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出一手艺人,十年出不来一买卖人”| 非遗大师系列访谈
“三年出一手艺人,十年出不来一买卖人,”彭小平略带神秘地说,“现在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包括非遗传承人没有几个知道。”
听到上面这两句话,你是否会疑惑,说话人是个手艺人?还是个买卖人?
作为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传承人,毫无疑问,彭小平首先是个手艺人。
他虽然没有出生在手艺世家,但家里面对他的宽容,让他能够花一生去追求始于三岁的热爱
彭小平小时候很淘,见什么,拆什么,唯独见了橡皮泥,他能够安静地坐着捏一天。当热爱变成习惯时,它便出现在了彭小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他对世界的观感:一双皮鞋,彭小平能观察到它的气眼,一件毛皮大衣,他能将其中一根根毛给看清楚。而这些,也为他后来传承面人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小平在高中之前,一直没有师父带。他就靠看大师展览、去庙会观察作品一点一点自己摸索。一直到1978年高中毕业,18岁时,彭小平入职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后,他才因为机缘向面人曹的徒弟白波拜了师。入了微型核桃面人技艺这一行。
(彭小平和他的面人 图自网络)
现在他的作品在整个面人圈出了名:三十个面人放在半个核桃壳里的“蚂蚁塑”、2008个核桃面人福娃组成一副申奥成功纪念作品…… “面人彭”名号因为这一件件夺人眼球的创新作品立了起来,而他名号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响,也离不开他作为“买卖人”在商业上的探索。
“我是北京(应该也是全国)第一位下海的非遗传承人。”
彭小平在很多采访中都会兴奋地说起这件事。
规模化、加入机器生产、做OEM……许多人觉得彭小平在传统技艺现代化、商业化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但19岁便下海经商的他,其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传统手艺人还在小作坊里为一件作品鏖战时,他已经开始尝试起了规模化生产。自己先创出模板,徒弟再批量制作。对于这种方式的对错,即便是在现在,都能引起业内业外的争议,更别说是在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处处都是艰难。我们当时的章都是三角的,到哪都不认。以前人们还对私人、个体企业有顾虑。”
除此之外,还有客户的刁难。彭小平接到的第一个美国的大订单就让自己赔了不少钱,因为违约罚款。当时客户在收到彭小平的货物后,用卡尺来卡面人的尺寸,以此压价。可彭小平第二年还敢接这个客户的单,并让自己的产品达到他们挑不出毛病的水平。“后来,我的产品对方一律免检!”彭小平有些骄傲地说道。
这些困难,彭小平很少在大众面前提起,即便提起,似乎也只是成就之前的插曲。谈及此,他说道:“因为这些对我都不算什么,我做好我本身的事情,捏好我的面人就行。”
而这,也正是彭小平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虽然他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只是“手艺人”。
本期“非遗大师系列访谈”嘉宾彭小平,以“手艺人”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他对非遗技艺与传承的感悟。
搜狐文化:请问面人的价值在哪?
彭小平:通过这么多年的制作,我发现我们的老师父,他已经把他的智慧、感悟加进了我们的原料中。您看现在有玉石、景泰蓝、玛瑙、象牙等,它们不用雕,就价值连城。
我是做面人的。早上俩包子多少钱?一根油条多少钱?它(原料)不值钱。可是一旦做到这么小的时候,面的可塑性达到了其他材料所不能达到的水平。无论金、银、玛瑙或象牙,都达不到面的精细程度。
这么一个小小面人它有什么价值呢?把面人拿出来上咱们天平,它和黄金是一个价格。我想这就是咱们传统所说的点石成金。手艺人通过技术、技能改变了这普通的面。
(彭小平捏面人 图自网络)
我在历史博物馆学会这项技艺之后,正赶上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号召大家自谋职业。正好我有一技之长,所以有幸,我成为了咱们北京(应该也是全国)第一位下海的非遗传承人。1981年的1月26号,我领了营业执照,以面人为生,以它作为自己生存的平台和本能,一直走到今天。
搜狐文化:请问面人和泥人在制作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彭小平:实际上面人和泥人是姊妹艺术。我们面人,可以说,在解放以前都不入行,叫“摊乞”,没有任何的地位。当时面人从业者的光景都不怎么好。直到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咱们传统民间艺术给予了扶植和关怀。周总理亲自把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汤父子请进了中央美院,我们的民间艺术这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政府还组织我们非遗传承人去英国、德国、美国……到处去展览、去传播。我们去台湾就去了9次。台湾同胞看到我的面人之后,说只有咱们中国才有这么好的手艺。通过这种交流,我就感觉到,民间文化、艺术之间没有界限。
搜狐文化:请问您当时学面人这项技艺时,遇到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彭小平:我1978年学艺,到1980年开始从事非遗的制作,处处都是艰难。我们当时的章都是三角的,到哪都不认。不像现在说我是私营企业,这不行,因为以前有文化大革命,对私人、个体都有顾虑。
其实这些对我都不是什么,因为我本身就做好我的事情,捏好我的面人就行。
更多的还是外因,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合作方不讲诚信。比如说之前我们进到一个特别著名的旅游区,他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对我们隐瞒。我们非遗传承人进去,等于是给我们设了一个坑。他们收了我们的抵押金不退,处处刁难,我觉得都是这些外来原因。
我们自身的问题,我觉得都能克服、化解。不管任何一个技艺,它都跟社会是相通的。如果连这些问题你都解决不了,你的技艺还如何传承下去?
搜狐文化:说到传承,想请问您收徒的情况如何?
彭小平:我的徒弟很多,有徒弟都跟我学习30多年了。我女儿也跟我学习,现在也是非遗传承人。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也好,我们的非遗也好,它是有受众的,而且也是受欢迎的。我觉得现在,对于非遗传承人,对咱们非遗技艺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搜狐文化:您对传承这一块有什么计划吗?
彭小平:我觉得如果让年轻人死记硬背,他不看,你给他摁在这儿学都不可能。但是当他走入社会了,他了解一些了,每一个人对是非美丑都是有辨别能力的,逐步他就会喜欢上传统民间艺术。
日本有专门收藏我们面人的,尤其日本的三国协会,日本人喜欢我们的名著,喜欢我们的三国,他们居然就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协会。三国协会就收藏我们中国的这些与三国有关系的这些非遗作品。这个团队收藏了我们30多年的,那么有的面人拿出来,我都已经没有记忆了,因为做完就卖了。所以我想传承的关键在本人。我们每一项的技艺在于本身,就是你的。艺术是不断地前进。你做的东西如果是被大家推崇、喜爱的,你就有传承的土壤。这个我觉得不必去说,大家自然就去追捧了。如果说为了传承而传承,我觉得这不是最佳办法。我们要用巧力,就是自身把东西做好。
比如我们的微型核桃面人,我们做到最小的22个面人。现在我们的面人拿出去,到国际上各个地方,别人一看,为之一振。
彭小平的奥运题材作品 图自网络
搜狐文化:您现在每天还都在做面人吗?
彭小平:对,都在做。今年正好是我本命年,60岁。实话说,我们这项和其他的技艺还不太一样,它对视力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作品很小。我估计在70岁以后,岁数再大些,就吃力了,所以我想趁着现在,精力各方面都还可以的时候,再进行一些创作。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好,非遗也好,它不是孤立的,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实际上是我们5000年的文化带来的。
在我们老的工商业者、手艺人中有这么一句话:三年出一个手艺人,十年出不来一买卖人。什么意思呢?不是一个技艺,而是整个行业,三年就可以出一手艺人,因为学手艺就是这么一个学法。但为什么十年出不来买卖人,学买卖要有什么?要有灵性,不是说是个人就成了。我觉得这里的灵性在非遗传承上也非常重要。非遗技艺,不是谁都能来学。应该有一个区分。每个人也有自己擅长的技艺,摇元宵的、做寿桃的、做剪纸的、做景泰蓝的、捏泥人儿的,也有人做销售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行业才能整体发展。
参考资料:
1. 面人彭 古老技艺的青春再塑者-王露
2. 彭小平的面塑人生-陶枫 吕梦
3. “面人彭”巧手捏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