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记忆 | 席迎春

策划:曾小霞  樊建华  程桂彬

特约指导:予衣  黎落  赵安琪

友情嘉宾:石俊阳


| 散文坊
刊登优秀散文作品。请把所有文字放在一个WORD里附件发送,便于审稿。
用稿要求:800—-2000字
方式:邮箱  1070847873@qq.com
◆征稿时间:6月7日至7月20日;
◆严格按照格式要求,原创首发;

草房记忆

作者:席迎春

席迎春,陕西山阳人。作品散见《小小说选刊》《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青年文学家》《教师报》等纸媒和网络平台,诗歌入选多种选本。诗观:写诗要见解独特,诗要走出平庸。

草房记忆

现在见到草房,不代表贫穷,代表的是一种怀旧,代表的是时尚。现在见到人穿草鞋,也不代表贫穷,代表的是时尚。
我小时候,见啥都想学,我学大人打草鞋,大人们就是不给教。大人们说,草鞋是穷人穿的,以后会富起来,富起来的人不会穿草鞋。在学校读书,老师为了鼓励我们用功读书,老师对我们说:“你长大了想穿草鞋还是想穿皮鞋。”当然,谁长大都不想穿草鞋,那是贫穷啊!谁都想把日子过好,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人们的预测也是有道理的,但现在会打草鞋的人太少。让那些赶时尚想穿草鞋的人,更是一鞋难求。我认为当初的老人们,没有估计周全,预测也不准确。老人们要是给我把打草鞋的手艺教给我,我现在退休后,打草鞋卖,也能卖下好价钱,草鞋成本低,赚钱高。
而草房有个坏处就是会长草。长草不好,活草最易腐蚀房上的草,就会漏雨。那时候人还没有发明塑料纸,在房草下铺一层厚塑料纸那多好。老家人住的草房,从远处看黑灰色的,平展展的,草房上面表层的草腐蚀后,就像森林里的树叶烂成黑灰腐蚀土。要是上面长上苔藓,像是在草房上,披上绿绿的毡,下雨水顺着流了,而草房不漏,家里也不潮湿。
春天是最爱长草的季节。村里人爬上草房,用滚滚的开水,倒滚开水烫草,那是一种办法,也是一种无奈。那时候,还没有灭草灵那农药。冬天人们上山割草,盖草房用的那种草,那草秋后干枯,草秆和草叶都是白色的。那草叫硬秆草,草高3米左右,秆有筷子粗,就像细细芦苇。把割回来的硬秆草,捆成小把,把竹子劈开成两半,把草捆排排挨紧夹住,把房上的一层腐蚀土,慢慢地扒掉,把竹片夹好新草,顺着屋脊朝下顺着铺,用构树皮把新草和旧草捆在一起。草铺盖完后,在屋脊和房上压上几根椽子,用绳子绑好。盖一回新草要管三、四年。
唐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里,有一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是茅草房,卷掉三重茅,基本上把一大半草都刮掉了。一般的草房有5、6层茅草,我小时在家看大人们盖草房,我清晰地知道盖草房的工序。有人说草房很低矮,其实不是啊!草房最怕失火,草房最会失火,草房就是盖的草再厚,也比瓦屋承重轻。
我们老家人盖的草房也不低矮。后来人们会烧瓦和砖,请来了瓦匠后,修窑烧制瓦和砖,慢慢地富了起来。解放前,有土匪抢杀和烧房,人们只要有吃的就不错了,就不在乎住房。解放后,社会稳定,人们慢慢富足,就不再盖草房,就时兴着盖瓦房。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农村人的理想是:三间大瓦房,石灰泥白墙,花花被子蚊帐床,就是美好生活,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共产主义的生活。
现在老村落少了,草房就更少了。它承载着儿时的欢乐梦想,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到60年代,我们村里,只有一户住着草房,其余的人都住上瓦房。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家草房上压草的几根椽子上,长着黑黄的木耳,在那年代,吃不饱饭的时候,看到那木耳真叫人口馋。孩子们偷偷地上到草房上,偷采压草椽子上的木耳,把草房上面坐了个坑。这家人看到后,老认为是火神爷坐到他房子上,要烧他的草房。天火离不了地火引燃,他家就格外地小心。吃完饭后,把灶坑里的红火炭,用冷灰盖住,灶房旁不放多的柴草,以防万一,小心灯火,避免失火。那草房的土楼上放着以后盖房的硬秆草,没有地方放,就放在露天地方,雨淋湿就会烂掉,连点灯用火都要谨慎。有一天夜里,他全家人在外面乘凉,看见一颗带着火尾巴的流星从东面滑过,他迷信地认为,落东烧西,西边就他一家人住草房,他要奋斗,要盖瓦房,瓦房安全不易失火。有时候信鬼就有鬼,有一天中午,他家正在做吃饭,他家的土楼上,一只巨大的黑蜘蛛,拉了一条丝,被烧滚在灶台口边,灶台的明火引燃蛛丝,楼上的草瞬间燃大,他家的人扑不灭,在家里寻了一个破铜锣敲着喊村人,救火。等村人赶到时,已经没有救了,火太大,家人一想,他怎么忘了一个一岁女儿还在家里的土炕上睡着,失火的家人哭天喊地的,村子里的一个人,把邻居里的一条破被,在门前小河里泡湿,头顶着湿被,飞快冲进家里救出小女孩。女孩救出后,家里粮食啥也没有救出。这家在政府和亲戚邻居的帮助下,盖起了瓦房,从那以后,我们村子里就再也没有了草房。
而现在偶尔在旅游景区看到的草房,那是简易盖的,用草盖上就行,也带些装饰的美。
草房承载着我儿时的欢乐,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有父母上辈人的心酸与艰难,也有因祖国腾飞带来生活的美好!
END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0)

相关推荐

  • 王百顺 || 老桥口的变迁(外一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王百顺,安徽铜陵人,铜化集团退休职工.曾有作品散见一些地方报刊.    老桥口的变迁 铜陵大通镇澜溪街的南端有一座古桥,本地人都叫老桥口.其实古桥和老桥口是两 ...

  • 刘继红 | 老宅琐忆(厚重文字)

    [往期回读] 欢聚宋夹城略记    我的妹妹 今天胡耀邦逝世三十周年 游走宜陵老街    麾村史话 古镇小纪史话    郭村史话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合集 "六"字扬州方言,你还会 ...

  • 惋惜,齐齐哈尔又“失去”一座百年历史建筑……|土墙|草房|瓦房|土坯

    来源:今日头条@碧林细雨听风酌酒 作者:庞志澍 原标题<那院那墙那草房--我印象中的齐齐哈尔大草房> 齐网网络授权转载 等待陨灭厄运来临的大草房(图片源自网络) 国人的审美 大概20多年以 ...

  • 草 鞋 文|东方

    草    鞋 东方      草鞋,最早名"扉",相传是皇帝臣子所创.其制作工艺简单,穿着柔软轻便,最为山里人喜爱.      初见草鞋,是在小学课本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

  • 王建华 | 建草房子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石碌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我是老前辈 建草房子 江都  王建华 王建华,70后,自主创业者,闲来喜欢看看书,读读史,信手瞎写写. 父母成亲时,婚只有结在了 ...

  • 尘封的记忆——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万壑松风--本名孙国辉   退休前曾供职市政协文史资料部门,热心学习赤峰近现代史料和摄影,曾出版<赤峰摄影史>及举办肖像摄影艺术个展,文学作品曾被国家及外省报刋选用. <父亲的草原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中国民间诗人‖李席林老师作品《旅游记忆》

    诗人简介:李协磷,笔名李席林.风生水起.善因法,祖藉湖南衡山,研究生学历,现居云南个旧,红河州作家协会会员,个旧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习诗歌.散文.小说及新闻报道等,少许作品也曾获奖,多 ...

  • 「年度散文推荐」席腾华|记忆里的小片荒地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 ...

  • 胶东记忆,渔家乡愁,海草房村,全国难见的景色

    寻找胶东记忆 渔家乡愁的好地方,威海荣成东楮岛村,中国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这些海草房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 ...

  • 漫话茶席美之八:不老的记忆

    本文编号:213 即可自动收阅最新文章及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 虽然,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史料中,并无"茶席&quo ...

  • 李文全随拍:蒸笼放牧坝坝席,一桌老话才是故乡的百味记忆

    李文全随拍:蒸笼放牧坝坝席,一桌老话才是故乡的百味记忆

  • 记忆中的“席”

    作者:未名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三八八席,那是宴请姑爷.贵宾们的宴席.之所以称为三八八,就是八碟八烩八大碗. [八碟]四个冷碟四个荤碟 四个冷碟:松花.海蜇.虾仁黄瓜.荛肉 四个荤碟:糟肉.过油肉. ...

  • 席延飞:爱讲瞎话的三爷(儿时记忆)

    三爷本名李三子,已去世十多年了.如今在我的记忆里,只记得他是个身材精瘦,整天乐呵呵的小老头. 早年,他以走江湖卖药为生.别人都说他是卖药鬼子,依靠骗人为生,但我觉得三爷还是有些手段的. 有一次,我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