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京 | 黄鹤楼名诗联作者考
黄鹤楼名诗联作者考
今黄鹤楼(刘俊京摄)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2020年12月25日,《地名古今》发表了笔者拙作《苏东坡笔下的武汉》。当晚,一文友来电“斥责”笔者采访不认真,一楼大厅内廊柱上,苏东坡撰写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诗联高挂,提都不提一下。这位文友还告诉笔者,这幅诗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黄鹤楼时,请吴作人先生书写的。吴先生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又一领军人物,看来此联确实不一般。
天下江山第一楼(手机下载)
黄鹤楼是孙权为实现军事目的,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千余年来,黄鹤楼屡建屡毁,屡废屡建。据了解,现留存的历代咏楼楹联近千副,除了个别因种种原因外,大多都有署名。放下电话,“沮丧”之余,笔者立即查阅相关资料:
董宏量先生的书(刘俊京摄)
董宏量先生著的《武汉黄鹤楼故事》一书中,用“相传苏轼”的字样(长江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第50页)。该书附录黄鹤楼游览简介中说:第一层大厅两柱挂吴作人所书清人旧联,清人顾名思义清朝人,所提诗联和前文提到的一模一样(第153页)。笔者弄糊涂了。
黄鹤楼夜景(范权斌摄)
岁尾年初,黄鹤楼开展夜游活动,连忙邀约朋友再游黄鹤楼,寻找那副“东坡联”。
一楼看诗联(王勃摄)
二楼读诗联(王勃摄)
进入黄鹤楼一楼,正大厅的墙面上,一幅约两层楼高的《白云黄鹤图》吸引着人眼球,每次来,在图前看一看;趁人不多时拍几张照片,就上楼了。今天,专门找到廊柱,往上看,大约6米高柱子上,挂着这幅诗联。询问黄鹤楼景区工作人员,帮助找来一份《黄鹤楼一楼》简介,上面写着此诗联由清代符秉忠撰写。
黄鹤楼简介(刘俊京摄)
那么,符秉忠何许人也?
朋友找到《新刻黄鹤楼铭楹联》一书,里面收录这副诗联:上有“石柱联”三字,告诉人们这副楹联,原来不是挂在黄鹤楼里面,而是镌刻在楼前的两根石柱上,可惜这两根石柱,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右边有“豫章符秉忠”五字注明作者的籍贯,即今江西南昌人。
清同治黄鹤楼模型(刘俊京摄)
清同治七年,重修黄鹤楼时,从九品符秉忠是驻局监理,较七品芝麻官还低好几级的小吏,甚至可以说清朝官员级别最低的。借用现在的话说,符先生是重修黄鹤楼施工工地的项目监理。或许是级别、地位太低,或许是人家老符谦虚,没有把他的诗联“登堂入楼”。官级别低,联气势不低。1985年移地重修的现代黄鹤楼就没那么多的讲究了,这副诗联以其豪迈之情,登封造极的气势意境,被建设者们请进一楼大厅最显著的位置。
清同治黄鹤楼老照片(手机下载)
笔者找到这最后一座“清楼”老照片,可惜没看到楼前那两根石柱。
今天登上黄鹤楼,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江风拂面,感觉神清气爽。再读符秉忠的诗联,顿时不一样感受。如果说崔颢是“人以诗传”,那么符秉忠则以“人以联传”。笔者想,东坡先生若穿越到今黄鹤楼,也会肯定符秉忠作品,并正本清源不是他作的。
江山如画(刘俊京摄)
朋友,您如游黄鹤楼,千万别忘了先读读一楼大厅廊柱上这副诗联,再登楼!
▼
♡ ♡ ♡ ♡ ♡ ♡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