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经济要创新,改革政治要创新,理论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发展和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埋下创新种子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谈到学习兴趣时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以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在花果山水帘洞中,孙大圣准备给小猴们分桃……如果把一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几只桃?可半个桃怎么表示呢?这下可难倒孙大圣了,同学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创设情景,诱导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构建民主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们民主化,要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才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造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就需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学生发言,而对那些不举手(或存在犹豫心)的学生却不问津,应给予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提出问题: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 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

  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接着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它比让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及时肯定

  教师的一道目光或一句话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学生人格的发展,且亦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发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长处,才能产生自尊自信,并且自觉地追求自我实现,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当学生长处的反馈者,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又要及时给予肯定。

  六、学中求新——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心裁。在数学活动课上,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根铁线剪成四段要剪几次?”经过画图思考,大多数同学得出:“要剪三次”。其中一小组的同学提出:“我们只要剪两次”。就由该生上台现场操作:把铁线剪成两段,再把这两段重叠在一起,再剪一次就剪成四段了。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发现原来数学还蕴含着许多不定因素。灵活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向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创造性和开发性契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