会”——矿泉水瓶引发的火灾)

学生讨论回答: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探究活动四:除了用玻璃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学生回答: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教师引导: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

  • 初二物理人教版挑战班每日一题: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3

    如图,把一个凹透镜A放在一个凸透镜B的前10cm处,能使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能过这两个透镜后,会聚在P上的一点S:已知光屏距透镜30cm,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凹透镜拿走,将一点光源C放在凸 ...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透镜

    知识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放大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基本概念: 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 (原创)教学反思:“密度与社会生活”思路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课是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鉴别.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讨论.公 ...

  • (原创)教学随笔:“势能”课时设计思路

    <势能>是鲁科版物理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课内容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重 ...

  • (原创)教学随笔: “动能”课时设计思路

    <动能>是鲁科版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课内容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动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 ...

  • (原创)教学随笔:“功率”课时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功率>,是对前面做功的深化理解,也是本章的重要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分为三板块,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通过实例引起思考怎么 ...

  • (原创)教学随笔:“功”课时设计思路

    <功>是鲁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是功的理解和计算,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

  • (原创)教学随笔:“滑轮”课时设计思路

    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 ...

  • (原创)教学随笔:“杠杆”课时设计思路

    杠杆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扩展,也是我们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 ...

  • (原创)教学随笔:“浮力”课时设计思路

    "浮力"一节课主要探讨浮力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什么是浮力,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本节教学重点:浮力概念贯穿全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是本章各个探究实验的基础, ...

  • (原创)教学随笔:“连通器”课时设计思路

    "连通器"这节课是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本节的重点应该是包括船闸在内的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如果处理得当,同样会使学生感到有用,重要,而增强学习兴趣.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将本节课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