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被剖尸,日本军官绝望回国毒死妻儿,留下遗书自尽

杨靖宇被剖尸,日本军官绝望回国毒死妻儿,留下遗书自尽

原创2021-07-15 12:24·珺瑶婉史

传家宝

“这块桦树皮就是我家传家宝。”

在那个男人倒在寒冷又漆黑的林海雪林的很多年后,他的孙子马继民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小心翼翼地捧着用红布包裹的那一小块木桩这样说道。

记者望着马继民视若珍宝的木桩,向他投来疑惑的眼神。这个小伙子只是微笑着说:“当年包括我爷爷在内的抗联战士就是吃着这种桦树皮战斗的。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纪念,因此格外珍贵。”说完,现场都寂静了下来。

透过桦树皮,人们仿佛了看见那个男人明明伟岸高大却因在临终前整整六天挨饿受冻变得虚弱不已的身躯,看见那个男人光荣可颂却死在了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机枪手的枪下那可悲可叹的一生。他的一生,仅有短短的35年。

岳飞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那个被地主官僚剥削的年代,不拼命干活就没有饭吃,而杨靖宇的父亲就是在这种繁重的劳作中活活累死。

父亲去世,母亲张君成为了杨靖宇唯一的依靠。为了让儿子吃饱穿暖,张君既当爹又当妈。白日,张君就和男人一样下田干活,养家糊口。晚上,她还得给儿子补衣做饭,事事操劳。

当时正值军阀当道,中国遍地都是流民。而每次遇到外地逃荒的人,母亲却总会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粮食施舍给他们。杨靖宇就是在这样一位刚强而又善良的女性身边长大。

和那个年代的农民不同,张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性。她不愿看见自己的儿子和他父亲一样,将来成为一个整日被地主压榨的文盲。就算拼了命,她也要送儿子去读书。

8岁时,杨靖宇进入本村的私塾读书。尽管当时私塾里传授的都是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但是通过与古人的对话,杨靖宇受益匪浅,心智变得更加成熟,思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无数个深夜,他在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的孟子的那句“富贵不能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在问,问为什么同样是人,农民却要对地主言听计从,对官宦卑躬屈膝。

于是,当过年时,二叔让他帮忙去给王地主家送礼,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15岁时,就读于确山高小的杨靖宇得知一个财主少爷把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当马骑时,他怒不可遏,在教室直接把这个少爷暴打一顿。

少年时期的杨靖宇,心中就已经装着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生而平等,人权不被任何权势官僚践踏。

1919年,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大批的工农阶级纷纷参与其中。而和身边的进步青年一样,杨靖宇也开始探索解救中国的道路。

从确山高小毕业以后,杨靖宇选择进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就读。在这个学校,杨靖宇和岳飞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校的花园里有一个岳飞的点将台,每到深夜,杨靖宇总爱登上这点将台,望着夜空,不知道在沉思什么。

很多年后,他的同班同学姚建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总会想起月夜下,杨靖宇站在点将台上坚定地说:“我以后一定要成为像岳飞那样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

的确,杨靖宇和岳飞的经历何其相似!

同样生于乱世,母亲张君虽然没有在他背上刺字,但是1926年10月,当儿子辍学回家,在民间搞起革命宣传,想要用红枪会发展农民协会而四处奔走的时候,她知道儿子是在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奋斗。于是,即使村保长不断告诫自己要管好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她还是不断叮嘱儿子保护好自己就行了。

而杨靖宇自从将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一生的信仰,以拯救天下劳苦大众为己任后,他放弃了在城里继续完成学业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1926年,杨靖宇宣誓入党,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4月6日,作为确山农民起义的领头人,他带领着近4万人的农工发动农民武装,成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农工革命政权。在确山这个小世界里,农民终于过上了一直渴望的生活。没有贪官劣绅,没有繁重的苛税。

马躲儿

1928年,杨靖宇被调往东北。那年的秋天,24岁的杨靖宇回家看望自己年仅2岁的儿子和才刚出生5天的女儿。谁也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临走之前,妻子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对杨靖宇说:“你给咱们闺女起个名字再走吧吧!”

望着孩子弱小而又顽强的生命,想到这些年家人因为他干革命整日东躲西藏、风餐露宿的日子,杨靖宇鼻子一酸,说道:'那就叫马躲儿吧!”

躲儿,希望你终有一天能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人人安居乐业的国家。到那时,你就再也不用躲了。杨靖宇心中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很久以后,中国终于解放了,百姓过上了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马躲儿也改名为马锦云。但是,那个男人却终究没等到那一天。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连杨靖宇这个名字也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名叫做马尚德。为什么要改成杨靖宇这个名字呢?

查阅了资料后人们才知道,杨靖宇也并非他的第一个化名。

1929年的时候,杨靖宇为了与煤矿工人团结起来,在深入抚顺煤矿的时候就曾化名为张贯一。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方便领导抗日武装,在磐石游击队时他才正式化名为杨靖宇,寓意着驱除外敌。而杨靖宇这个名字最终也伴随他到了生命的尽头。

“你们认识我爸爸吗?他叫马尚德。”

渐渐长大后的杨靖宇的儿子,经常在铁路旁拿着杨靖宇的照片,向路过的部队打听父亲的下落时。同志们却总是摇着头说不认识。

儿子又那里想得到,此时的父亲为了革命事业已经化名为了杨靖宇。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时候,那年秋天的见面,竟成了永别。

东北

1929年6月,杨靖宇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被组织派往上海参加干部培训。7月,杨靖宇被调往东北。那时的东北还没完全笼罩在关东军黑暗统治中,但是东北的人民也时常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压榨与欺凌。

那年,化名为张贯一的杨靖宇开始深入抚顺煤矿。在这个号称“千金寨”的煤矿中,杨靖宇了解到,在日本资本家眼里,工人完全丧失人权。人,只是他们生产作业中的一个工具。

如果这个工具有破损或用的不顺手,就会马上被抛弃。人比草贱,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获得工人的信任,与工人感同身受,杨靖宇在这里当起了矿坑工人。每日的同吃同住,互帮互助,工人对这个小伙子充满了信任。

在杨靖宇的鼓舞下,工人们在思想上有了阶级斗争的意识。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罢工斗争向资本家宣战,向剥削压迫他们的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工人的这些变化被日本人看在眼里,很快杨靖宇被抓捕。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杨靖宇遭受了日寇惨无人道的酷刑。鞭打,老虎凳、辣椒水轮番上阵,就是在这样的拷打下,杨靖宇的胃活生生地给搞坏了。

然而,即使鼻孔灌满煤油,杨靖宇却还是不肯吐露关于共产党的半个字。面对他这份顽强的意志,连日本人都无比诧异。最后,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杨靖宇被判了嫌疑罪,送进了监狱。

1931年9月18日, 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想用武力侵占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这是中国大地开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黑夜的前奏。

面对日寇的丑陋嘴脸,更让人寒心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一遍又一遍的“坚决不要抵抗”的指令。国家存亡之际,腐朽不堪的国民政府却因为自己对形势判断失误,将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于是,仅500人的日军轻轻松松地就打败了沈阳北大营数万名东北军,次日就占领了整个沈阳城。乃至今日,九一八事变仍然是东北地区老一辈人内心难以忘怀的痛苦的记忆。

组织乘着国民党官兵四处逃窜之际,将在监狱里待了近一年的杨靖宇给营救了出来。刚出狱后,看到国难当头,杨靖宇又哪里顾得上修养。他不顾组织地反对,马不停蹄地在东北开始了反日工作。

深入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民间很多的爱国人士,包括学生,民工,土匪等角色在杨靖宇慷慨激昂地游说下纷纷加入了爱国抗日的队伍。

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磐石南满游击队和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东北抗日联第一军就这样在东北扎根,日益壮大与完善。

在这支队伍中,杨靖宇担任师长兼政委。作为领导者,在队伍建立之初,杨靖宇为了鼓舞同志们的士气,经常带着部队主动出击。尽管战斗的规模很小,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士兵们士气大振。

而对日伪军的拉拢和对抗日寇时如鱼得水的游击战,更是让敌人节节败退。队伍的不断壮大与强盛让东北人民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每次的战斗,东北人民总是这支队伍最强大的后盾。他们给东北抗日联军提供的情报、物资与落脚之处。

很显然,日寇妄想在别人家的地盘上撒野,对抗的不仅仅是手握刀枪的部队,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手握锄头的人民群众。

林海雪林倒下的巨人

接下来的六年的抗战生涯,杨靖宇都将抗日联军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日寇在其各种埋伏袭击中被打得溃不成军。无数的东北人民都想着,东北是时候天亮了吧。但是,像岳飞一样,杨靖宇的生命里遭遇了一群秦桧。

如果要说杨靖宇有什么外国好友,那应该就是金日成吧。一次,杨靖宇在拜访由朝鲜人民组成的抗联第二军第二师的师长金日成时,两人志同道合,交谈甚欢。

后来,在金日成的笔下,一个身形高大,双眼炯炯有神的革命者跃然纸上。

“我一看到他那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后来,金日成是这样回忆起这位好友的。“可惜,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杨靖宇。他没能完成我们的约定,没有见证到两国转祸为福的那一天就离去了。”

由于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国民军不仅不积极抗日,反而强力打压投身于抗日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前线的援助,东北抗联只能独自对抗日寇的精英部队。渐渐地,抗联军开始由盛转衰。

1938年,那个所谓的“大孝子”程斌借着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被日本人抓住的借口,向日军叛变。在他走的时候,还枪杀了阻拦他的2个政委。

带着第一师115人投靠日寇的离开的那日,他忘记了杨靖宇是如此信任他。把他视作自己左膀右臂、好兄弟,甚至还提拔他担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

而程斌就是带着鬼子捣毁了抗联的“密营”,销毁“密营”中的粮食、弹药、药品和布匹等生存物资,教会了鬼子夜战来围剿抗联来”回报”这个好兄弟的。

在这大雪纷飞的东北雪地里缺乏物资,鬼子不分白天黑夜的炮火攻击,抗联军失去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无法与组织沟通。军队开始人心涣散,每个人都是如此绝望。

眼看局势愈来愈严峻,杨靖宇计划带着部队进行突围,然而这时第二个叛徒出现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一手栽培,视若亲人的义子张秀峰。

作为孤儿,张秀峰从小就没爹疼没娘爱,受尽了欺负。但是15岁那年,他加入抗联的队伍,他的世界就有了一位不是生父胜似生父的人—杨靖宇。

知道了张秀峰的身世后,杨靖宇直接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待。读书写字,唱歌打仗,杨靖宇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父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面对日寇强烈攻势下,张秀峰选择了叛变。

1940年2月1日,作为警卫排长的张秀峰将写着杨靖宇突围计划的机密文件偷了出来并交给了鬼子。正是因为这份文件,将杨靖宇陷入了死亡的绝境。

那日,快到元宵了,因为部队不断被鬼子围剿,杨靖宇将部队不断分兵,而身旁只剩下两名警卫。厚厚的雪从天空落下,落在地上是那么的纯洁白净。

倘若东北那被恐怖阴暗笼罩的大地也能像这雪一样明亮纯净该多好啊!拖着已经六日都滴米未进的冻伤的身躯,杨靖宇这样想着。

他让身旁的两位战士下山买些物资,不料,他们却被日军抓住。日军从这两人的路线中推测出了杨靖宇的行踪,开始在山间仔细地搜寻杨靖宇。

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在这皑皑大雪里不断奔跑。饥饿,困倦,冻伤始终没有让他停下半分。

曾经有一个讨论在网上很火,有人问到,假如你穿越到1940年2月23日见到了杨靖宇,你会给他带些什么呢?食物药品?保暖物资?有人说,一定要告诉他不要随意相信别人,尤其是一个叫做赵廷喜的人。

但是,杨靖宇大抵是不愿相信这番话吧,毕竟他是那么深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

警卫被捕的5天后,杨靖宇在山间遇到了打柴的赵廷喜等人。他祈求赵廷喜等人给他买些食物和棉鞋,他愿意多给他们一点钱。

已经识破杨靖宇身份的赵廷喜说道:“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

然而,听到这番话,杨靖宇反问他:'’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寒风簌簌,大雪纷飞,就像他自己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革命总是胜利的“一样,杨靖宇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理想是那么的至死不渝。

在赵廷喜等人答应给他带些物资之后,仿佛有预感,杨靖宇在他们背后说道:“中国人可不能出卖中国人啊!”

过了很久,那个下山后就去向“讨伐”本部告密并拿到30元奖金的赵廷喜给杨靖宇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灭亡。

听到不远处的脚步声与枪声,杨靖宇躲了起来,并未现身。但是,敌人顺着他的脚印发现了他的行踪。

敌人不停地劝杨靖宇归顺投降,但是这个巨人却还是不断奔跑着,不断用手上的子弹回应。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那个1米93,大腿像鸵鸟一样,在雪地中快速奔跑却因为很多天没吃过饭而速度减慢的巨人轰然倒地。当时,他年仅35岁。

在他的手上,握着没射完子弹的枪支,而给他致命一击的正是跟随程斌一起投降日军的机枪手张奚若。

杨靖宇竟能在这冰天雪地不吃不喝还活了整整6天的事实让日军震惊。他们剖开杨靖宇的肚子,却发现里面竟然没有一粒米,只有成团的棉絮和树皮,消化不了囤积在胃里。一个人,靠着吃这些东西熬过东北的严冬,就连日军都不禁为之动容。

那颗头颅

“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1945年,下令对杨靖宇割头剖腹的日本军官岸谷隆一郎写下这样一段话后,毒死自己的妻子儿女,剖腹自杀。

1948年5月,一名叫做刘亚光的中共地下党员在长春医学院的解剖学教室发现了杨靖宇的头颅。8年之久,这位伟人的尸首才得以重见天日。

英雄落幕的那日,大雪皑皑,松柏青翠。他虽知革命之路漫漫,却依旧信仰着“虽千万人吾往矣”。那个巨人倒下的同时,却有千万个巨人站了起来,继续点亮这星星之火!

愿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勿忘国耻,铭记英雄!

(0)

相关推荐