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核心在道德,经商本质在做人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关帝大殿前,有幅楹联高悬:“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谈春秋。”
这副对联上联说,虽然商人不必上阵杀敌,杀身成仁,但在经商的时候,也要讲气节、讲忠义、讲诚信,遵循商业道德伦理,做个合格优秀的商人;下联说,书生们饱读诗书,通晓经史子集,但如果不能经世致用,践行春秋大义,也只是空谈理论,于世无益,还不如商人诚信经营,为社会带来商贸繁荣,经济发展,来得有益。
这是关帝精神对于传统商人带来的积极正面引导,及商业道德教化。关帝殿的对联不仅要求商人要诚信经营,实干兴业,更要坚守本分、气节,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违背做人的宗旨。
传统商人普遍崇拜关帝,重视商业道德,认为商业的核心在道德,经商的本质在做人。
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显曾经训诲子女们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放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必昌,自安而家肥富。”
清顺治十一年,陕西人党德佩到河南南阳瓦店做小生意,认识了一个云南商人。云南商人因为老家有急事,就把八百两银子,和一批景德镇瓷器,托付给党德佩,然后一去杳无音信。若干年过去,党德佩在社旗与云南商人偶然相逢,云南商人已经忘记此事。党德佩将银两和瓷器如数交还给云南商人,云南商人感动地说:“居乱世,未闻有如此之伟男子也”,遂贷给党德佩一大笔资金。党德佩就以这笔钱做为本金,扩大了生意。
康熙元年,党德佩在瓦店镇开设专营木材的“恒兴桂”,简称桂号。由于他诚实厚道,信义卓著,生意越做越大。到雍正初年,桂号已是瓦店数一数二的商家。党德佩返回家乡后,盖了由124个四合院组成的名闻全国的韩城党家大院。
商人是社会大分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起到了联结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作用,商人如果在商业道德上品行不端,不仅会让自己信誉下降,害人害己,而且会令国家和人民蒙受损失。
因此商人在商业活动中不能单单追求利,更要讲究“义”。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清光绪年间,平遥城内有位终日以乞讨为生的老太太,突然拿着一张皱巴巴的汇票来到西大街日升昌总号,数额为12000两,开具者是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时间在同治七年,请求兑付。因为时隔三十多年,伙计分辨不出真假,只能请示柜头柳芬。柳芬又连忙请示大掌柜张兴帮。
张兴帮向老太太询问汇票来历,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在张家口经商,同治七年在日升昌分号汇款12000两白银,同年返乡途中暴病身亡。由于事发突然,没留下遗嘱或口讯,老太太并不知情,只能苦捱度日,乞讨为生。不料,一天整理先夫遗物时,在一件夹袄的夹层发现了这张汇票。张兴帮问清了汇票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账簿,如数兑付了现银。
明清时期,关帝成为晋商、秦商、闽商、徽商、潮商等传统商帮尊奉的商神、财神、公正神,商人们将关帝忠义、信义、节义、勇义等精神品格融入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义取利”、“先义后利”、“义内生财”的经营理念,成为中华商业文明的价值标杆。
正是这种“义不负心,以义取利”的商道精神,推动了日升昌票号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晋商五百年兴盛不衰。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利是物质基础,义是商业准则。利和义互为表里,相互滋养补充。以义取利,才能财源滚滚;义利相济,才能财运亨通。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必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