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图】去看一个边缘的摄影家和他一场纯净的摄影展

安哲罗德 边缘主题摄影展  前言

【摄影刘杰 撰文杨徽】和安哲罗德先生网络神交,每次都透射出剑走偏锋的独行侠气质,常言道文如其人,想必从理念、题材、实战等势必会被熏染,他的作品策展,策展人确定的主题果然就是“边缘“两字,这足以切中他的脉搏,浓缩作品的风格与特质。

万物互联,世界瞬变,带来全球化信息盛宴,全员化媒体狂欢,全民化摄影共舞,影像生态环境和语境突变,艺术家和摄影、大众和摄影、媒介和摄影之间关系不断重构。视觉爆炸的海量图片,并非质的飞跃,却有同质化、浅表化、碎片化呈现。主流媒体和大V对影像话语主导,并非多维多元,而是更加归核,摄影群落或固守、淡然,修身养性;或焦虑、浮躁,急功近利;或审时、顺势,趋新求变。安哲罗德归属于后类,并以坚毅的定力前行。

行走边缘,并非标新立异的另类,而是为了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独特影像表达,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早在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预言原有学科的邻接领域将是新学科的生长点,这就是今天所定义的边缘科学,已焕发出了超越想象的新的生机与奇迹,也正是安哲罗德先生行走边缘的行为逻辑和潜在价值。

政政治要求规则,经济尊重规律,而行走边缘甚至越界就是文化的本质,尤其是在图像可操作的时代,只有给传统带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手法、媒介呈现等,使我们对一度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进行再审视,这是摄影艺术意义之所在,也是艺术走向丰富多元的必由之路,安哲罗德另辟蹊径寻找的突破口,并为之孜孜以求。

安哲罗德并非刻意却坚定执着的探索与程式思维、大众表达、潜在规则保持距离,少有概念趋同,主题先行局限,选取边缘区域边缘入群,以感觉的共鸣、情绪的驱动作为快门的触点,仿佛是踏着森山大道的节奏:先拍下,主题和思想自然有时间找。取材于现实的人,本身就自带时代的烙印,就有穿越时间的力量,影像文本充满感性色彩、个性特征、社会表情,甚至感动故事,自然不失艺术,简洁不失内涵、真实而有美感。

安哲罗德善于发现摄影与建筑艺术的跨界接点,作为职业建筑师,充分借助体量造型、空间组合、建筑表达、设计技巧、手法和语言等,来展现价值观和理想,个性与品质。同时,他用工程技术专业练就的匠心、态度与管控,通过人像单光源的表现,数码后期的极致运用等,让光影、细节、质感都有纤毫毕现的精苛,让每一幅人像得以建筑般立体呈现,构成秩序和平衡,展现优雅和协调,每一个人物举手投足展露个性、一颦一笑照见灵魂,观众凝视之间感应喜怒哀乐,彰显了艺术行为跨界,融合的探索意义和影像构成创新价值,唤醒观看的引力和心灵的震撼。

我相信这次摄影展,不止于影像本身,也不止于摄影家本身,一定会能引发人关于对社会、经济、人文、生命、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联想,进而带给我们思维模式、创新路径、表达方式、底蕴积淀以及艺术行为的启迪与强化。

边缘行走惊心动魄的创作简历

【安哲罗德 文】我多年的摄影主要是受“国家地理”的影响,地理决定论是我摄影的内在逻辑,新疆、西藏、四川、云南是我最向往的地方。“边缘”个展的主要内容来自四川盆地的边沿,这里处于青藏高原的边沿,有世界极高山,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动植物,有中国最丰富的景观资源与淡水资源,核心是有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最原始的图腾与罕见的民间习俗。其中,原西康西藏、大凉山彝族居住区、木里及香格里拉区域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如果纪实摄影以人为本,那么这里的人文地理足以让我沉醉,说不定哪天我就发现一处新的国家宝藏。

50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神秘消失,3000年前的金沙文化突然失踪,直到100年前洛克发现香格里拉和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金块,都让我有探索与发现的冲动。

本次展览是2016年至2019年六次旅行摄影的结晶。我一般都是自驾游,也有独自乘坐长途汽车、搭便车、骑摩托车的经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自旅行的艰苦非同一般,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提前一年我就开始“做功课”,到处收集资料、图片、地图、攻略,我深知泸亚线、木里香格里拉徒步线的高度危险,在出发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应对措施是不冒进、不蛮干、知进退,适可而止。从木里的屋脚去往俄亚的路上,一边是金沙江万丈悬崖、另一边是随时有可能的滑坡和滚石。我有次搭顺风车,司机头天晚上喝了7斤土酒,人为的危险隐患也存在。悬崖边陈列着无法拖走的汽车尸体。在这条路上,我还有次爆胎的惊险,所幸我们及时发现,没有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最惊险的是去往玛娜茶金看稻城三神山的路上,无人区,没有导航信号,路上有暗冰,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有天,一路上没有酒店客栈,我们晚上10点才千辛万苦找到藏族老乡收留。第二天早上4点出发赶往玛娜茶金,还差5公里到观景台,路遇冰雪,汽车无法通过,我在黑暗中挖断了备用的铁镐,只能望山兴叹,无功而返。没有出意外就是万幸啊。我随身携带2台全画幅数码相机、4个镜头、一台无人机。时间一般选择少数民族节日、赶集日,届时,他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有说不完的趣事。例如,大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新年杀猪、赶集,西康西藏的晒大佛,摩梭人的走婚,蒙古族的巴登那姆女神洞,纳西族东巴的象形文字,普米族的悬崖人家,彝族的纹身等等。我以专题摄影的形式在太平洋摄影网陆续发表了一百多集,每集约20~30张片子,还有一百多集未发表。

创作,绝不是拿起相机拍摄这么简单,创作是策划、执行、与人沟通、拍摄、后期处理、打印作品、装框展览的全过程。

这次展出的作品,十分讲究弱光条件下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的一致性,讲究光影的单一性和画质与影调,重点不是摄影技法、不是纪实内容、不追求深刻思想,仅仅是要还原光线的本来面目。后期特别重视细腻的对象,如发丝、雨丝、烟雾、皮肤上的毫毛与血管。在形式上,大多用低饱和度的低调,形成油画般的色彩效果。

展出作品以现场为准

摄影家简历:刘杰先生,笔名安哲罗德,52岁,长期从事创意文化活动,广交社会贤达人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摄影人。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高级建筑师、动画导演。经历丰富,交游广泛,喜欢旅游、摄影,摄影足迹遍布全世界,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个人举办了平遥国际摄影展非洲红泥人专题展,获得过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的金质收藏奖。提出“纯净摄影”理念,是太平洋摄影网纪实版主。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专注评论,让你摄影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常年征集:评图作品、评论议题、热点事件

编辑微信:LYCH_Y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