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诗人笔下的香山红叶

又是一年秋叶红,自古以来香山便是京城赏秋的首选之地,故有“七分秋色在香山”之说。早在金代,香山红叶已成景观,明清时已颇负盛名。每至金秋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成为时尚,许多文人墨客为其写下赞美诗篇。

自金代开始,香山红叶逐渐成为京畿之景观,但金秋时节到香山赏红叶,却盛行于明代。每至深秋,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吟诗唱和,借景抒情。仅明末所编《帝京景物略》,就收录了明代诗人赞美香山风物与红叶的诗歌多篇。

明宣宗朱瞻基甚好游历,对西山境内的香山红叶颇感兴趣,曾多次在金秋时节寻游香山,并即兴赋《红叶》诗:“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朔雁南飞秋满天,千林红叶色相鲜。萧条已是清霜后,烂漫偏宜落照前。”他将香山深秋时节满山红叶的绚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好不令人向往。

于奕正为宛平(今北京)县人,喜好山水金石,每至金秋必到香山赏秋。天启二年(1622年)仲秋游至香山来青轩时,但见古寺为枫林所环绕,秋色正浓,即兴赋诗:“四山秋色重王言,青翠巍巍捧一轩。叶渐有声霜待老,僧能无语梵应尊。”

香山寺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为观赏香山四季景色之佳处,金秋时节游人多登临其上,尽览香山秋色。诗人叶仑登临香山寺,举目远眺,即兴吟道:“秋老香山路,高深霜叶迟。日窥林内暝,泉涤石中奇。”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香山寺观赏红叶后,更是诗兴大发:“红霞片片落空岩,忆是銮舆驻跸处。翠色挟雨送来青,耳中恍惚闻天语。”散文家刘侗与友人同游香山时,也曾登临香山寺,并与友人唱和:“十里香红一道泉,约同闲伴入春烟。鸟呼耕凿民畿甸,钟报晨昏僧祝延。独翠封山谟万壑,来青经野敕诸天。郊能丹碧人能暇,休养熙游不偶然。”他感叹郊外的红叶“十里香红”,大自然所赐予的“丹碧”之色如此绚丽。

胡安为天顺年进士,得取功名后曾在京城暂居。秋日里在香山脚下的酒肆里观赏到满山红叶,即兴写下:“酒渴呼童汲井华,借眠苔径月初斜。小窗红叶时飞下,误作春风送落花。”笔墨简洁清新,将窗外飞落的红叶,比作春风吹落的花瓣,读之令人惬意。

明末画家崔开予多次到香山写生,当观赏到满山红叶,也赋诗曰:“秋山肃霜容,秋庵夜气洁。来我所怀人,茗酒深怡悦。冻萤映窗飞,鸟啼晓将彻。蒙蒙雾片时,乃见山分别。数星枫树红,一段柏径折。溪声出有踪,石际非霜雪。”

清代赞美香山红叶的诗歌也不少,但就数量之多和意境之美,非乾隆皇帝莫属。他一生写诗43000余首,其中与香山有关的诗作达1300余首,而赞美香山红叶的诗歌极富韵味。

每逢秋季,乾隆皇帝多驻跸香山,只为观赏满山的红叶,且文思泉涌,写下赞美诗文。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绚秋林”观赏红叶,即兴诗曰:“嶂叶经霜染,迎晖紫翠纷。绚秋堪入画,开锦恰过云。”次年初冬又至香山,此时满山红叶多已飘落,尚有余色,乾隆仍予赞美:“稀微红叶余霜色,幽咽银泉作冻声。漫拟山深寒更峭,小阳刚称试春行。”随后又题写《红叶》一诗:“迭嶂青云放晓晴,乍看红叶一枝横。徘徊体物难成句,几点玫瑰衬绿琼。”万绿丛中一枚枫叶,美如一枝玫瑰为绿叶所衬托,别有景致,极富意境。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82岁高龄的弘历再次来到香山,当看到满山红叶时,诗性不减当年,即兴御题《重阳日幸香山静宜园即事叠去岁诗韵》:“数来九九叶乾阳,今岁秋长了不凉。翠柏丹枫争助景,紫萸黄菊弗孤香。”

康熙年间进士戴亨久居京师,多次秋游香山,曾写下《香山看红叶》:“山寒经宿雨,树树杂丹黄。名士耽幽胜,新诗寄草堂。偶依流水坐,翻叹俗尘忙。嘉会还期再,秋风引兴长。”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到香山赏秋,遂作《浣溪沙·霜落千林木叶丹》:“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且向田家拼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这是一首羁旅悲秋之词,既写途中景色,又写自家心情。其所写深秋衰飒之景,明丽中带着点迷离朦胧,鲜红之中又掺杂着些斑驳陆离的颜色。(户力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