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战中陪跑多年,拼多多都做了哪些事?
东哥解读电商
- 作者| 李成东、张雅坤
- 公众号|东哥解读电商(ID: dgjdds)
近期,以扶贫为主题的连续剧《山海情》正在热播,该剧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但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特定时期的任务,而是贯穿着整个时代。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经综合评审、公示等环节,1981人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含追授61人),1501个集体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对象,在互联网领域三家公司入围,拼多多就是其一。
8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突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现在绝对不是终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更应该自发自觉参与到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任务中。而作为电商,巩固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方法,依旧是持续助力农产品上行。
► 拼多多扶贫,都“扶”在了哪?
参与扶贫和渠道下沉的电商平台不止有拼多多,但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策略却无出其右,是什么让拼多多脱颖而出?
极简的运营规则
农村淘宝和京东在扶贫时,都没有跳出过去的模式,对电商的运营能力要求很高。而拼多多的货找人模式,弱化了电商运营能力,商家只需在商品端做差异化。一位在云南文山种植雪莲果的拼多多商家曾表示:“村里懂电商的人很少,更不会运营,在拼多多卖货最方便的就是不需要懂运营也能卖。”
针对个别贫困地区,拼多多也会对农户进行电商培训。热播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就在扶贫培训班上联合拼多多讲师共同为学员普及电商知识,带动当地农民拓展销售渠道、培养品牌思维。首期60名学员年龄从20~50岁不等、分别来自全县20个乡镇,从零学习如何开店、如何提高店铺运营效率等电商知识,并均已在拼多多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店铺。
另外,以阿里和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平台所带动的工业品下行,很难解决农产品零售和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据《2019中国电商兴农发展报告》显示,农村网络零售额于2017年就已突破1万亿元,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则在2000亿元水平上下波动,且两组数据之间差距逐年扩大。
可见,想做好扶贫攻坚这件工作,关键不在于电商平台起步早晚,也不在于有多大的销售规模,而在于平台本身特点是否与贫困人口需求相匹配。
关键操作:人才助农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起家之本,也是拼多多一直以来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体系在演化过程中,除了依托产品和技术体系的创新,也扎根于乡村,力图从人才、产业利益上实现全面造血式助农。
2015年,拼多多提出了“新农人”体系,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2018年,拼多多创立“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课程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
在拼多多的带动下,平台上诞生出多位亿级销售额的商家。 此外,许多新农人的年销售规模可能只有百万级、千万级,但构成了庞大的农产品电商金字塔的腰部中坚力量。
比如,广西玉林的庞志玉在2016年开店,三年后,庞志玉的店铺在拼多多已经累计售出1500万斤百香果,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再比如,云南石林县的王雄,2016年调研发现人参果属于潜力品种,放到拼多多试卖后,仅两周,店铺的人参果日销量就达到5000单,年销售规模迅速增长到千万级。
事实上,拼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做了很多新基建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另一方面也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
上述两个例子中,在广西,百香果成了庞志玉所在地农户间的致富产业,收成好时每亩地每年的净收益超过8000元;在云南,随着拼多多人参果销售火爆,人参果成为云南东部最赚钱的农作物品种。
这些都离不开拼多多持续推进的“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探索科技扶贫应用+创新产业扶贫产品”的完整体系,拼多多让脱贫模式规模化、可持续。
模式决定扶贫效率
拼多多的“拼购”模式能迅速汇聚同类需求,产生稳定的规模化订单,比传统电商更容易帮农产品打开销路,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收益。可以说,拼购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供应链,也加速了扶贫攻坚的进程。
出产诺邓火腿的云龙县,曾经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逐步摆脱贫困以后,这里仍然会遇到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化、规模化不足,加工出厂的产品类型和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近年来,诺邓火腿生产企业通过与拼多多等企业合作,持续实现了线上销售,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销量。由于产品线的拓宽,引进了电商渠道,因此吸引产业投资,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2020年8月,为进一步解决云龙县产业脱贫困境,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通过沪滇合作平台,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捐赠240万元资金,正式在云龙县诺邓镇马金桥村民小组落户诺邓火腿“扶贫车间”。
2020年年底,扶贫车间投入使用,预计可达到量产值600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人口务工约1万次,全年给贫困户发放工资预计将达到120多万元,将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半篇文章”的作用。
在创造新需求、“拼”出新产业的基础上,拼多多通过在诺邓这样的农产品原产地设立扶贫车间的方式,建立起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链条,推动诺邓火腿产业升级,有效促进当地稳定脱贫,为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
► 拼多多未来该如何升级扶贫?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平台,拼多多坚持扎根三农、服务农民,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乡村振兴”任务道阻且长,未来,拼多多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升级。
在上游供应链端,可以在拼购模式上继续升级。事实上,多多买菜就是披着“社区团购”外衣的农产品上行,是拼多多未来的重点发力方向;此外,拼多多也可以在多地复制上文提到的“扶贫车间”,持续加深扶贫力度与广度,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在流通端,更是大有空间可为。比如,拼多多应持续探索更短的交易路径;在物流上,可以加速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运输条件与农产品储存需求更配套;进一步夯实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分销能力,寻求更加开阔、多样化的销路。
同时,拼多多也需要不断迭代相关技术,因为技术是这些升级的基础保障。目前,拼多多的技术体系主要由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构成,但是宏观来看,农业的数字科技含量较其他行业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农业是一个触及人群最广的行业,而拼多多将农业变成了一条理想的创业赛道。相信在今后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拼多多可以为农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