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连载‖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刘心武
说是观点连载,却中断良久。虽然知道关注这个话题的人不会太多,但还是决定继续发出来,感兴趣的可以看两眼,不感兴趣的也大可忽略。虽然此事早已不是热点,但很多事上的很多道理,大抵都还是相通的。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一篇文章,总不能像纪晓岚说的太监那样:下面没有了。
自从刘心武上了电视以后,喜欢 “秦学”的人就多了起来,当然,喜欢《红楼梦》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很多人对刘心武批评的时候,支持力挺刘心武的人也很多,他们感觉“长知识了”“长见识了”“太有意思了”“太吸引人了”“《红楼梦》还可以这么研究”等等,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管“秦学”是什么,只从“百家争鸣”的宏观角度表达“挺刘”的意愿,什么“你得让刘心武说话呀”“《红楼梦》就是大家来研究嘛”“不要拿权威压人”“这是文学解读的新途径”等等,当然还有一些人是看热闹的,争论吗,不管什么事,总得要表个态嘛。那么这些人为什么支持刘心武,形成这种氛围总是有原因的。
1、红楼梦研究的局限性。
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已经广为大众所熟悉,但是大众熟悉的程度如何,却千差万别,其实更多的人只是知道它的故事梗概,最多知道一些自己喜欢看的部分章节,并且从《红楼梦》文本表面看基本以言情为主,所以对于大众来说更多时候是作为私下交流闲聊的一种谈资。
从《红楼梦》的专业研究来看,走了一百多年,“红学”如今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这一点,有的红学家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在一些场合也谈到过,但是声音过于微弱。“红学”越来越纠缠在“艺术啦”“美学啦”“人文啦”“民主啦”“阶级啦”等抽象、概念、高远的境界里,离大众越来越远,让大众望尘莫及。其实你随意翻开研究《红楼梦》的一些专业刊物,光是那一个个晦涩的标题就足以让你觉得高深莫测,不寒而栗。这种研究方式在主观上已经不知不觉地让红楼梦的研究远离了大众。
但仅仅说是因为“红学”走入误区造成了《红楼梦》研究脱离大众也是不准确的,毕竟还有客观的原因,那就是《红楼梦》本身相对于现今时代的局限性,刚才已经谈到,如今大量阅读《红楼梦》的人越来越少,那是因为:首先《红楼梦》的文本虽然是“村言”写成,但终究是半文半白,并且超过百万字,如要仔细阅读则需要相当多的精力和知识,对于现在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再者,现在生活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迅捷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了,所以小说相对来说冷落得多,何况还是古典小说。所以《红楼梦》自身在现今的局限性在客观上也造成相当一部分人的远离。
恰恰这个时候,刘心武以一种探案猜谜的方式引出了《红楼梦》,并且还讲了一个在康雍乾三朝时发生的神秘故事,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些大众一方面熟悉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一方面已经通过影视、讲座了解了一些清朝历史,这两方面经过“神奇”的结合,一下子趣味大增,拉近了《红楼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如果抛开“秦学”故事的真假,仅就拉近距离来说,刘心武的讲座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刘心武支持者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刘心武的这种积极意义能积极到什么程度,很难讲。可能从此以后,大众们像刘心武一样开始广泛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也可能这只是一个泡沫,热闹劲儿一过,大众回归到本来的生活,想看《红楼梦》的继续看,不想看的依然不看,能看明白的继续明白,看不明白的依然不明白。
2、刘心武理论中大量史料的运用。
刘心武的“秦学”理论中大量运用了史料,这也是吸引大众的一个原因。因为上面已经谈过了,很多人只是知道《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对于其时代背景、曹家历史等并不熟悉,所以单纯从史料这一块来讲,有点儿接近阎崇年的清帝十二疑案,受到欢迎当然很正常了,至于史料与最终衍生出来的故事是否有关联,就没必要多想了。最多当听一次清史揭秘。
3、探案、猜谜手段,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刘心武的论证方式或者说论证手段是探案、猜谜,这也是吸引大众的一个原因。现今电视里,探索发现也好,大案要案也好,秘史演义也好,都相当多,也颇受欢迎,这也反映了在和平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心理需求,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只看到表面的平实的枯燥的东西,还想更多地了解一些细节的秘密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而刘心武的这种方式正好切合到了这种心理需求,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听完刘心武的讲座就去翻书看文章去研究刘心武的对错,他们就局限在听刘心武的讲座,在听讲座时随着刘心武声情并茂的语言和深情的背景音乐及画外音,去体会一种探秘的愉悦。
4、“百家争鸣”的理论支持。
在支持刘心武的声音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绝口不提“秦学”具体故事的真与假、有无道理可言,而是从一种宏观的学术范畴的角度出发,提出“百家争鸣”,就是“你得允许刘心武说话嘛”,因为刘心武是人,人是有权利说话的。学术探讨上的“百家争鸣”,是对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百家争鸣”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它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中,如果“秦学”的故事在证据链条上、在逻辑推理上都能表现出极大的可能性,那可以算是一家之言,可以进行争鸣,可是现实呢,很多人认为“秦学”就是假的,假的连争鸣的必要都没有。再有一点,刘心武在回击红学家批评的时候,不是在证据上下功夫,总上升到以一种平民的姿态挑战权威的理念,得到很多人的理解,大谈“百家争鸣”,其实刘心武根本代表不了平民,他只属于他自己,你只有把你的理论找到更多的真正的证据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真正的尊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觉到支持刘心武的人有这样的特点,要么从直观的感觉出发“长知识啦”“我喜欢啦”,要么从宏观的学术角度讲,“应该让人说话嘛”“应该百家争鸣嘛”,却基本不涉及“秦学”具体的故事,证据充分与否,逻辑合理与否,这着实令人费解。我们的理解是,一部分支持刘心武的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知识是贫乏的,他们根本不清楚“秦学”是真是假,有没有道理,或者他们根本没去研究,只是刻意地去营造这样一种气氛罢了。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