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何是二战的最大输家?
作者:胖熊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旧有的社会秩序被摧毁,新的雅尔塔体系被确立,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当今世界。
五大战胜国各自取得了收益,但英国作为旧秩序的最大受益者,虽然在战后争取到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在对比德日等战败国时,被调侃为「最大输家」,这又是为何?
经济上的惨重损失
二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作为自二战爆发后就「打满全场」的国家,英国在法国投降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单独抗衡德意的攻势,先后有40万人在战争中阵亡,经济损失约1500亿美元,大批硬通货及海外资产被用于筹集物资、支付军费、抵消债务。
二战期间英国本土
二战爆发后,英国人长期在欧洲、地中海、北非、东非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地区投送并保持兵力,对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英国在二战的直接损失最惨重的,是大西洋海战中的商船和物资损失,主要来源于在战争初期向英国本土运送物资的商船损失,以及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国向苏联运送物资的船队损失,英国自身损失了上千万吨的商船,以及大量从海外购置或从自治领、殖民地搜集的物资。当英国的本土舰队开始封锁德国的海外运输时,德国的「海狼」也在尝试掐断英国的「血管」。
英国运输船队
这种对于贸易线的绞杀与反绞杀,快速透支着英国的国力,再加上敦刻尔克撤退后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的英国,短时间内没有充足的产能,因此只能用手中的40多亿美元和黄金储备向美国采购,英国人甚至运用战时所得税的方式,强征了民间大量的美国公司股票、债券等硬通货来弥补资金不足。
这一切的顶峰,最后发生在1940年9月的「基地换驱逐舰」,即已经山穷水尽的英国政府,选择将西半球的巴哈马、牙买加等多个军事基地长期租借给美国,以换取50艘美国的超龄驱逐舰用于反潜。
行军中的英国军队
殖民体系的瓦解
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是建立在广阔的自治领、殖民地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基础之上。在一战期间,英国通过广阔的殖民地获取了大量的人力物资资金支持,为英国打赢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的各自治领和殖民地依然保持了忠诚,但这种忠诚却很快被英国本土的「骚操作」所淡化。
英国的殖民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最核心的是现在的英联邦成员,也就是一战后的自治区域,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高素质的劳动力,扮演着类似英国本土的角色。
北非战场上的英军,澳新军团是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类别是英属非洲殖民地、印度等,扮演着资金、人力、物力提供者的角色,这其中印度的地位最为重要,第三个类别是英国在中东等地的殖民范围,以武力压制,且最不稳定。
二战爆发后,英国为了争取殖民地支持,许下了很多模糊空洞的承诺,对殖民地开出了无法兑现的支票,这严重伤害了这些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关系。比如印度精英们天真的以为打赢了二战就能独立,最终等来的却是英国的镇压部队。缅甸精英们在被多次伤害后对英国失望至极,甚至寻求与日本占领当局的合作以谋求独立。
与英国军官交谈的印度士兵
对于最核心的白人自治区域,英国政府「欧洲优先」的政策,也严重伤害了他们归属感。澳大利亚组建了大批部队投入到英国在北非的战争,并付出了惨重损失。但在英国人丢掉了新加坡要塞,澳大利亚本土面对日本人直接威胁时,虚弱的英国军队却无法对这一重点殖民地提供保护。
美国军事力量的进入和瓜岛战役的开始,最终保住了澳大利亚本土。但不信任的种子就此埋下,澳大利亚总理强硬地要求将澳大利亚军团从中东撤回,殖民地军队不服从英国指挥,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与德日等本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不同,英国本土长期以来依靠金融贸易发展,大量生产能力被配置在各自治领和殖民地中,当这些地区在二战后一个个独立后,损失掉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这也使得在战后恢复上,英国的速度甚至不如战败的德国。
遭受德军空袭的伦敦
帝国难以维系
作为曾经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宰,英国本土在二战前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英国本土除了煤炭之外没有其他原材料,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固步自封的态度,又使得英国错过了一战后的产业升级。但是作为老牌帝国,英国在海外庞大的资产、投资及金融服务收入,发达的海运收入,足以抵消这些逆差,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二战中英国人既不像德日那样可以剥削搜刮占领国,又没有美国的强大生产能力,只能将资金筹措的手伸向国内,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的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支出的4/5,剩下不足部分,还需要依靠租借法案援助和殖民地的「贡奉」解决。
为了筹措经费,英国人出让了大部分海外投资,耗尽了黄金储备,并且欠下了大量外债。在1945年,英国就欠下了自治领及殖民地23亿多英镑的外债。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在海外大量的股权和实体投资,是需要变现为美元或者黄金等硬通货后,才能用于支付物资和武器开支,这也就意味着,仅仅是出售海外资产的过程,就是一次降价和抛售的巨额损失。
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使得英国的贸易逆差几乎无解,进而引发了战后的经济萧条。二战期间,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达到了40多亿英镑,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英国政府在战争中期就可能破产。当然,美国的经济援助不是免费的午餐,这是需要以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让渡为援助前提和条件。
战争意味着混乱,也意味着秩序的重组,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之所以是二战最大的输家,在于作为曾经的世界秩序主导者和经济金融中心,需要的是维系原有的国际格局,继续依靠着自己的国际地位收取英镑的「铸币税」和日不落帝国的「秩序税」。
英国组织的迪耶普登陆战,加拿大军队是主力
英国参与二战的原因,在于德国以武力行为,威胁到了这一传统格局的安全。以此类推,英国赢得二战的标准,在于维系原有的国际秩序和殖民体系,继续保持自身的国际地位,换而言之,击败德国并不是最终目的,保存好自己才是关键。
讽刺的是,取代了英国传统地位的,恰恰是其在二战中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二战后,世界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相继转移,美元取代了英镑,美苏又联合肢解了英法的海外殖民体系,彻底摧毁了日不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