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典」学医不读伤寒论,六经辨证无分寸
本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海南省中医药学会、海南省中医院承办,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支持,面向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中医药研究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场全国性大型经典传承活动。
目前正在广泛征集作品阶段,详情可点击➡️经典传承大会了解。
“国药天江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自启动以来,受到了中医经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会陆续推送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学科的相关温习资料。希望以经典阅读为引领,与大家一起温故而知新。
说起读经典,那就不得不提《伤寒论》了,作为中医的经典名著之一,是一本值得中医人学习一生的书。有句话说:“学医不读伤寒论,六经辨证没分寸”。《伤寒论》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伤寒论》里的经典原文!
01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串解
柯韵伯说:“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头项主一身之表……恶寒为病在表……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即是说机体在抗病的初期(太阳),首先唤起循环系统兴奋性的冲动(主表),如脉浮,头项强痛等,无一不由血循环的兴奋性(表症表脉)而来,甚且在发热的初期(病在表),常常会发生恶寒的感觉。所以陆渊雷说:“恶寒既常与发热同时发作,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发热在内。”
语译
疾病之所以叫作“太阳”,是包括临床时诊察得“浮”性的脉搏,同时患者主诉有头痛、项强、恶寒等症状而言。
02
原文
肺者,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原文3)
串解
柯韵伯云:“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寒则令脉紧。”
因为有这一系列的寒象症状,便可认为是感寒的的证。于此可知伤风、感寒两证的分别,只是机体不同的反应症状,并不是致病因子的有所悬殊。为什么把这些症状叫作“伤寒”呢?古人以“寒”属冬,冬主敛藏,发热、恶寒、无汗、皮肤紧缩,好像冬令的寒冷敛藏一样,所以叫作“伤寒”,这名称仍然是对事物的比附得来的。
语译
所患的太阳病,姑无论已经发热,或者还没有发热,只要是有恶寒、身体疼痛,甚或呕吐等症状,脉搏亦呈现紧张状态时,这便是伤寒(感寒)的主要证候。
03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原文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串解
程应旄云:“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按:第3条),并不着浮字可见。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惟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即是说太阳中风的桂枝证,表现在症方面,为热自发,汗自出;表现在脉方面,为浮而弱,这是与太阳伤寒大不同处。而鼻鸣、干呕,并不是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喻嘉言云:“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率易,误人多矣。”的确,这里既谈“恶风”,又谈“恶寒”,可见恶风、恶寒只是主观感觉上的轻重不同而已。
语译
在太阳期的伤风症状,脉搏往往是浮而弱,因为发热,所以脉浮,又因为不断地出汗,所以浮中见弱。在还没有发热之先,常呈显一番啬啬、淅淅的恶寒状态,一会儿又翕翕然发起热来了,如热高时,亦有出现鼻道的呼吸障碍和干呕症状的,但都可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治疗。
04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原文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串解
陆渊雷云:“葛根汤为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主方,应用最广,不必见显著之项强也,其异于麻黄汤证者,麻黄证有喘,葛根证无之;麻黄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葛根证纵有骨楚,亦颇轻微。病有汗者,麻黄汤绝对禁用,若有咳嗽,或胃肠证时,虽有小汗,葛根汤犹为可用,若不咳,汗较多者,当然属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证在上篇第14条,两证的主要不同点,即在有汗无汗,所以魏荔彤云:“其辨风寒,亦重有汗无汗,亦不以畏恶风寒多少为准。”
语译
患太阳病,颈项连肩背部都有拘急强直的感觉,不出汗,怕风,这是恰好用葛根汤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