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焦虑:提高自知力,知道自己能吃几个馒头,关注“时间局限”

应对生活焦虑的现实体验,以及心理大咖给出的理论指导(如烦恼公式),无不指向自我的自知之明话题。这个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个馒头”。

强烈焦虑感来自有所谓,太在意,欲望强,高期待,具体而言就是对特定个体来说高出实际能力太多,好比一个人抗压极限是100斤,却认为可以负担150斤责任与收益,最后势必因贪婪压垮自己。

遇到焦虑咨询者,如何处理好呢?

思路方式当然无穷尽,具体个体具体处理,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支持鼓励引导启发以增加自知之明,这个套路不会错。

采取“搜集资料技术”,获得诱发焦虑事件全貌,乃至生活史资料,这是对过去诱因掌握。

采取“症状问诊技术”,获得这个人心理与行为特征,乃至人际关系,这是对当下症状评估。

上述两步骤在实际咨询中,其实是同时进行的,提问后倾听为主,观察为主,共情猜测为主,初步完成个案概念化,即症状、诱因、个性、情境、自知水平。

人活着一定是自恋的结果,自恋不妨碍生活就好,严重妨碍乃至导致病态症状,就是缺少自知之明,就是心理不健康。这是需要干涉的要点,是处理心理问题思路。

只不过当事者缺乏自知之明的结论,我们知道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说出来注定无效,因为心理不是教育,心理注定是具体的委婉的引导的耐心的,“助人自助”,告知结果的教育方式只适合心理健康者。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八字箴言。当事人说明了诱因事件,说清了当下症状,在给开出“药方”之前的时间段,就是咨询方案实施期间,而能否接受药方且在咨询之后行动,关键就在这个期间。

这里有必要讨论关于自知的话题,当然实际咨询一定围绕咨询目标进行,结合具体事件启发。空谈理论毫无意义。

还是那句话,缺乏自知之明是常态,我们人人都有,但健康者不带来心理问题,控制在适度范围就好。

我把无知归纳为三个客观无意识方面,包括时间局限、空间局限、人格局限。这些客观局限与我们大脑主观认知一直合作对抗,冲突又依赖,超出常态就呈现为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冲突。

时间局限在于活在当下感觉中,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真,隐喻例子是“刻舟求剑”,看不见时间变化带来心理感受注定会不同,可是我们却固执停留在当初那个时刻,类似佛学常说的浮云遮蔽。

个人有个体验故事,曾经连续三个月拍花实验,对着花盆栽下的不知名花茎拍照,每天看似没有变化,可突然有一天就大变化,最后花开时分真相大白。这个变化,回顾照片早有萌芽,细微却存在,但是具体到某一天的感受,真的看不见前后变化,不知道这是啥花会如何开放,这就是时间局限。

回到焦虑中,这个时间局限就是由于欲望导致当下心理感受,停滞了,不再变化,总认为一成不变,事实上如果每天进行观察记录,类似我的每天一拍,很快发现时间局限的存在,而坚持观察记录,就会看到焦虑的变化。

更加极端的推理,小时候焦虑如何,诱因事件出现之前焦虑如何,在5年之后焦虑会如何,在50岁时候焦虑又会如何,如果真实完整记录,一定超越时间局限。

好在我们有着模仿学习的能力,不必要为了焦虑这个事情一辈子去体验才可以看见时间局限,类似体会、观察学习、推理演绎等等方式方法无限多。

唠叨过多,其他局限下次继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