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德国记者笔下的清末全景图 一八九八
http://www.CRNTT.com 2021-06-04 15:07:18 |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发表在大公报表文章说,提起西方人写中国,最早是十三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给后世留下的那本著名《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另一本比较出名的同类著作,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西行漫记》,又译作《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这本书记述一九三六年六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在当时美国和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其实,还有另一本更全面介绍中国的书:德国记者保罗.戈德曼(Paul Goldmann)所写的《一个中国的夏日》(Ein Sommer China),该书德文版于一八九九年出版,但因为种种原因,作者和他的这本著作似乎被遗忘,直到一个世纪之后,一位国王湖小镇上的华侨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尘封的旧书。 文章说,三年前的八月盛夏,笔者和几位好友组成家庭团到欧洲自由行,第一站慕尼黑,我以前的学生Simon十多年定居国王湖附近小城,那天专程开车到机场接我们,Simon为我们安排好整个行程,包括到他的朋友吴伟栗先生位于贝希特斯加登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科普勒克酒店作客,这位吴伟栗,就是发现《一个中国的夏天》这本书的那位华侨,他经营的这家有两百年历史的小酒店离国王湖很近,晴日可遥望阿尔卑斯山上著名景点“鹰巢”(希魔别墅)。 那天晚上,吴先生夫妇请我们一行大块吃猪手大杯喝啤酒,席间,吴先生听说我们一行有几位是资深媒体人,便提及不久前他淘到一本旧书,是一名《法兰克福日报》记者一八九八年夏天到中国采访所写,我说一八九八年德国强迫清廷租借胶州湾,德国记者就跟过来了,见我们感兴趣,吴先生马上到办公室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正是那本旧书:发黄的封面上几个红色大字Ein Sommer China排成三行,配一幅中式栏桥水榭版画,我小心冀冀翻了几页,吴先生又抱出一大摞中文书稿和一本新书,原来他已成功取得该书的版权再版了德文版,正在策划推出中文版。吴伟栗兴致勃勃告诉我们,作者在这本书中讲述到广州、上海、武汉、天津、北京等地采访,以及访问荣禄、李鸿章、陈季同等人的详细内容。我一听有点吃惊,时值甲午战败不久、青岛胶州刚被强借、戊戌变法刀光剑影,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个德国记者越洋跑到中国,还采访到几位权倾朝野的大人物,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低估,但笔者孤陋寡闻,这本书在中文世界似乎未曾听闻。我告诉吴伟栗先生,出版中文版《一个中国的夏天》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行两位新闻界出身的好友吴兄和陈兄均表认同,企业家谢先生则表示,如有需要愿助一臂之力。当晚宾主酒喝足,夜已深,阿尔卑斯山消失在雨中,我们明天还要赶路,只好匆匆告别。 最近两、三年,我一直与吴伟栗先生就《一个中国的夏天》一书中文版翻译和出版问题保持沟通,就该书部分章节中文翻译初稿提出意见,可以算是第一个读者吧。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德国威逼清廷签署《胶澳租借条约》,强租青岛和胶州湾为期九十九年。大约一个月后,《法兰克福日报》记者戈德曼乘搭普鲁士号邮轮从热那亚港口出发,五月十二日抵达香港,六日后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到武昌、汉口,再往上海、胶州、天津,最后一站北京,他离开北京时已是十一月,是北方的冬天了,即是说,戈德曼在中国的采访时间不止一个夏天,而是由初夏持续到初冬,足足半年。正如我当日的预感,这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纪实作品,戈德曼以一个西方记者的视角和职业敏感,对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的社会现状,包括正在发生的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和一些重要人物,作出详细介绍,更辟专章介绍上海夜生活、中国铁路、中国报章媒体、在中国的德国军事教官等等,作者对荣禄、李鸿章、陈季同的独家专访,内容精彩,非常难得。这本书称得上是一幅十九世纪末中国全景图,确切地说,是一幅外受列强欺侮、内部分崩离析的清朝末日图。我觉得作者的目的,或许不仅是为了让德国人了解这个刚刚被德国征服的遥远的东方古老帝国,也不排除为德国当政者“报料”的可能性。 文章说,近日接吴伟栗先生告知好消息,已和北京一家著名出版社签署协议,中文版《一个中国的夏天》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在内陆正式推出,吴先生特别提到,为感谢《大公报》领导的关心以及对该书前期策划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授权《大公报》先行独家连载部分章节。我相信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可以从这本关于一个多世纪前中国的纪实作品中,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知,并且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为今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倍感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