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轻则吸血重可致命的蜱虫,就藏在孩子爱玩的地方

夏季气温升高,草木茂盛,各类昆虫也大量繁衍。其中,蜱虫是特别需要注意防范的一种。蜱虫叮咬,轻则附着在人体皮肤上持续吸血,重则传播严重疾病,甚至致命。

当然,提醒家长警惕,并不是为了引发恐慌焦虑。掌握了蜱虫的防范规律和叮咬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蜱虫是什么?
被咬了会怎么样?

蜱虫有很多种类,一般我们常见的蜱虫差不多长这样:

头小、肚子大而圆,腿细长,看起来像蜘蛛的亲戚。外观辨识度较高,问题在于体型太小,身长只有三、四毫米。

和蚊子吸完血就飞走不一样,蜱虫吸血的时候会一直紧附着在人的皮肤上,时间可能长达好几天。特别是低月龄的宝宝被蜱虫叮上之后,不能准确表达哪里不舒服,如果藏到孩子的衣服下、头发里,家长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现。

据梅奥诊所指南,绝大多数的蜱虫叮咬只出现轻微的症状,比如被叮咬处红肿、酸痛。但少数蜱虫叮咬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或传播某些严重疾病

蜱虫叮咬的主要风险是两类,一是长时间叮咬后可能传播病原体,引发莱姆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等严重疾病;二是错误的处理方法可能导致蜱虫的口器等组织残留在皮肤下,引发皮肤感染。

莱姆病游走性红斑:被咬的位置看起来像靶心

图源 https://www.nhs.uk/conditions/lyme-disease/

莱姆病游走性红斑:皮肤发红 边缘可能会凸起

图源 https://www.nhs.uk/conditions/lyme-disease/

要避免被蜱虫吸血后感染莱姆病,最关键是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因为蜱虫传播莱姆病病原体的风险和吸血持续的时间息息相关。


有动物研究显示,只有当蜱虫吸血超过48小时后,其体内的莱姆病病原体才会播散至唾液腺,唾液里出现病原体。另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15例被蜱叮咬附着时间≥72小时的患者中,有3例(20%)患上了莱姆病。而在90例被蜱叮咬附着时间<72小时的患者中,仅有1例(1%)患上了莱姆病。

所以说,当你发现孩子身上有蜱虫在吸血,先不要惊慌。仔细回忆下这几天去过的、可能有蜱虫出没的场所,大致评估孩子到底被吸血多久了,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向医生说明情况,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被蜱虫咬了如何紧急处理?

发现孩子被蜱虫咬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一巴掌拍死。但蜱虫的体液里可能就含有许多细菌病毒,这样做反而增加了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

那不拍死,直接拽下来总行吧?也不推荐。蜱虫在皮肤上吸血时,口器有可能完全陷入皮肤内,轻易拿不下来。猛拉、或者左右扭转,都可能刺激蜱虫,使得它往人体内注入更多的唾液。

至于那些用火烫、涂凡士林、指甲油之类的方法,一来费时费力费工夫,二来不一定有效,还可能伤到孩子,不建议采用。

目前主流医学指南推荐的方法是借助小工具——用镊子或钳子(在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的头部,然后用均匀、平稳的力道将蜱虫缓缓向上拔出。

图片来源:美国疾控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