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时光——串亲戚
过罢大年初一,自初二开始,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村前广场停满了大车小辆,家家喜迎亲朋好友的到来,户户传出炒菜的香味儿,欢声笑语荡满整个小山村,以改往日的寂寥。
这热闹的场面勾起了儿时串亲戚的回放来,那一幕幕犹在昨日。小时候过年,一到春节边上,常念叨过年的习俗:二十九,来回走。
那时候到了这个日子,过年的食物一一玉茭面团子,年糕,二夹钢馍(玉茭面掺好面),实疙瘩馍(纯好面)都蒸好了,母亲们就会各样包上几个,让孩子们到本村的亲戚家以及本家子都送上一送,至少送五个,最多送十个,但忌讳送六个(因为白事上供时摆六个馒头的)。
也有要面子的又挺小气的人家只送两个,美其名曰:让恁婶子尝尝俺的干粮。因此,这一天多是孩子们在大街上来来往往!这似乎便是串亲戚的序幕。
大年初一凌晨,满山村炸响鞭炮声。煮好了饺子,大人们各自端看饺子,领着孩子到本家挨门挨户去拜年!大人们有实实在在地给长辈们郑重地跪下磕头,然后从碗里拨出几个饺子,对方再添回几个。
有的只是口里说说,并不真的下跪,互换几个饺子后完事!孩子们都会急急地下跪,实实地磕头,等待着爷爷奶奶大辈人给出几块糖果,一挂鞭炮。装满了囗袋,才满意地走向下一家。
回到家,顾不上吃饺子,急急地清理战利品,得到了几块糖,多少挂鞭炮,甚至意外得到几毛钱,那便会兴高彩烈地跳起来,炫耀好几天。
大年初二至初六,这便是正儿八经走外村亲戚的日子了!首先要走姥姥舅舅家,这是重中之重!只要有舅舅,不管外甥有多忙的事情,都得先走舅舅家。作为舅舅的,到这一天就做好了准备,迎接外甥的到来。
俺舅舅是本村的,初二一大早就到舅舅门上去拜年了。擓上一篮子馍馍,每个舅舅家掏两个,转完舅舅家就匆匆转回家,吃过早饭,带上孩子到岳父家去拜年,让孩子们也感受感受拜年的气氛!
不只只我是如此,多数人皆如此!甚至有不少人都先走丈母娘家比舅舅家都重要了!
那时候走亲戚,更是孩子们求之不得的事情!要去串亲戚了,母亲们会让孩子穿上压在柜子里一年只在春节穿一次的新衣服,换上新做的布鞋,这也是展示母亲们的针线手艺大比拼。我的姥姥舅舅家是本村的,又没有姨姨,因而追随着三叔去姑姑家,是最大的向往了。
距二姑村有十三华里,背上十个豆馍馍跟着三叔一起上路了。步行八里到了白岸村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余下的五里,就只好走一段歇一歇了。三叔边走边给我鼓劲儿!
曾记得路边的悬崖峭壁上曾在开凿公路时,有好事者在一片光滑的峭壁上手绘上一幅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转过这个悬崖,就可看到姑姑村了,因此这幅图成了即将到达二姑家的路标。当三叔远远指向孙悟空的图案时,我便会一下子精神振作,疾步走向姑姑家。
当姑姑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即会匆匆迎到大门口。左邻右舍见了,都会惊喜地询问:“这孩子是恁家啥亲戚?”“是俺大侄子呗!“二姑回答的那神态,那语气,那动作不亚于向邻人展示一件收藏多年的大宝贝!
二姑忙着端来花生、糖果递到我面前,姑父拿出几挂鞭炮塞在我口袋里。我是欣欣然给二姑说着家里过年的事情。姑父边听我们说话边动手炖大锅菜。姑父这人特勤快,里里外外一把手,做饭、擀面、蒸馒头更是拿手戏!
姑父学了一手铁匠手艺,人也魁梧,抡起大锤如舞风车一样。俺家的各种铁制家具都是姑父给打制的。三叔一见姑父,便谈论起制作铁制家具的流程。边说话边吃着花生,不一会儿锅里飘出了浓浓的香气!
小肚肚早已咕噜噜响个不停了。热腾腾,香喷喷的大锅菜舀到碗里,我端起饭碗,犹如疾风横扫残云,吃了个心满肚圆。
稍歇之后,谢过二姑的多次挽留,与三叔相伴回返。返回的路上,精神倍增,每经过一个村子,三叔便给我介绍村子的情况。不知不觉地回到家里,我便把去二姑家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讲给母亲听,引得弟弟羡慕不已。
如今的走亲戚仍在进行,路上满是来来往往的大车小辆,走亲戚的物品再不是几个馒头了,更换了鸡蛋、方便面、纯牛奶、核桃露。
孩子们对串亲戚也不那么热情,不再向望那身新衣,那几个糖果,那几挂鞭炮,那碗炖菜,那几毛钱!但那时候串亲戚的一幕永留心中!
本文作者冯兵绪,男,生于1966年3月,高中文化。爱好集报与日记,系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会员,邢台老年集报协会理事,自创“郉台岸边柳藏报馆”,藏报六千多种,二万余份。躬耕于邢西路罗川,以锄为笔,在黑土地上挥洒,粗拙文字散见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周报,河北农民报,中国集报信息,台湾好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