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是什么?中医临床该如何用好这个概念?

汪受传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胎毒学说”的概念起源、由此导致的疾病与相应的治疗方式。

胎毒,指胎中禀“毒”的病因,也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半年之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

《幼科发挥》曰:“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

关于胎毒致病学说,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小儿,体皆黄,谓之胎黄也。”此后历代皆有论述。

“胎毒”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用来解释鹅口、垂痈、重腭、梗舌等胎病的病因,认为系由“胎毒上攻”、“胎毒攻发”所致。

古人认为,小儿体内带有胎毒,就容易发生疾病,因此,古代医家对胎毒十分重视。

胎毒病因病机

胎毒,指胎中禀受的各种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狭义则专指胎中禀受之热毒,故与其母体关系最为密切。

正如《格致余论》所言:“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不可不知也。”

胎儿在母体中孕育之时,与母体一脉相承,依赖母体的气血滋养得以生长发育,母亲身体发生异常,必然会波及腹中胎儿。

《古今医鉴》也说:“盖小儿在胎也,母饥也饥,母饱也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胎气辄躁。或多食煎薄,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无常,皆能令子受患。”亦强调了母体与胎儿的密切关系。

明代《幼科发挥·卷之一·胎疾》曰:“或问胎毒之说?

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欲者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

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

此段论述基本概括了历代医家对胎毒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孕母饮食不当,恣食肥甘辛辣燥热之食。

《外科启玄·卷七·胎毒疮恋眉疮》曰:“在腹胎中。其母过食五辛酒肉厚味。遗毒于胎。则生子故有是疮。”

抑或因病过服温热之剂,均可化热化火酿成五脏热毒。

二、孕母情绪失调,忧思郁怒太过,七情郁结五志化火。

三、孕母在怀孕期间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内传胞胎。

《幼科铁镜》说:“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黄如金色。”

四、父母淫欲之火,隐于父精母血之中,妊娠期间淫欲太过,胎毒传于胎儿。

五、父母自身患淋病、梅毒等疾病,皆可遗热毒于胎儿。

《幼幼集成》指出:“小儿梅疮……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

六、在生产过程中,胎儿口中秽物下咽腹中,而成胎毒之患。

由上述可见,胎毒多在其母孕期间产生,与孕母的饮食、情志、起居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胎毒所致疾病

古人认为胎毒可引发的疾病众多。

正如《幼幼集成·卷二·胎病论》中说:“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之类是也。更如一七之脐风,百日之痰嗽,半岁之真搐,一周之流丹,此又毒之至酷至烈,而不可解者也。”

最为常见的胎毒性疾病有以下几种:

胎疸,又名胎黄,即新生儿黄疸,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特点。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到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幼科证治准绳》中亦有记载:“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

胎毒发丹,即新生儿丹毒,又名赤游丹,以色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

《幼科证治准绳》记载:“胎毒发丹者,因胎毒内伏,或频浴热汤,或著烘衣,或乳母饮食七情内热,助邪为患。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

鹅口疮,以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而得名。

《诸病源候论·鹅口候》说:“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容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奶癣,又称“胎敛疮”、“胎癣”,即婴儿湿疹,以皮疹瘙痒灼热,有的肿而浸淫融合成片,流出黄水,甚则溃烂,或结痂,日久皮肤增厚为特征。

《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因食五辛,父餐炙搏,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此外,胎毒还可导致小儿梅疮、胎毒瘰疬、胎热、胎赤、胎病风疾、胎气蕴热、胎肥等疾病,有的古代医家认为麻疹、天花等传染病的发生亦与胎毒密切相关。

胎毒治疗预防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上对初生小儿一直采用去胎毒的方法,主要为初生拭口和服用去胎毒的药物,以清除从母胎中带来秽毒,用以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初生拭口的方法较多,一般是用干净的软帛或纱布裹指,将小儿口中污物拭净。

《景岳全书·卷四十·小儿则》记载:“凡小儿初诞,宜以甘草细切少许,用沸汤泡汁,以淡为妙,不宜太甜。乃用软帛蘸汁,遍拭口中,去其秽浊。”

也可根据小儿体质之寒热,选用不同的药物煎汤拭口。

如《幼幼集成》中指出:“小儿初生……若身面俱红,唇舌紫,亦知其必有胎毒,每日用盐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黏涎,日须五六次。每日洗拭,则毒随涎去。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不可用茶,惟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足矣。”

去胎毒的常用药物有甘草、黄连、大黄、豆豉、朱蜜等,煎服用以去除新生儿腹中恶物、胎粪和胎中蕴积的毒物。

此外,孕母在孕期应注意饮食、情绪、起居调摄,切忌悲、哭、惊、怒,饮酒、嗜辛,避免房事性交,防止感染疾病等,这些都是预防初生儿胎毒的措施。

现代临床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胎毒是孕妇怀孕期间由多种因素(感染疾病和有害的食物及化学、物理毒性残留)所形成的病原物(细菌、病毒、毒素、复杂的致病因子)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所致,对新生儿有潜在的危害。

这一认识与中医学对胎毒的传统认识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胎毒学说包括了丰富的围生期保健、母婴传染疾病、新生儿疾病等内容,其理论和方法仍可运用于今日所见的胎毒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把古人治疗“胎黄”的经验,用于现代医学证明为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弓形体的宫内母婴传染所致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少学者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获得成功。

这些均说明古老的胎毒学说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至于初生祛胎毒法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效应,则完全有条件在现代临床科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认其价值和意义。

因此,对于我国传统的胎毒学说,有必要加以系统整理,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筛选有效方法,确定其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吸取其中有效的经验,可能使之充实中医新生儿学的学术内涵,在围生期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汪传儿科医论医案选》,万力生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2008.7。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速记一

    儿科学绪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可塑性很强,被称为 造型时期. ★儿科学将儿童时期划分为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七个阶段. ★婴儿期是 出生至满l岁前. ★新生儿期是 ...

  • “胎毒”是什么?中医临床该如何用好这个概念

    汪受传 肖相如频道 昨天 导读:今天学习"胎毒学说"的概念起源.由此导致的疾病与相应的治疗方式. 胎毒,指胎中禀"毒"的病因,也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 ...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方:党参.苡仁.菟丝子.丹参各15克,当归12克,桃仁.地龙.红花各10克,黄芪.益母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 二方:干燥玉米须50克,加水600克,用温水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 ...

  • 现代中医临床大家奉伯未教你如何处方用药,中医入门基本功!

    中医大家秦伯未漫谈处方用药 处方用药的一般法则如七方.十剂等,同学们都很熟悉,不准备多谈.现在谈我所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抱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可能有批评的地方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鼻疾(鼻衄、鼻窦炎、额窦炎、鼻炎、鼻息肉)中医临床验方秘方集

    治鼻衄秘方(6首) 清金止衄汤 [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 ...

  •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专治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属于女性纤维囊性乳病病理类型之一.在中医上认为,这种病症的原因多因肝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 病变肝腑责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虚 ...

  • 技法思维篇:中医临床的治疗规律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