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功:先天罗汉拳十八手(图解)
罗汉十八手,相传是天竺僧人达摩,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强身。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有白玉峰者,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此,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称之为“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
先天罗汉拳,其理论基础是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炼气的桩功,即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既内又外,既神又形,既静又动,易筋洗髓,可获性命双修之效。
第一势 混元一气势
1.并步正身直立,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头若虚悬、闭口、舌抵上腭,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双目平视(图1)。
2.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图2)。
3.两掌缓慢地自大腿外侧向上抬起与肩平,转掌成掌心相对,掌尖向上,向胸前合拢。慢慢屈肘,合掌,掌心贴紧,掌尖高于鼻平,肘臂约与肩平,目视前方(图3)。
4.调息9次。意念随呼吸,吸气时腹部丹田内陷,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缓慢扩张,气从丹田上胸走手。
第二势 仙掌推云势
1.掌心分开前推,掌心向前,掌尖向上,伸臂向前缓缓推出。推到肩、肘、腕相平时,掌心微突,两目凝视两掌(图4、附图)。
2.届肘,两掌缓缓向胸肋收,拇指侧贴两腋前,肘臂后收,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图5、附图)。
3.然后。两掌自两肋缓缓向前推出。反复9次(图6)。
4.呼吸与手掌活动配合,向前推掌时呼气,收回时吸气,意念集中掌心劳宫穴。
第三势 三盘落地势
1.两臂向左右平伸,与肩相平,掌尖向外,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图7)。
2.左足向外移步,两膝缓慢下蹲成骑马势;同时,两掌亦缓缓下按,按压至膝相平为止,目视前下方(图8)。
3.翻掌成掌心向上,两掌如托物之状,随两膝缓慢向上升起,两掌、臂提至肩相平,目视前方。如此反复9次(图9)。
4.呼吸与肢体动作配合,下按时呼气,托物上升时吸气,意念集中两手掌。
第四势 两手擎天势
1.掌心向下,两膝下蹲成马步时,两掌收拢于小腹前,掌尖相对,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图10)。
2.翻掌成掌心向上,五指分开,掌尖相对,由小腹前向上托至胸前(图11)。
3.翻掌向上,托掌于头顶上方,两肘微屈,两目平视;同时,足跟提起,重心移于足尖。调息9次(图12)。
4.呼吸匀、缓、慢。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时意念逐渐入两掌,以意随气。
第五势 拈花托叶势
1.两足跟落地,同时,两掌翻转,沿面前下按至胸前,掌尖相对,目视前方(图13)。
2.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左足提跟成前足掌趾着地。同时,右掌向前推出,掌尖向上,掌心向前,肘臂略屈与肩平,左掌向左下后推,掌尖向下,目视右掌。调息9次(图14)。
3.然后,换练左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15、16)。
4.调息时吸气,气沉丹田,呼气两手五指用力外分,意念内视手掌。
第六势 瞻前顾后势
1.左足尖向前,右脚收步,两足相平分开与肩同宽。左掌向后,掌背贴于两肩胛间;右掌上提至后脑,用掌心贴后脑部(玉枕穴),手指轻拉左耳,头随向左后方,二目向后平视。调息9次(图17、附图)。
2.然后,换势,目视右侧动作,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18)。
3.头颈尽最大幅度向左右转动。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时意念集中在手掌。
第七势 仙猿摘果势
1.两掌放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19)。
2.五指并拢,撮指成勾手状;同时,左脚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右臂向身后伸直,勾尖向上,左臂向前上方伸直,然后曲臂,勾尖对面部,目视勾尖。调息9次(图20、附图)。
3.然后,换右势练习,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21)。
4.吸气时气沉丹田,两臂微缩,呼气时两臂尽量拉长,意念集中腕与手掌。
第八势 偷天换日势
1.右足退步与左足平行,两足间距约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22)。
2.右掌向上抱于下丹田,掌心向上,掌尖向左;左掌上提经下丹田至膻中,继翻掌,举于额顶上方,肘臂微屈。同时,两腿屈膝下蹲成骑马式,足跟提起,足尖着地。调息9次(图23)。
3.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24、25)。
4.呼吸调匀,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意念内视于手掌劳宫穴。
第九势 灵猕护脑势
1.左掌外转与肩相平成一直线,左掌心向外,虎口向下;足跟着地,屈膝成马步,头部向左转,两目视左掌背,右掌仍护于额顶,掌心向上。调息9次(图26)。
2.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27)。
3.气沉丹田,呼吸匀、缓、深、长,绵绵不断,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将意念逐渐转入两掌心。
第十势 推窗寻月势
1 两掌收回,置于左右腰际,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28)。
2 左脚向前跨一大步,曲膝成左弓步。然后,左掌向前缓缓推出,手臂伸直,掌尖向上,掌心向前微突,目视左掌。共9次(图29、附图)。
3 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共9次(图30、31)。
4 呼吸与动作配合,呼气时掌轻轻前推,掌心微突微停息,掌收回时吸气。
第十一势 敛爪藏锋势
1 右腿回收与肩平,呈马步式,两掌回收左右腰际,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32)。
2 两掌沿臀后下落,直臂勾腕,挺胸收腹,掌心向上,五指收拢撮紧,二目平视。调息9次(图33、附图)。
3 吸气时意守下丹田,呼气时意念逐渐转入两手掌。
第十二势 猛虎扑食势
1 右足向前方迈出,全身下沉,左足跟着地,左足尖翘起,上身微微前倾,右腿屈膝下蹲,左掌前推,掌心对左足尖;右臂斜伸于右侧上方,撮指成勾,勾尖向下,目视左掌。调息9次(图34、附图背面、正面)。
2 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35)。
3 吸时气沉丹田,呼气时意念手掌劳宫。
第十三势 回风拨水势
1 回收左足,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呈高架马步;左掌屈肘放于胸前,掌尖上翘伸直,五指分开,右臂屈肘,竖掌于左臂下,右掌背对准左肘关节。调息9次(图36)。
2 交换两手姿势,调息9次(图37)。
3 两手臂不可贴身,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时意念在掌心。
第十四势 倒海排山势
1 两掌自胸前慢慢向左右分开,运气于两臂,五指分开,内劳宫有欲突出之势,顺势掌心向外,变成“排山掌”;同时,左足向前跨出,屈膝成弓步,目视左掌(图38)。
2 将“排山掌”缓缓屈肘内收,在胸前交叉掌(图39)。
3 再回复成排山掌,共9次(图40)。
4 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共9次(图41、42)。
5 呼吸与动作配合,吸气时气沉丹田,双掌缓缓内收,呼气时双掌缓慢向两侧推出,意念逐渐随气到两掌劳宫穴。
第十五势 双峰插云势
1 屈膝成马步,双掌收回置于腰际,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43)。
2 两臂前伸,两掌从左右腰际缓缓向前平行伸出,掌心向上,掌尖向前,掌与肩平齐,目视前方(图44、附图)。
3 屈肘缓缓收缩,置于腰际;前伸臂,双掌缓缓前插,共做9次(图45、46)。
4 呼吸与动作配合,吸气时屈肘收缩,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贯注双掌。
第十六势 黑虎攒心势
1 双掌握拳收抱腰际,目视前方。(图47)
2 左足外转,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拳变掌从腰际缓缓向左侧伸出,直至伸直与肩相平,掌心向上,掌尖向前;右拳变掌从腰侧缓缓向右侧伸出,掌心向下,继翻掌向上收至胸前,撮指成勾,勾尖向下,目视左掌。调息9次。(图48)
3 然后,换练右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49、50)
4 呼吸与动作相配,吸时气沉丹田,手掌收回腰际;呼时手掌慢慢推出,意念逐渐随气到手掌劳宫穴。
第十七势 独贯三台势
1 两掌握拳收抱于腰际,双腿蹲成马步,目视前方。(图51)
2 左拳变掌,掌心向上,勾腕,五指向上成钩状;右拳向右侧上抬,至与肩平,勾腕,伸五指成勾,勾尖下垂;同时,重心移到左腿,成左实右虚马步式,两目视右手。调息9次。(图52)
3 然后,换练左势,动作相同,唯姿势相反。调息9次。(图53、54)
4 吸时气沉丹田,呼时意念逐渐随气到两手掌。
第十八势 寒鸡独步势
1 双掌交叉置胸前,右掌在内,掌心向左,左掌在外,掌心向右;同时,屈左膝支身,右足微曲,右足趾尖轻着地。调息9次。(图55)
2 然后,换练左势,动作相同,姿势相反。调息九次。(图56)
3 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吸气时沉丹田,呼时右手掌向左推,左手掌向右推,意念集中掌心劳宫穴。
收势
1 放下双掌,自然垂于体侧,两足平行站立,约与肩同宽。(图57)
2 左脚收拢与右脚成并步,放松身体,自然呼吸,全功结束。(图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