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劳动者
我早上五点半起床之时,天尚未全亮,远处的云霞正静静地酝酿颜色,呈暗灰状。乡间马路上车辆甚少,行人难见,但田野里,菜地上劳作的人已经星星点点,三五成群,——看样子他们已经忙活了挺长时间。
大地、天空、万物是静寂的,劳动的人们也是静寂的。远远望过去,眼前的画面如同一张电影海报,海报上写着五个大字“平凡的世界”。海报里的人们,在挖地、在浇水、在施肥、在除草、在播种……。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重复着机械的动作,累了擦把汗,渴了喝口水,饿了回去吃饭。他们做的是人人会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做与不做有极大的区别——做了或在将来某日有一定的收成,不做的话,有一天必得掏钱去市场上、去其他人家买最简单的吃食,比如大米、蔬菜,甚至是葱姜蒜。
有人说,此村即将开展新农村建设。我的看法是,这事很难,至少短期内绝无可能。这儿近海多山,土地贫瘠,平地尤少,地理上很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然而,恰恰因为土地资源的稀缺,村民们很好的保留了传统农民的习性,巴掌大的地方都被开垦,要么种上粮食,要么种上果蔬。
这里不同我的湖南老家,完全看不到机械化的色彩,有的只是锄头、扁担、簸箕、大水桶。一切靠肩靠手靠双脚,通过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汗水,让播下的种子长成苗,结出果。我们老家,村里人均一亩多的平地,灌溉条件一流(有河有塘),但如今,村里的良田至少荒废了三分之二,送给人种都没人愿意接手。尚有人耕种的田地,两季变成一季(双抢的概念都快没了),从播到收全程机械化,尽管如此,很多人并不珍惜,一念之间可能就不想再动,宁愿每天出去瞎逛闲聊或者搓麻将,长此以往,将来恐怕还有大量的田地要抛荒。
时代瞬息万变,岁月长河里,连农民都不再是从前的农民,——更多人变得懒惰,安守本分的人越来越少。值得欣慰的是,眼前这个村庄,人人都还有劳动的劲头,早上天不亮就出门,大中午的顶着烈日忙活,一直到天黑之后“带月荷锄归”。他们皮肤的颜色,脸上的神态,挥舞锄头的姿势,依然有二十年前传统农民的风采。
我在村里的集市上看到很多老人在卖红薯,卖菠萝,卖龙眼。这三样东西,都可以生长在贫瘠不平的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红薯的生命力很强,有水就能活,成长过程中稍给点养料,可以长出一堆果实来,——饥荒时期,这东西能救人命。菠萝对雨水及光照的要求可能远甚于土壤,村头到村尾的山坡上,随处可见这种叶如利剑的植物,一株株生机勃勃,果实累累。至于龙眼,几乎跟这儿的任何树一样多,但若真把它当成经济作物,过程中的维护免不了,有维护的话,挂果会更多,颗粒会更大,味道会更好,树的寿命(果期)也会更长。
有心的劳动者,可种的作物何其多也(这在全国任何地方都一样)。他们完全不需要像孙少安那般去日夜垦荒,仅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好,一年到头便闲不了,一年到头便会有收成,有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