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为什么就是做不香?
(这里推荐一部纪录片《中国工厂》)
要想找到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从产品的抵达终端——消费者的变化去理清脉络。
首先在市场容量上,过去市场产品力并不像今天这么饱和,消费者更关注于产品的“实用性”,只要有就行,但是随着供需失衡,市场的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之后,消费者面临市场上太多的选择,导致市场的消费风向不得不寻找新的阵地博得大众关注。
其次在产品本身上,如今产品质量只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基石,但这远远不够,如今消费者品牌、对于创新的追求,是“质”的一种表现。
只是我们首先要去理解品牌是什么?
我们先来假设一个买家的心路历程:小明想要一款质量非常好的吸尘器,小明觉得实体商铺看更放心,但走到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太贵的吧买不起,太便宜的吧觉得太差劲,又不愿相信导购天花乱坠的推荐,于是小明打开购物APP查看销量排行榜,为了防止踩“刷销量”的坑又开始搜索大V的吸尘器评测……这一纠结,俩月过去了。
这时候“品牌”的价值就很明显了。对于小明来说,品牌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偏见,在人们没那么多精力或者没有能力去鉴别的时候,品牌(或者说偏见)帮助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完成了一个初筛。
尤其是高频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可判断依据太少,反而更需要品牌的初筛。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的改变得更加直观,用户需求多样且快速迭代,多重因素造就了新消费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产生。
尤其是在如今社交媒介的渗透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热衷于在公众平台上通过分享和传播来找到外界对自身的认同感,因此让消费者共享的“品牌意识”在社交网络的加持下变得比过去更加强烈。
再根据铅笔道对新消费时代的报告,可以很明显看出如今消费者的人群特性多样化,不同人群在消费选择上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所以面对这样的新人群标签,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的服务对象会更加分散。
所以中小工厂的短板相当明显,工业化大生产难以进行及时跟进,闭环完全停留在B端,根本不擅长这种如今更多样化环境。
如果我们再做品类延展,农产品的短板就更明显了,它在这个时代就是天然的弱者,人们不理解其价值,农业也缺乏让人们认同的方式,理解门槛很高,各地农产品天然的缺陷就是成熟周期、品质特征和稳定性都不一致,再加上农产品地域特征明显,厂家散落在中国各个角落,生存状况更难。
困境尚未解除,而今又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新消费,中小工厂难道就这样湮没于社会了吗?
面对肉眼可见的工厂困境和消费者变化,人们在意品牌也更在意创新,这是工厂和C端的巨大鸿沟是中小工厂自己无法弥补的。
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如果中小工厂想摆脱被时代淘汰的宿命,自身难以攻克品牌、流量的短板,那就学会借助第三方给自己赋能。
拼多多对中小工厂的扶持目前是行业里比较典型的案例。它在2018年宣布了自己的“新品牌计划”,立下要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扶持千家行业工厂的豪言壮语之后,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的太大关注,直到看到拼多多确实捧出了“网红品牌”。
譬如急待转型的扬州丝飘纸业,它原本在国内给商超供货,当转战到电商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红利期,合作调整之后,如今竟成了现在拼多多平台的“国货之光”,在18年累计售出5亿包纸巾。包括原本做代工的“家卫士”扫地机器人在撕掉大厂品牌标签之后,重新定制上架营销,以新的形象也是口碑和销量齐飞。还有品牌联盟里2个月销出14万只的潮州松发陶瓷等等。
这些成绩单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大部分腰部供应链企业在第三方新平台的扶持下可以走出新的生存路径。和拼多多这一“联姻”战略对中小工厂和平台自身来说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
一方面传统企业缺流量,线下到线上转型困难这是很多优质供应链最大的难题,而拼多多作为社交网络时代的产物,目前用户量超过5亿,是新消费用户聚居地,也是最靠近这批新消费行为的平台,由此帮助传统中小厂掀起一轮新的变革也并不让人意外。
另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用户也更青睐好用不贵的优质供应链货源,如果能在拼多多平台买到更优质的产品,拼多多在帮助中小工厂升级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的形象升级。
不妨讨论一下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还能给市场行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其一是供应链条要短。我们发现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价格优势,在保持原有产品品质的情况下,却能低于市场均价,这里除去之前贴牌的品牌溢价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工厂和消费者之间采取了C2M模式(即Customer-to- Manufactory,消费者—生产,按需生产),剔除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消费者可以直接对接工厂,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消费者能拿到更低廉的价格,厂家也可以缓解资金和库存的压力。
其二是需要培养品牌意识。拿品牌化最弱的农产品来说,目前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感大部分来自于产区特色,比较火爆的农产品品牌譬如褚时健的褚橙、柳传志的柳桃等。但我国万亿级的农产品市场依然存在生产段小规模、分散化的问题,消费者对农产品缺乏基本的判断力,譬如我开头提到拼多多扶持安溪铁观音茶产业,主要是通过地域特色和“好茶不贵”的主题联盟来加强消费者的消费认知。
其实这些市场策略让有些商家早就嗅到了不同的机会点,我们也看到很多工厂店也在尝试做厂家直销,但实质上模式没有任何变化,无非就是渠道从线下变成线上,本质上无法改观场景内任何环节,拼多多优化产品线的方式,相当于和产业端合作,提供数据、策略、平台,工厂提供生产力,相对来说会更治本。通过这样的方式由此催生一批供应链品牌,会实现更高效率匹配。
企业之间也不单是过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中小工厂的终极追求不仅仅从草莽到精益,每一个工厂背后的行业可能都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面前,不管是纸业、陶瓷、工业品还是其他行业,他们“实体”存在于行业的形式,注定不能像轻量级的互联网产业转型发展那么迅猛,在整个产业链条下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才是长远的关键。
站在商业的时间维度上看,传统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初期,但随着技术和时代的更迭,过去中小工厂构筑的生存模式难以站稳脚跟,经营状况的滑铁卢并不是好产品告别市场的理由,当它们在饱和的市场环境举步维艰时,更需要新旧动能的组合,陷入市场洪潮的传统中小工厂需要更多的“拼多多们”。
虎嗅年度十佳作者
十年广告创意工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