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语文教材与高考试卷谈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读书课堂】
得语文者得天下无法论证,但得语文者得人生可以有感而发。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年总结了一点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见以下链接:
本次以人教版的5本必修教材和2020年的高考试卷为例,略略谈一谈中小学的语文该如何做准备。
导读
1. 高质量的阅读速度
2. 汉代以前的历史和思想非常重要
3. 咬文嚼字以及理清文字背后逻辑的精读必须有
4. 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必不可少
5. 思考讨论基础上的广泛涉猎必须有
1
长篇课文和海量的阅读材料要求高质量的阅读速度
小说《黛玉进贾府》一篇课文7000多字;
文艺评论《咬文嚼字》3000多字;
文言文《逍遥游》超过1000,《廉颇蔺相如列传》超过2000。
2020年的高考全国1卷,除了第16题“名篇名句默写”6分题外,其余均为根据给出的材料作答,仅材料已超过10000字。
材料包括论说文、报纸摘要、记叙文、古诗文、小篇幅说明文等,其中语言文字的运用题一般采用人文社科内容。
2
汉代及先秦历史、思想非常重要
教材每册各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共17篇,除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师说》外,均属于先秦及汉代作品(《陈情表》属三国时期)。
从《古文观止》看,汉代及以前的文章难度明显大很多。
上古汉语是文言文的源头,先秦诸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的源头,
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深入学习,了解这两个源头才足以构成自己的底蕴。
台湾作家王鼎钧久居国外,几年前他说到一种现象:外国人特别希望去到他们那里的中国人给他们讲讲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思想。
即便唐代的《滕王阁序》,其中典故多来自汉代及魏晋,且用典接近20处。
没有足够的储备,对于课文的典故注释势必很陌生,陌生势必影响课文的学习。
我们的读书体系中,有《少年读史记》《老子》《大学》《中庸》《论语》《庄子》等,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世说新语》及《古文观止》中汉代以前的部分内容。
从有难度的学起,高考仅有的一篇文言文材料,自然不在话下。民国出那么多大师,与他们小时候“枯燥无聊”的文本学习是分不开的。
3
咬文嚼字以及理清文字背后逻辑的精读,必须有。
教材中《咬文嚼字》不必赘述,关键是我们如何从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精挑细选。
跟小朋友读《森林报》时,有一句“獾把狐狸撵了出去”,当时小朋友找了好几个字试图替换“撵”,如“赶”“踢”等,似乎都没有“撵”来得生动。
“撵”意味着獾在与狐狸的力量对比中,优势明显,毫不费力就把狐狸赶走。
同时“撵”意味着用手,“踢”则用脚,一方面用手轻松,另一方面,用手是拟人,更可爱更传神。
一篇作文,有时候一个传神的地方便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
滔滔的作文片段
晨曦的作文片段
晨曦的作文将课间十分钟视为狂欢节,重点在于“节”与十分钟不搭配。
滔滔的作文整体上生动传神,很优秀。
但上篇中说“苦苦思索”,可是根据他的作文,这一思索过程应该在45秒左右,用“苦苦”太夸张;发现一件惊讶的事情,惊讶显然也要调整位置;“突然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感到他们的快乐”,“突然”与后面的内容不协调。
其实滔滔的。
批改小朋友的作文,常常为一个字纠结好久。有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注重细节,但心里明白,是必要的。
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1卷第17~20题
第17题,从第一个空可以很快排除AB两项,“别具匠心”更多针对某一具体的艺术品,施动者为“人”,指构思类;
接下来最容易判断的是第三个空,“奇光异彩”也是针对某一具体作品,而文中指很多流派,异彩纷呈恰恰指众多;
其实第二个空也很好判断,“才思敏捷”强调速度,才华横溢强调“才华过人”;
文中“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这显然是在陈述艺术家“多才”,而非思维反应有多快;
第四个空,整段文字讲篆刻艺术,开头之后追溯到印章,然后回到篆刻,结尾又提笔回旋到印章因此成为“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组成部分”。
文中没有说印章在其中有多珍贵,仅仅在陈述印章的发展路径,感情色彩比较淡,因此只需“不可或缺”,“弥足珍贵”不妥。
第18题,原文中的病句缺主语,要么去掉“由于”,要么去掉“使”,这样立即排除A,再看具体的用词,显然“承揽”指某一项具体的活计,项目之类,不能用于“技艺”,那么只剩下D了。
第19题,我们读书过程中经常做这样的训练。但该题的选项区分颇为微妙,除了C项明显与文中不同外,其余三项需仔细分析:
原文中破折号后是对前面“升华”的解释,与升华同义,在外延和内涵上等同。这样很快排除A,因为A项中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原因说明,意义和范围均不同;
再看D,虽然破折号后的内容也是对前面的说明,但“你永远……永不低头”是“革命精神”并不等同于“革命精神”是“你永远……永不低头”,也就是说后面的“革命精神”的外延比前面的内容广泛很多。
这样只有B,破折号前的“回报”与“表扬”在内涵和外延都等同。
因此,我们平常说的“解释”与“说明”乍听上去意思一样,但深入挖掘,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第20题,第①空,根据前后的“即使”“仍然”“改善”关键词,可以很轻松判断是关于记忆力衰退问题;
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这两组”,而前面压根儿没提到,因此内容肯定是“这两组”如何产生;
第③空,根据前面的“测试显示”,判断与“而”后面的内容为并列关系,当然是另一组的测试结果。
我们读书的一些参考问题
4
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必不可少。
◆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后面都有开放性的问题。
《荷塘月色》:对于以下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意见,你有什么看法?
《赤壁赋》:你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
◆议论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教材有专门关于议论文的立意、论证的写作内容。
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和碰撞,是产生新颖独特视角不可多得的途径。
前段时间读《爱的教育》,读书分享过程中发现小朋友的观点不一致,于是我们形成两个议题讨论:
究竟小时候吃苦的科雷蔕是幸福的还是小时候不吃苦的恩里科是幸福的。
当天小汤圆一个人挑战一众对手,只有他认为恩里科是幸福的,他觉得小时候没吃苦,长大了吃苦怎么就不行呢?
坏小孩弗兰蒂究竟该不该被学校开除。
当天本来除了晨曦,没有人认为弗兰蒂应该被学校开除。可是当晨曦陈述理由后,除了小汤圆,所有的小朋友全部倒戈,都认为弗兰蒂罪有应得,应该被开除。小汤圆认为如果将弗兰蒂关进黑屋,相信会变好,因为他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争论的焦点由要不要开除转变成了怎么管理“坏小孩”。
这样的讨论无疑相当有益,不但是孩子们的思维体操,还是主题拓展、观点转换、引人深思的绝佳途径。
5
思考讨论基础上的广泛涉猎必须有。
教材涉及范围相当广泛,除了现代诗歌、古诗(包括《诗经》)等一般文学内容和形式外,还有科普类、政治类、美学类、演讲类等等。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如果能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当前的技术将使讨论更有意义。
《我有一个梦想》课后练习:联系世界史的有关知识,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个读书报告会。
教材中诸如此类的练习很多,从这些练习中可以看出,对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
而这类题目,同样离不开对现状的了解,今年上半年美国的黑人事件,也是与该题有关的绝佳讨论题材。
讨论多了,思考深入了,涉猎广泛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则水到渠成。
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注释有一条,说杨荫榆作为校长迫害进步学生。但我们初中在读《朝花夕拾》中“狗猫鼠”时,已经详细了解前前后后的背景,被鲁迅称为阴险的陈西滢其实也不过是和当时包括杨荫榆、蒋梦麟在内的不少教育界人士反对学生罢课去参加政治运动而已。
我们的探索学习,可点击链接:
小升初课堂:好尴尬,藤野先生根本不记得鲁迅长什么样【读书课堂】
我们学习和成长当然不仅仅是获取教材知识,我们还要有根据地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个根据当然来自广泛的涉猎,否则,至多只是空想,更别说独立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