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生:感受 千年的转经路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谈起拉萨,不得不谈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不得不谈转经和磕长头的人。如果你没到过西藏,无法看到世界上还有如此伟岸的宫殿;如果你没有来到大昭寺,你根本体会不到在千年经道上转经人的信仰,更无法领悟到磕长头的朝圣者什么叫虔诚。
藏传佛教的信徒,不但转神山、转神湖,也会转庙宇,转圣城。这,作为他们日常修行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信徒则是扶家携口来到寺院,一路抚摸路边长廊下大大小小的转经桶。由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组成了一股转经的洪流。
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的经道中,我只是洪流中的一员,一位观光客而已。我努力调整行进中的脚步,想跟上转经人群,有时注意力偶尔被一块雕刻的图案或一种惊奇吸引过去。在这拥挤却又沉默的转经道旁边,可以说每一个静物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在转经道上,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朝圣者和观光者。转经桶被转经人,用他们最虔诚的手摸得明光发亮。我试图弄清楚在这条千年转经步道上,承载了多少人的愿望与梦想?每个人心中的愿望,应该都是美好的,善良的。看转经道上虔诚的人们迈开自信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此时,我着实看不懂他们的内心,他们也读不懂我,我们彼此走在各自的世界里......
藏民族都是一代一代从小跟随长辈潜移默化的“一生信佛,转经、磕长头”。这是他们一种神圣的宗教信仰:念经、修心、施善。我爱佛教的学说,甚至我喜欢佛教这种文化的宽容、平静和善良。所以,有时见了穿长袍的僧人也觉得亲切。
大昭寺旁的白塔桑烟袅袅,随风四处弥漫,无数个体小商铺围分布在大昭寺转经道旁。在转经道上有手持转经筒的藏佛信徒,有执着磕长头的朝圣者,有怡然自得、穿戴各异的国内外游客,他们都怀着不同的心情,行走在夹杂拥挤大昭寺转经道上,每天重复着。人潮汹涌,场面浩大,形成了一条流动的风景线。
进入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朝圣者,有的信徒看上去本身并不富裕也主动捐助。虽然也有伸手要钱的贫民,但寺庙中施舍的钱币,无人看管,却无一人贪婪。我想,这也许就是藏传佛教信仰的力量吧?!
在西藏,小伙子没去朝圣,人家会看不起的,他们相信尊崇的是经过朝圣路上历练过的人,每个人都以额头有块老茧为容。一位十分虔诚磕长头的藏族妇女,为了朝圣,宁愿放弃了相夫教子舍家撇业,也要一步三叩首行进在朝圣的路上。额上因为磕长头留下的茧子也沾上了泥土,在红肿的眼神中又流露出“刚毅和虔诚”,甚至有些“冷静”,表达出她那种顽强巾帼不让须眉的“神色”。
趴下,立起,行步,乃至走几步,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伏在大地的整个动作,极其庄重,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久久凝视这撼动人心的一幕幕,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被感动得默默无语!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执意的人,不管头顶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为了他们心中朝圣的“伟大理想”,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履。然而,朝圣的路上,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体质,需要毅力,需要战胜种种困难。这是世界上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之旅、毅力之旅。即使在朝圣路上饿死、病死在途中,也会委托同伴把自己一颗牙齿带到目的地。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虔诚的朝圣者走在那条路上,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毅力?藏民以此方式表达他们对佛祖的敬畏与崇敬,让我这个外来者充满着震撼与感动。
西藏到处都是浓郁的宗教氛围。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河谷、山梁上,经幡处处飞扬。藏民确信,他们渴望那无数转经筒摇动着无数个希望,渴望满天的经幡招摆着五彩的吉祥,渴望洁白的哈达奉献着洁白的祝福,而糌粑浓郁的酥油茶、青稞酒弥,确确实实散发着幸福生活气息。
记得有一部电视片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那是西藏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西藏的诱惑》,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西藏——那片不可思议的神奇土地。那首激荡人心又发人生省主题歌,唱出了来自世界各地、怀着各自不同需求和心情的人、一路风尘扑扑的朝圣者和观光客心情:
我向你走来,
捧着一颗真心,
我向你走来,
捧着一路风尘。
啊,真心,啊,风尘,
芸芸众生
芸芸心
人人心中有真神
不是真神不显圣,
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
奥------
作者简介
张德生,四平市人,年已花甲,仍有一棵不老的好奇心。运动、旅行是我最爱,闲暇时用文字记录身边的寻常事,感觉生活就是一首快乐的散文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