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伯巨上书死狱: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其实,在朱元璋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之后,就已经有人意识到未来的隐患了。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星相异变,朱元璋下诏,求取直言。

此时,以国子生授职平遥训导的叶伯巨向朝廷上书,其中言及:

“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所谓分封太侈,主要就是针对朱元璋大封皇子一事;

所谓用刑太繁,主要是针对朱元璋的残酷嗜杀;

所谓求治太急,大约是针对政令的苛急与制度的急就。

叶伯巨书上之后,朱元璋为之大怒,他说是:

“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也就是说: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然敢离间我朱家的骨肉至亲,赶快把他逮来,我要亲手用箭射死他!”

随后,叶伯巨被逮押至京师。

其时,丞相为了救护叶伯巨,他乘朱元璋高兴时,报告了叶伯巨已被解送到京的消息。

于是,朱元璋命令,将叶伯巨下入刑部大狱(并未亲手射死)。

后来,叶伯巨病死在了狱中。

上文提及,叶伯巨上书中的所谓“分封太侈”一事,就直指朱元璋的分封皇子的行为,当然,对此,他并不是泛泛一句带过,而是有详细论述。其文云:

“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也就是说,叶伯巨在上书明确指出:

“虽说本朝分封诸王,是为了防止宋、元两代朝廷孤立、宗室不给力的弊端,但是,现在分封秦、晋、燕、齐、梁、楚、吴、蜀等同姓藩国,没有一国不连邑数十,没有一国的城郭不亚于天子都城的。更何况,这些藩国的甲兵卫士强盛,不过几世,恐怕这些藩国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一旦势力形成,再要削其地、夺其权,这些藩国必然会不满怨望(潜台词:不满怨望而有地、有权、有兵甲,必然起而叛乱。)。更有甚者,这些藩国在没有威压的情势下,也会伺机而动,觊觎大位,这可是防不胜防的。不要说藩国与朝廷是骨肉至亲,就历史而言,同姓藩国叛乱时,哪一个同姓藩国不是朝廷的骨肉血亲?这一情况,不惟汉代分封同姓王后出了问题;晋朝所分封的同姓王之乱,也是一样的隐患、甚至后果更为严重。”

叶伯巨上书之中的担忧,很快便得到了验证。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病死。

同年,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朱允炆确定为大明江山的继承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之后,马上就意识到了藩王的威胁,于是,他便开始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

同时,朱允炆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他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藩。

结果,朱允炆一出手,朱棣便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

随后,朱棣挥师南下,与朝廷展开了争夺江山的战争,即所谓的“靖难之变”、又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下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乱之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其在宫中自焚而死;或说其由地道逃出,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太宗[明世宗(朱厚熜)改上庙号为成祖]。

(本篇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