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在“知我”上的高度重合

原创:渔夫

庄子讲:“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要表明什么问题?他在讲如何看自己。站在道的角度看,就会求同除异,在思想高点上惊人的一致。这个观点,儒释道三家竟然在“三个四”上达成了默契和统一:

一,儒家的“四毋”

孔子讲过“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么意思?孔子告诉我们:在对待自己的的问题上,不要以个人意气、小我的角度去瞎猜想,乱推测;不要力排众议,独断专行;不要总站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认知边界里不听善意信语,而固守己见,抱残守缺;不要老觉得别人不对,别人不行,老子天下第一。

隋炀帝征讨高丽,第一次就打败而回,损失数十万人,大臣劝他不要再行改打了,但他偏要固执已见,结果三征高丽,硬生生把大隋朝弄垮了。

儒家是粮食铺,要苟活于世,不吃粮食是不行的。

二,佛家的“四无”

《金刚经》言:“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讲什么?就是在讲“我”。

从形下看,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渡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渡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渡你的。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渡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从形上看,要明心见性见到佛,就得放下心中的“我”,放下眼中的“相”,万物齐生,万物齐平,大道我入,大抵如此,可以观自在菩萨了。

佛家是杂货铺,商品琳瑯满目,就算不买,也可开开眼界。

三,道家的“四自”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固执己见的人,一意孤行,不明智,招祸事;自以为是的人,他的功业、德性,都会因其自是而淹没;自我夸赞的人,总会放大成绩,逢人便讲,结果让人生厌,成绩都成了话柄。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别人夸,才是真的好;自我骄矜的人,虚荣又膨胀,如同浮在水面上的汽球,腹中空空,却四处炫耀,自我放弃锻炼成才的机会。上面的“四不”,如同吃饱了饭,还要等着吃饭一般,贪多不消,余食赘行,反倒害了自己。

历史上“四自”的人比比皆是,骄傲自大,最后功败垂成。比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谓一世豪杰。怎奈何此人骄矜自傲,苛责众人,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足以让人自警自省。

道家是药铺,生病了的话,是一定要吃药的,可保无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