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教科研发展路径
教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但现实中,一些区域、学校出现将教学常规工作与教科研对立起来的现象,使得诸多教师因害怕增加工作负担而不愿意开展教科研活动,甚至导致部分学校教科研工作措施的低效、无效。针对以上问题,区域教科研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规划增量。针对区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参与率低的现状,教科研部门可运用省级定标、区县主导、学校扩面的操作方式,采取规划增量的策略予以改进。
增数量,提高参与度。省市级规划办与教科研机构根据本省市的平均参与情况,与国家的五年规划同步运作,规划5年的参与提升率,并将其分解到每一年,适度增加年度立项数量,并尽可能向未承担过主持的申报者倾斜。区县规划办与科研机构根据省级规划办的指标率,结合区县实际,主导本区县的年度普及率,在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更多学校与教师在主持或主研课题上实现“零”的突破;指导并督促学校采取“校级课题保底、区县级课题与省市级课题推优”的思路,科学规划校级课题以实现人人都有主研课题的目标,在校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区县级课题或省市级课题。
增质量,提高影响度。建立省、市、区(县)、校四级教科研成果资源库,建立健全成果入库、交流分享、检索运用机制;通过主办期刊、网站、汇编、论坛等方式,在区域内扩大影响;通过定期评选教科研成果推广奖、教科研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等方式,进行行政推广。
增力量,提高保障度。要改变学校建立专门指导科研课题的科室比率不足的现状,省或市、区(县)可出台文件明确规定每所学校均需独立设置科研室作为学校的中层机构;逐步提高学校教科研负责人的专业性,逐步壮大教科研队伍 。
行动立样。开展基于真问题的“研教合一”的行动研究,是改进教科研变相加重教师负担的有效做法之一。
立模样,强化研究规范。一是理论规范,促进学校与教师站在实际的需求选择理论、应用理论,指向理论应用的适应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对象规范,促进学校与教师基于“学生立场”,让学校的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环境、文化等都能顺应和符合学生的需求,指向具体学生的真实性、个性化和发展性;三是方法规范,促进学校与教师选择能伴随教育实践、融入教育实践,且较简单、便捷运用的方法,指向方法应用的行动性、融合性和便捷性。
立榜样,强化主体觉醒。通过在区域内选树榜样的方式,唤醒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意识。示范规划,促进学校既要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主课题,又要规划基于主课题的若干子课题;示范研究,在“以科研指导工作,以工作推动科研”上做足功课,促进学校教科研逐渐走向“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示范管理,学校通过定期培训、过程管理、经费提供等制度的有效落实,形成人人自主开展教科研的文化。
立新样,强化改革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学科体系创新为基础,以教科研方法创新为手段,深入研究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
评价导向。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这是一线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惯常做法。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有效利用评价的矫正功能。
导向真问题,杜绝“两张皮”。转变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重,教科研工作加重了负担”的认识,导向其在找准真问题、基于真问题的“研教合一”的路上务实前行,促其研究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的失误点、教师的困惑点、教学的关键点,挖掘、聚焦、确立研究的真问题。
导向真研究,杜绝伪课题。从目标、过程、结果上做好导向。研究目标应定位于内涵发展,规避研究重点与选题不切合学校实际而一味赶时髦、基于各种考评、为了立项而立项等粉饰风险;研究过程应导向务实求真,规避重立项与结项而轻过程、做得少而讲得多、做得浅而拔得高等务虚风险;成果转化应导向实践运用,规避频繁立结项、过分追求成果数量与获奖等级等低效风险。
导向真服务,杜绝简单管理。省、市、区规划办与科研机构具有一定的科研管理职能。在新时代,要改进教科研的管理方式。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强调,“扩大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此类文件指明了教科研管理的方向:从科研管理走向科研设计,从课题评估走向质量评估,从侧重管理走向侧重指导服务。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10月14日第15版
作者:程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