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 可另查看《虫证》
(概述)
蛔虫病是由人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以脐周疼痛,乍作乍止,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并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等为主要特征。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男女老幼均可感染本病,以儿童的感染率最高。据1995年全国人体寄生虫虫种的人群感染分布调查,我国王4岁以下的儿童约为3。l亿,蛔虫感染人数为1。9亿。而儿童又因体质、居住环境、饮食卫生习惯的不同,发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发病率在16.2%一98.9%之间。一般是农村较城市多,饮食习惯差、不注意卫生、体质阴阳不均衡尤以素蕴湿热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者不仅影响胃肠功能和营养,妨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病是中医记载最早的一种肠道虫证。从《内经》始,历代医家对蛔虫的形态、致病作用及诊治等均有论述。如《灵枢.厥论》说:“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伤寒论》、《金匮要略》立乌梅丸治蛔厥,<<外台秘要》用苦楝汤驱蛔虫等,至今为临床所用.在古医籍中,蛔虫另有蚘虫、蛕虫、蛟鲔、长虫、大虫、食虫、消谷虫等名。
现代对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发病情况及预防治疗的认识和研究均较古代更明确和深入,尤其是在用现代药理知识研究分析中药驱虫的药理作用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对蛔虫病的并发症如蛔厥、虫瘕等的临床救治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创立了多种疗法结合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蛔虫病急症的救治水平。
(病因病理].
一、病因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蛔虫卵能直接感染人体。我国农村常以人粪为肥料,因此各种蔬菜、瓜果均易为蛔虫卵所污染,人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后可获感染,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中。
感染性虫卵随食物或水被人吞服,卵壳经肠液消化作用,几小时内幼虫即破壳而出,并侵入肠粘膜,经肠粘膜微血管或淋巴管或直接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至胸腔而移行至肺,在肺泡内蜕皮2次逐渐长大,然后顺小支气管、气管、咽喉再被吞下,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并产生致病作用而发生蛔虫病。
若小儿在短期内吞食了大量感染性虫卵时,3—9天内即可见发热、风疹疙瘩(荨麻疹)、咳嗽,甚可见肺炎喘嗽等病证,若在移行过程中,部分幼虫误入岐途而至眼、肝、脾、脑、心肌、脊髓、甲状腺等处引起异位损害可产生相应症状。但窜入其它器官的幼虫均不能发育成成虫而被该处组织消灭。
肠道蛔虫感染者及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且人蛔虫与猪、犬等动物肠道蛔虫可以交叉感染.
二、病理
感染性蛔虫卵进入人体,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并产生以下病理变化而发为本病。
1.损伤肠胃,扰乱气机 蛔虫成虫寄生肠道,可直接扰乱肠道气机,气机不利而发生脐腹疼痛;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见流涎、呕恶等症。
2.夺取人体水谷精微 蛔虫病患儿,体内的蛔虫数目不等,重者可达数百条,偶有上千条者,它们以人体水谷精微为营养,故可见患儿饮食不养肌肤,面色不华或萎黄,形体瘦弱,甚至身材矮小,智能低下,发育障碍而成“蛔疳”。
3.生湿蕴热,影响人体精神气血 成虫寄生肠道,生湿蕴热可刺激肠道,并影响儿体的精神气血而见患儿烦躁多啼、夜寐不安、骱齿、嗜食异物、身发斑疹等症。
4.阻塞肠道,发为虫瘕 若虫体过多,壅积肠中,或虫体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肠道梗塞不通,可发为虫瘕(蛔虫性肠梗阻,亦可引起肠套叠或肠扭转等)。
5.钻入孔窍,发为蛔厥 蛔虫性喜钻孔乱窜,当受到刺激(如某种食物成分、发热等)时,易在肠中窜动,最常见为蛔虫钻入胆道而发生蛔厥(胆道蛔虫症),亦可钻入阑尾而引起阑尾蛔虫症与阑尾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吐虫排虫史。
2.脐周疼痛,乍作乍止。腹部按之可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柔可散,嗜食异物,形体消瘦等。
3.粪便检查可查到蛔虫卵(但仅有雄虫或不成熟雌虫时,粪便可无虫卵)。
4。蛔虫移行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约为(15~20)×109/L,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约为0.03一o.06;肠蛔虫症时,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以腹痛为主症的病证进行鉴别。
1.食积腹痛 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其它积滞证候。
2.中寒腹痛 腹痛阵发,得温则舒,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症。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腹痛部位 肠蛔虫证与蛔厥、虫瘕在腹痛部位上有不同,应结合腹部切诊仔细分辨。一般肠蛔虫证以脐周疼痛为主,按之可有条索状感,无明显压痛;蛔厥以剑突下、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右肩胛部及腰背部;虫瘕疼痛部位可因阻塞部位不同而不同,按之可及大小不等的条索状或团块状物,其形状与部位常可变化。
2.辨腹痛程度 肠蛔虫证腹痛轻重不一,乍作乍止;蛔厥则为阵发剧烈绞痛致哭叫打滚,届体弯腰,以拳顶按痛处,而在疼痛缓解时,患儿可嘻戏如常,虫瘕腹痛为持续而阵发性加重,起病急剧,疼痛较剧,但腹部无肌强直。
3.辨病情轻重 须结合全身症状来分辨。一般病情轻者,全身症状轻微,不明显,严重者有烦躁不安、蚧齿易惊等临床症状,并常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甚至智力迟钝,发育障碍等。
二、治疗原则
l。驱蛔杀虫 是治疗蛔虫病的主要方法。各种证候均以驱虫为根本治法.下虫法在无腹泻时均可同时配合使用,尤其是蛔厥证及虫瘕证,加用通下,可提高疗效。
2。安蛔止痛 适用于蛔虫致腹部剧烈疼痛诸证。为治疗蛔虫病的应急措施。本法须根据蛔虫产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以酸苦辛药合用,使虫静下行,疼痛自止。注意:安蛔止痛忌食甜药.可配合针灸止痛,必要时手术。
3.调理脾胃 用于患儿驱虫之后,或多次驱虫无效之患儿再驱虫之前。调理脾胃,改善患儿内环境,尤其是素蕴湿热者,使之不利于蛔虫的繁殖和生长,以行驱杀蛔虫之效:临床须根据患儿个体的差异分别论治调理之法。
三、分证论治 ,
1。肠蛔虫证 .
证候表现 脐周疼痛,乍作乍止,按之无明显压痛而有条索感;胃脘嘈杂,食欲异常,嗜食异物,夜卧不安,蚧齿易惊,恶心流清涎,重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胀大,青筋显露;大便不调或便下蛔虫。舌苔或薄或腻或见花剥,舌质红,舌面布红色刺点。
辨证要点 本证因虫踞肠腑直接影响胃肠纳食及传导功能,气机阻滞故以脐周疼痛等诸多脾胃症状为要.若病程较长或虫数过多则见体瘦面黄等营养不良诸症。本证轻证亦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以粪检蛔虫卵阳性为据。 ,
治法主方 以驱蛔杀虫为主,酌情配合调理脾胃。驱虫以使君子散为主方。
方药运用 常用药:使君子(去皮尖)、乌梅、苦楝根皮,白芜荑、雷丸、槟榔等。
若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者,可加大黄或玄明粉;若湿热较甚而大便不畅者,可用追虫丸。
临床上,驱虫可根据药源选择应用驱蛔药物。中药驱蛔以使君子与苦楝根皮效果最好,可单用或复方使用.
驱虫之后,常继服健脾和胃之剂,可用异功散加减,若湿热较甚,驱虫难效者,先用泻黄散加减;若体虚虫积,一时不能驱虫者,可先予《医宗金鉴》肥儿丸。
若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时,应考虑蛔蚴移行症的可能,可先按发热、咳嗽、哮喘证治,同时给予驱虫。
2。蛔厥证(胆道蛔虫症)
证候表现 有蛔虫病史。同时表现剑突下、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哭叫打滚,曲体弯腰,以拳顶按痛处,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疼痛有时可自行缓解,缓解后患儿嘻戏如常。、或伴恶心呕吐,有的可吐出蛔虫。常反复发作,或呈发作持续状态,或伴畏寒发热,甚可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
辨证要点 本证以剑突下、右上腹(即胃脘靠右胁下)阵发剧烈绞痛为要,结合患儿平素即有虫踞肠腑的一般症状即可诊断。是由蛔虫上窜,钻入胆道,腑气不通,气机逆乱所致。
治法主方 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乌梅、党参、桂枝、细辛、干姜、附子、黄连、黄柏、蜀椒、当归。若唇红、舌红,偏于热者,重用黄连、黄柏,若腹痛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唇淡舌淡,偏于寒者,重用干姜、桂枝;疼痛剧烈者,酌加大黄、玄明粉、枳壳,疼痛缓解后再给予驱虫治疗。若伴有憎寒壮热,甚有黄疸者去附子、桂枝、干姜,重用黄连、黄柏,加黄芩、茵陈,或先选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必要时手术治疗。
乌梅丸是安蛔主方,方中乌梅味酸,椒、姜味辛。连、柏味苦,酸、辛、苦同用,使蛔虫静伏而下,乌梅、川椒还有驱蛔的作用,最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蛔厥证。一般乌梅可用lOg,川椒用6g,余药可随病情寒热加减使用.近年来多主张乌梅丸与泻下法、驱虫法同时配合应用,可加速安蛔止痛的疗效。
3。虫瘕证(蛔虫性肠梗阻)
证候表现 有蛔虫病史.突然阵发性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可吐出蛔虫,便秘,腹胀,腹部可按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定的条索状或团状包块,按之有活动性,腹部多柔软,压痛不明显。病情加重可见腹部硬、压痛和肠鸣。苔白或黄而腻,脉滑数或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痛剧烈伴呕吐、便秘,切按腹部有条状或团状包块。有活动性,多柔软,压痛不明显等而区别于其它急腹症。是由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所致。一般可用药物治疗。若见腹部硬、压痛、无矢气,且闻及腹部有金属样肠鸣或气过水声,则病情加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治法主方 行气通腑散蛔,继则驱虫.驱蛔承气汤。
方药运用 常用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使君子、乌梅、苦楝皮、槟榔等。一般大黄可用10—15g(后下),芒硝6一lOg(冲服),枳实、厚朴、使君子、苦楝皮可用lO~15g,槟榔可用15-30g。若患儿病情较轻,可用生豆油80一100m1,以润滑肠腑使其易于开解,达到下虫驱虫的目的。若呕吐频繁,药物难于下咽,可先用推拿等法治疗.
(急症处理]
急性腹痛
临床表现 腹痛发作急剧而见哭闹打滚,伴面色苍白或青,汗出等。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陈米醋口服:3-6岁lO--~20ml,7—9岁20~40ml,10岁以上30~60ml。痛时顿服,可连服2—3次。
针灸疗法: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等穴,或右精灵穴(右手背第4、5掌骨骨间隙后缘,腕横纹与掌骨小头联线之中点凹陷处)3—5分钟,强刺激,痛不减者可留针(注意:患儿不配合者慎留针),并间歇加强刺激。
2。西医疗法 主要予以解痉剂解痉止痛。常用颠茄酊、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若蛔厥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48小时后腹痛加剧,不见缓解伴有黄疸者;或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者;或畏寒发热、血压下降者;或蛔虫钻入胰管造成急性胰腺炎者,均应手术治疗.
若虫瘕患儿,呕吐频繁,腹痛,肛无矢气,腹部望见肠型、蠕动波,闻之有金属样肠鸣或气过水声,腹部坐、立位乎片有多个气液平面者,亦应手术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乌梅丸 用于蛔厥证寒热错杂者。
2.化虫丸 用于肠蛔虫证,湿热较甚而大便不畅者。
二、单方验方
1.使君子仁 先去皮尖,文火炒黄嚼服,每日每岁lg(约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lOg(20粒)。晨起空腹服,可连服2—3日。服时忌进热汤热食。本品甘温无毒,驱虫有效率为60%-89.4%之间,以当年产未变质走油、无虫蛀者效果为好。服后2小时可加3g大黄煎水服导泻.主要用于驱蛔。 .
2.苦楝根皮 一般干品用量为lO--15g,鲜品最多不超过30g,加水适量,煎30分钟,浓缩至50ml左右,晨间空腹顿服,可连服2天.因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主要用于驱蛔。 .
3.香榧子 文火炒熟,5岁以上每次每岁2粒,嚼细烂服,每日3次,连服1周;5岁以下服香榧子粉(将香榧子炒熟,研成细末)每岁每次1g,温开水吞服,每日3次,连服1周。主要用于驱蛔.
4。槟榔、全瓜蒌、茵陈、苦楝根皮各lOg,番泻叶、陈皮各6g,浓煎至150~200ml。用温豆油20ml送服,每日工剂。若呕吐不能口服者,改作保留灌肠。用于虫瘕证。
三、药物外治
驱蛔散 韭菜蔸、葱蔸各10个,鲜苦楝根皮125g,艾叶、川椒各lOg,橘叶30g,莪术6g,芒硝5g,酒药子1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鲜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根皮切碎,两组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包巾固定。药温保持在37~C以上,最好能在其上加一热水袋保温。每日1剂,严重者用2剂。用于蛔虫腹痛。
四、食疗方药
生豆油 5岁以下生豆油50~150g,6--10岁150--200g,11岁以上200~250g,在2小时内分2—3次口服,l剂不效者,可再服1剂.一般口服2剂后于24~48小时内即排出稀便、豆油或带有蛔虫。用于虫瘕证,可解除梗阻症状。
五、针灸疗法
蛔厥 先刺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后刺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也可刺“胆蛔压痛点”,部位在两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方,以针柄、棉棒或其它类似钝器按压皮肤,寻找压痛敏感点,用毫针刺入,出现第1次针感后,继续深刺至出现第2次针感.两侧压痛点双手同时行针,边捻转边提插,至疼痛缓解或消失。 .
六、推拿疗法
1。虫瘕 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lOOml,1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术者站在患儿右侧,在患儿腹部涂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贴住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作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30-40分钟按摩后,虫团即可散开,腹痛和压痛明显减轻,梗阻缓解。
2.蛔厥 用于频繁发作但病程在1周内,且无高热、黄疸者。操作方法:治疗前10-30分钟肌注阿托品0.2—0.3mg,患儿屈膝仰卧于B超检查台上,腰背部适当垫高,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右手拇指涂上液体石蜡后连续按摩患儿右上腹,相当于胆囊投影区部位3—5次(促使胆囊收缩),然后由胆囊区沿肋沿下向左上方挤压达到剑突,再由剑突右侧垂直向下按压达脐旁,反复按摩3—5次,约5分钟。当患儿剧烈腹痛突然缓解,再次挤压无不适反应时停止。无效者可再次推压,如经3次推压治疗仍未成功,表明蛔虫已死于胆道,不宜再用此法。病程超过1周且具有其它并发症及胆道手术史者禁用此法。
七、西医疗法
1.驱虫治疗
(1)左旋眯唑 儿童3~5mg/kg bw,夜间临睡前1次顿服,或早晚2次分服,便秘患者可同时给服轻泻剂。是驱蛔虫的首选药物。
(2)阿苯达唑(肠虫清) 每片200mg。2岁以上每次2片,临睡前顿服。
(3)复方甲苯达唑(速效肠虫净) 每片含甲苯达唑lOOmg,盐酸左旋咪唑25mg。4岁以上儿童每次2片,1次顿服。4岁以下酌减。
2.并发症治疗 . .
(1)胆道蛔虫 主要是解痉镇痛、驱虫和控制感染。
(2)蛔虫性肠梗阻 梗阻不完全者可放置胃肠减压管和补充液体;疼痛缓解后驱虫(驱虫可用药物,亦可氧气驱虫,儿童每岁给氧100,~150ml注入胃管内,治疗后给泻剂1次).
若经上述治疗后,病情加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护理) ’
一、预防 .
1.控制传染源,积极开展定期的普查普治。尤其是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应按期进行驱虫治疗。 .
2。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饮生水,生食蔬菜瓜果必须冲洗干净,食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指头,不随地大便.
3.做好粪便管理和改良肥料;有条件时可推行多种高温速成堆肥法以消灭粪便中的虫卵,可以防止大量虫卵进入土壤,减少人群受染机会。
4.在流行季节(约7—8月间)后2月左右驱虫,可使感染人体的雌虫在排卵前即被驱除。 .
二、护理 、
1.勤剪指甲,食前便后洗手。
z。多食新鲜蔬菜,少食或忌食生湿助热之品。
3。口服驱虫药后要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切忌便秘。
4.注意服驱虫药后的反应及排虫情况。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蛔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若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来去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则死。”
《小儿药证直诀。虫痛》;“面咣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
《活幼心书.腹痛》:“鱿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咣白而间黄色,肉食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蜕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叹咀五苓散,亦加乌梅水煎投。”
《幼幼集成.虫痛证治》:“小儿虫痛,凡脾胃怯弱者,多有此症。其攻虫取积之法,却又未可常用。及取虫之后,速宜调补脾胃。或集成肥儿丸,或乌梅丸,或六君子汤多服之。以杜虫之复生。”
(现代研究]
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与上海、天津、北京、广西、黑龙江及西藏等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协作,对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一一虫种的人群感染状况进行了首次调查,查明了主要虫种的人群感染率和特点。结果:我国人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在年龄分布上以5—9岁组最高(73.651%),其次是10—14岁组(70.974%)。在主要寄生虫中,蛔虫感染率在5—9岁组最高,鞭虫感染率10-14岁组最高,然后又各自下降,到20岁以后各年龄组变化较小。钩虫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我国14岁以下儿童约为3.1亿。根据本次调查推算,其中有2亿多儿童感染寄生虫,并以感染土源性寄生虫为最严重。14岁以下儿童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1.9亿、7000万、4000万和8000万。从职业看,学生的蛔虫感染率最高(48.4600/)。故寄生虫,尤其是土源性寄生虫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妨碍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生的肠道寄生虫防治提到议事日程上。而在预防上既要重视易感人群,又要重视家庭内的互相感染,这样才能杜绝重复感染,降低人体寄生虫的感染率。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与河南、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内蒙、云南、山西等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协作,对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的趋势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照过去的调查资料研究发现,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动所致许多人体寄生虫感染率呈明显地下降或上升两种趋势:一是蛔虫、鞭虫、姜片虫、钩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二是囊虫、旋毛虫、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以明显上升为特征。然而尽管目前蛔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有下降趋势,但南方部分省(区),特别是施肥仍以人粪为主的地方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加上人口总量大,受威胁的人群多,因此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总人数仍十分惊人,防治工作仍不能放松。
二、药理研究
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安蛔、驱虫的药理作用,取得了不少成果。
1.乌梅丸 主要有以下作用:①麻痹虫体,抑制蛔虫的活动。有人曾将未用驱虫药,手术直接取出的十分活跃的蛔虫20条,分别放入37℃生理盐水及30%、5%的乌梅丸溶液中,2分钟后发现生理盐水中的蛔虫仍十分活跃,30%乌梅丸溶液中蛔虫呈静止死亡状态,5%的乌梅丸溶液中的蛔虫活跃性明显下降。乌梅丸有明显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属麻醉性质,无直接杀灭作用。②使胆囊收缩增强,胆汁分泌增加。⑧使胆汁趋于酸性,破坏了蛔虫停宿生存的条件,促使蛔虫退出胆道回缩到十二指肠.④使奥狄氏括约肌弛缓扩张,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2。使君子 使君子驱蛔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系其所含之使君子酸钾。但也有人曾从使君子提得吡啶及其同类物,含量约千分之一,而吡啶类有杀虫及驱虫效能,故认为使君子的驱蛔作用可能与此也有关。另外还有报告使君子油与蓖麻油之混合物对人与动物也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
3.苦楝皮 本品驱虫有效成分为川I栋素。川楝素具有较强的驱蛔作用,低浓度时使虫体肌肉异常兴奋,高浓度时使虫体肌肉麻痹。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这可能是川楝素驱蛔的作用原理之一。”,
三、临床研究
1。关于望诊诊断蛔虫病的观察研究 关于望诊诊断蛔虫病,现代有较多报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面部白斑。②巩膜蓝斑。③指甲白斑。④下唇粘膜粟状小点。⑤舌面密布刺状红点(苔腻者见舌面密布花斑).以上具有1项或l项以上的虫斑,均谓有虫的表现。对其临床应用的价值,近年来提出了有诊断意义与无诊断意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如张傲清报道:对庐山第一小学的934名学生进行反复观察,并以镜检大便虫卵为对照,发现面部望诊对临床简便诊断小儿肠道蠕虫病具有一定价值,有证镜检符合率为88.7l%,无证与镜检阴性符合率为85.57,/6,总符合率为87.6l%。陈玉芳等认为,用中医诊断方法诊断蛔虫病准确率高,并可节省大量粪检工作.采用中医诊断蛔虫病的主要项目有:①面部干癣样白斑,②巩膜蓝斑,⑧甲部云斑。而另有人则认为用望诊诊断其阳性率与假阳性率接近,无特异性;而望诊阳性体征的患者在驱虫治疗后数月仍有约90%的人未消失或部分消失。现有资料表明,目前仍没有任何关于虫斑的文献及组织学和病理学依据,患过疟疾或细菌感染之类的疾病可有虫斑体征,或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等。因此对于望诊诊断蛔虫病的临床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2.治疗研究 近年来对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等急症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较多,均认为疗效较好。
秦亮自拟梅椒二黄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65例,其方药及治法为:黄连2g,川椒5g,乌梅、使君子肉、鹤虱、生大黄(后下)各lOg,每剂水煎2次成200~300ml药液。分次频服。每Et 1剂,痛剧者每日2剂。结果治愈62例,好转3例,未见副作用发生。李金声等报道以逍遥散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基本方:木香、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柴胡、半夏、白术、当归、楝根白皮各12g,生姜、党参各16g,白芍20g,云苓24g,薄荷、甘草各lOg,槟榔60g。用药加减:白细胞中性增高及合并胆囊炎者加丹皮lOg,栀子9g,金银花、板蓝根各L6g;大便溏薄者减槟榔至12g,增白术至24g,加山药24g。煎法:以水1200ml,中火,煎取头煎300ml;加水600ml,中火,煎取二煎300ml。服法:于症状发作间歇时,徐徐温服头煎药(即服1次药,停6分钟,再服1次药,再停6分钟……大约在1小时左右服完300m1);2小时后,将二煎药1次温服。疗效满意。吴来好等自拟胆道驱蛔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疗效显著。方药组成:乌梅、川椒、槟榔、大黄各12g,左旋咪唑工50—200mg(冲服),寒者加桂枝、干姜;热者加黄连、黄柏;便结者加重大黄(后下)。每日1剂,水煎空腹服,服药后2小时进食流质。萧永明报道应用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32例,疗效满意。方药组成:柴胡10~30g,黄芩5—15g,大黄5—12g,苦栋皮工。一30g,二丑5—18g,槟榔1O一19g。服药方法:采用多次服药法,1剂煎成500—600ml,每3—4小时服药1次,以使药力持久。张松林报道用针灸合中药治疗胆道蛔虫36例,均获痊愈。治疗方法。针刺取穴:痞根(经外奇穴)、百虫窝(经外奇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外丘;配中药:黄连、吴茱萸、木香各15g,槟榔、苦楝子(火炮)、使君子各25g,枳壳、焦山楂各20g,乌梅30g,花椒2g,雷丸40g,甘草3g,水煎,在早、中、晚饭前及夜半各服1次,12岁以下小儿酌情减量。
刘洪梅等报道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39例已准备手术的患儿,取得明显疗效。治疗方法:①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充营养,增强患儿的体力及抗病力。②内服复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人参、黄芪、炒莱菔子,每次50—lOOml。1小时后,口服生菜油50-lOOml。⑧2小时后插胃管,由管内注入纯氧气。用量为5岁以下lOOml,以后随年龄每增加1岁加80—lOOml,最多500ml。, 结果39例全部治愈。黄品信等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12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苦栋皮、槟榔、莱菔子各18g,番泻叶、陈皮各15g,全瓜蒌、茵陈各20g。.煎取汁150ml~300ml,每次滴入lOOml~15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两天1个疗程。”
王荫三报道本病在没有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时,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效果好。同时认为若只用大黄、枳实、厚朴,往往蛔虫团松解较慢,而大剂量使用芒硝后,蛔虫团一般在24~48小时内即可松解,迅速排便排气,故合理使用芒硝往往事半功倍,而免去手术之苦。具体用法:大黄10--15g,芒硝20一30g,学龄前后儿童用此量一般未出现不良反应,幼儿斟情减量。腹胀加枳实、厚朴;腹痛加白芍:广木香、乌药。同时加入驱虫药使君子、川楝皮等。必须强调芒硝用量不宜过小,蛔虫团消散及便通后即停止服药。并可酌情配合补液、纠正酸中毒等疗法。魏良城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蛔虫性肠梗阻24例,结果较单纯西医治疗组为优。治疗方法:在禁食、胃肠减 压、支持和对症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缓泻剂和解痉药的应用,以及热敷、按摩、灌肠等法基础上,给一次冲击性左旋咪唑(4mg/kg bw),12小时后饮用自拟“通肠攻下汤”(大黄、枳壳、莱菔子、当归、香附、山楂、桃仁),根据年龄体重计量l剂,每4小时服1次。如未排便可再服1剂。如出现绞窄症状和腹膜炎立即手术。
可另查看《虫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