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到底有没有错误之处?

很高兴您这么认真得对待我的回复。您整理了很多《内经》“不正确”的地方,起码证明您读过这本书,且有认真思考过,比那些没读过原文甚至只是听说就跟风批判中医经典的,张口就说古人的认知一定存在错误之处的无知之徒强。

我只是个热爱中医,热爱中医经典,并有幸初窥门径的的小医生,虽反复研读《黄帝内经》,读懂之处尤不及百分之一。金元大医刘河间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才敢言大有开悟,治病可百发百中。固欲明其中之玄妙,非强志久研,不可明了。

我可以读懂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错误的地方,用之于临床,更是惊叹于祖宗的智慧,在解剖条件恶劣,无仪器辅助的情况下可将人藏府腑生理关系和疾病发展理解到如此地步。那些丝毫没有头绪的论述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文献的残缺或者错简,但大部分还是因为我学识尚浅。下面我尽我所学,尝试回答你的疑问。

1、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您的疑问可能是胡须长否的原因在于雌雄激素,而非气血充盛与否。汗颜的是,您找出的这句话很多中医医家,包括古代医家都没有重视起来。内经明确说了妇人不足于血,因为月经的关系导致每月都有失血,所以才有妇女较男人更容易患血不足之症,也是四物汤(补血之剂)从古至今在妇科病中广为应用的原因。而一些人虽也用四物汤,理论确是“女人为血之体”,讲女子血少误传为血多,实在是谬论。这也是造成中医乱象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比如古人留下来一些方子好使,一些后人们用起来有效但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牵强附会的编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方子,沽名钓誉之辈再成立一个学派,因为理论源头就是错的,于是一代不如一代……各家还吵来吵去,然而刘河间在天上看着,得说“菜鸡互啄”。回到这个问题,内经里讲,精气津液血脉是一气,是同物异名,由状态、位置、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所以中医里血的外延很大。现代医学讲,雄激素有促进肌肉生长和红细胞生成的作用,男性女性身体里都有雄激素,男多女少,所以男的胡须更茂盛,男人也普遍比女人力气更大。而中医说女人较男人的血少,血少胡须少,血是阳气,阳气较少力气也就较小。二者并不矛盾,只不过现代医学更为微观,而内经的道理过于宏观。但这按中医的逻辑并没有错,从结论来看也没有问题。且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并指导治疗女生胡子多,男子胡子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2、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这一段前面还有: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足不如右强也。

简单查了些文献,虽然不是双核心、也不是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期刊,可信程度请君自行判断吧。前苏联科学家发现人的左耳比右耳听力强【刘军安.左耳、右耳不一样[J].中国保健营养,1995(10):43.】。生理学研究表明,左眼血液循环比右眼更平稳,血氧含量、脑激素分泌量更充足,左眼的肌肤组织也就更有光泽和富有弹性,所以左眼比右眼显得更有魅力,更明亮有神。【沈权民.人体“左部”更具优势[J].祝您健康,2014(11):53.】。这些和内经也不矛盾。人右利手远远多于左利手,迈步先迈右脚远远多于先迈左脚的也和内经不矛盾。

这里的东西方指的是人的左右。对于人体左右哪边病的比较严重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肝病多左边,肺病多右边,女性右为逆,男子左为逆,即女性多病左边,男子多病右边。具体到某一个某一个疾病的时候,要看哪一个原因占的比重大。这一点仍需临床观察体悟。

3、《黄帝内经-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到底是脑渗为涕还是肺为涕?《黄帝内经》各篇论文作者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后世信徒,基本上采取“不争论”的原则,各取所需,很少评论谁对谁错,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理论,稀里糊涂的治疗,稀里糊涂的痊愈。

首先我不认为内经各篇是不同作者写的,其次医学不是宗教,用信徒是显然是在黑中医学者,至于“不争论”原则是你看的书少,用《至真要大论》解释《伤寒论》第一人成无己,他的《注解伤寒论》是目前来说最有思想,最有价值的注解版本都有被喷的,更别说其他医家的,都有不同观点并著作成书,何来不争论?现代发表的论文倒不乏不求甚解,望文生义,东拼西凑,各取所需之人,为了“科研项目”“国省自然”“毕业论文”“小论文”……根本不思考文献中的思想源流、内涵到底什么,真假不辨,是非不分,拿来就用。理论不稀里糊涂,只有学的稀里糊涂的人。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肺主通调水道,主肃降,需要把喝进去的水布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若肺肃降失常,水液降不下来,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出。这是肺为涕的原因。脑液与鼻相通,肺失肃降,脑中的水液也降不下去,就会从鼻窍中流出来,成为涕,故曰脑渗为涕。两者不矛盾啊。内经中讲,胆移热于脑,为鼻渊,也是鼻与脑相连的一个体现。

4、“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说:“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还说:“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这个“断死期”是内经里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恕我无法解释,因为我也不懂。但是我不明白你为何觉得这段话是错的。你是知道病的传变规律?还是这段话有逻辑漏洞?

5、“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不过是一个储藏胆汁的小囊,需要的时候流到胃里帮助消化脂肪性食物。这个小囊能够掌控十一藏吗?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囊,十一藏都乱套了吗?人就完蛋了吗?

中医里的胆不仅仅是胆囊,还包括胆管,肝分泌胆汁这个功能。胆是少阳相火,也是人身体阳气生成的重要参与者。这句话向来有争议,我理解的是:人体的后天之气全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五藏六府,四肢百骸,而胆参与其中,有着不得替代的作用,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着其他藏府营养来源能不能得到保证。拿现代医学讲,胆汁不光参与脂肪代谢,还参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有中和胃酸的作用。维生素的特点就是量少作用大,且对人各个系统都有影响,若是胆汁减少,维生素不足,会影响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你觉得消化脂肪不重要,可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血脂的异常密切相关啊,再严重点心梗脑梗,人能不完蛋么?最后:取决和掌控是两个意思吧?胆是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不足,这个人胆子小,做事犹豫不决。打个比方说,这事做不做是胆的事,怎么做是是十一藏的事,这人胆小啥都不敢干,十一藏只能干看着,说取决于,不是很形象么?

篇幅有些长,但是表达出来的还是比较局限。对于不是学中医,或者不具备经典思维的人来说,可能还是很难理解,甚至不能接受。

科学的思维是:假设它是对的,然后去验证他,如果和假设是一样,那这个假设就是对的。我假设《内经》里的东西都是对的,我将这套体系用于临床,确实能指导临床并取的相当不错的疗效,那么他就是对的。我之所以确信没看懂的也是对的,因为没学之前,也觉它有很多错误,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内经是对的,且每每如此。所以我相信没有错的,只有看不懂的。如果有一天我百分百确定内经里的某一论点就是错的,那么我的假设失败,你是对的,内经里确实有错。我也期待那天的来临,因为那时,我起码也是刘河间的水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